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李坤成 姜玉新

月刊

1003-3289

cjmit@mail.ioa.ac.cn

010-8254790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502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的理、工、医相结合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现为月刊(内文160页,约35万字)。杂志主要刊出放射学(包括CT、MRI、普通X线)、超声医学、介入治疗学、影像技术学、超声工程学、电子内镜学、核医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主要特点是:①综合影像;②信息量大;③理、工、医相结合;④传播及时。该刊是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广大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医学工程技术与临床相结合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弥散峰度成像影像组学评估帕金森病

    张宁贵王雪李璐璐梅超...
    1323-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弥散峰度成像(DKI)影像组学评估帕金森病(P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PD患者(PD组)及80名健康对照(HC)者(HC组),按8∶2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25,PD 61例、HC 64名)与测试集(n=31,PD 15例、HC 16名).于颅脑DKI平均峰度(MK)图中自动勾画双侧黑质、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及丘脑ROI,获取其MK平均值(MKmean)、提取其纹理特征并进行组间比较.基于50个最优纹理特征构建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其评估PD的效能.结果 PD组双侧黑质、尾状核及丘脑MKmean均低于HC组(P均<0.05);组间双侧壳核及苍白球MK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VM模型评估训练集PD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86.89%、93.75%、90.40%及0.982,在测试集分别为86.67%、93.75%、90.32%及0.958.结论 DKI影像组学可通过反映脑核团微结构改变而有效评估PD.

    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

    微波消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后早期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

    吴家昊李春刘志兴刘旮...
    1327-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MWA)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后早期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接受MWA治疗的SHPT患者,根据MWA后早期有无低钙血症将其分为低钙组(n=36)与非低钙组(n=46).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透析方式、透析时间、病灶数目,以及基线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碱性磷酸酶(ALP)、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尿素、25-羟维生素D3;行logistic分析,筛选MWA后早期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透析方式、病灶数目、血钙、iPTH及A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数目、iPTH及ALP为MWA治疗SHPT后早期低钙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病灶数目、iPTH及ALP为MWA治疗SHPT后早期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低钙血症消融技术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三维超声参数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

    韩莹敖梦王志刚
    1332-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三维(3D)超声容积参数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心病风险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88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n=56)及非冠心病组(n=32).记录临床资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维(2D)及3D超声容积结果,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及超声参数,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参数预测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效能.结果 相比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T2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较大而灰度中位数(GSM)较低(P均<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GSM、T2DM病程及LDL水平为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预测因素(P均<0.05);斑块体积、GSM及二者联合的AUC分别为0.864、0.828及0.927,且二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一因素(P均<0.05).结论 以3D超声容积成像获取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及GSM均可间接反映T2DM患者罹患冠心病风险;二者联合预测冠心病风险的效能更高.

    糖尿病,2型糖尿病并发症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超声检查前瞻性研究

    年龄及月经状态对健康女性乳腺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的影响

    张爱娟陈基明李周丽吴莉莉...
    1336-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年龄及月经状态对健康女性乳腺动态增强MRI(DCE-MRI)半定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83名因疑诊乳腺包块或乳腺不适而接受MR检查且经临床随访1年无乳腺肿瘤的成年女性;另前瞻性招募49名处于行经期的健康成年女性(行经期亚组).根据年龄将上述332名受试者分为低龄组(n=107)、中龄组(n=114)及高龄组(n=111),同时根据是否绝经将其分为绝经组(n=112)与未绝经组(n=220,含行经期亚组49名、增殖期亚组77名及分泌期亚组94名).比较组间、亚组间乳腺DCE-MRI半定量参数(ERmax,Slopemax),包括最大强化率(ERmax)和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的差异及其变异程度.结果 高、低龄组间ERmax及Slope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龄组ERmax和Slopemax与低及高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绝经组ERmax及Slopemax均低于未绝经组(P均<0.05).不同月经周期亚组之间DCE-MRI半定量参数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中及高龄组中,正常乳腺 ERmax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 56.20%、44.02%及 50.97%,Slopemax的 CV 分别为 54.74%、81.78%及 76.93%.绝经后及未绝经成年女性正常乳腺ERmax的CV分别为50.12%及46.02%,Slopemax的CV分别为72.84%及62.04%.各亚组间,ERmax及Slopemax在增殖期亚组的CV均最大(61.39%、82.54%),而在行月经期亚组的CV均最小(33.99%、42.33%).结论 不同年龄及月经状态下健康女性乳腺DCE-MRI半定量参数存在差异,且个体间变异度较大.

    乳腺,人年龄因素月经磁共振成像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对照

    刘灿斌刘晖崔婕琳
    1341-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超声表现,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BC-NST)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例EPC(EPC组),并按1:2比例纳入28例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相匹配的IBC-NST(IBC-NST组).比较组间声像图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PC超声独立预测因素,比较组间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和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组间病灶横径、纵径、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与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回声是EPC的独立危险因素、后方回声衰减是EPC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EPC组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及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IBC-NST组(P均<0.05).结论 相比IBC-NST,EPC超声多表现为相对较大病灶内部呈混合回声(囊实性)、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少见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腺肿瘤癌,乳头状超声检查

    基于递归特征消除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其伴微浸润

    周晓平杨蔚尹清云张朝林...
    1345-1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递归特征消除支持向量机(RFE-SVM)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伴微浸润(DCIS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96例女性单发乳腺癌(DCIS 244例、DCISM 52例)作为训练集,另前瞻性收集120例女性单发乳腺癌(DCIS 87例、DCISM 33例)作为验证集;比较集间一般资料、乳腺钼靶及MRI表现,筛选最优特征子集并构建ANN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NN模型鉴别DCIS与DCISM的效能.结果 位列前10的最优特征子集依次为Ki-67指数、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min)、核分级、ADC异质性、病灶最长径、年龄、P63、病灶强化类型、病灶钙化状态及病灶坏死.ANN模型鉴别训练集DCIS与DCISM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AUC分别为91.55%、63.46%、97.54%、84.62%、92.61%及0.950,在验证集分别为80.00%、69.70%、83.91%、62.16%、87.95%及0.896;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走行均基本一致(P=0.355、0.480),且具有较高临床净收益.结论 RFE-SVM ANN模型可有效鉴别DCIS与DCISM.

    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乳房X线摄影术机器学习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淋巴显像分期与脂肪抽吸术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疗效的相关性

    蔺楠任超童冠圣文哲...
    1351-1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治疗前淋巴显像分期与脂肪抽吸术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接受脂肪抽吸术并于术后3个月接受LVA的BCRL患者,依据治疗前淋巴显像分为患侧上肢淋巴部分梗阻(P期)与完全梗阻(T期)组;记录联合治疗后3及6个月双上肢淋巴水肿指数(UELi)、患侧UELi超额百分比(UPE)、治疗后与治疗前患侧UPE比值(rUPE)及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与健康问卷调查表(Lymph-ICF-UL)评分,对比不同分期患者治疗后临床参数及上肢淋巴水肿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淋巴显像显示P期组29例、T期组38例.组间治疗前蜂窝织炎发生率、术中吸出脂肪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治疗后3及6个月,67例患侧UELi、UPE及Lymph-ICF-U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CRL治疗前淋巴显像分期与脂肪抽吸术联合LVA疗效相关.

    乳腺肿瘤淋巴水肿放射性核素显像

    肝泡型棘球蚴病门静脉期增强CT纹理分析预测其肝外转移

    阿依努尔·特列吾别尔根侯娟张思苗刘文亚...
    1357-1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肝泡型棘球蚴病(HAE)门静脉期增强CT纹理分析预测其发生肝外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05例HAE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所见分为转移组(n=55)及非转移组(n=50).采用MaZda软件于术前腹部门静脉期增强CT中提取肝内病灶灰度直方图纹理特征参数,包括均值、方差、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记为Perc1、Perc10、Perc50、Perc90、Perc99),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筛选HAE肝外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预测因素单一及其联合预测HAE肝外转移的效能.结果 肝内病灶的均值及偏度均为HAE肝外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其预测HAE肝外转移的AUC分别为0.853及0.850,二者联合的AUC达0.902.结论 HAE门静脉期增强CT纹理分析可有效预测其肝外转移.

    棘球蚴病,肝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转移纹理分析

    临床及MRI列线图模型预测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

    潘玉蝶王书兴刘晓雯徐婷...
    1361-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及MRI表现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SLM)的价值.方法 按7∶3随机将356例直肠癌临床及MRI资料分为训练集(n=249,45例SLM)与验证集(n=107,27例SLM),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直肠癌SLM的独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效能.结果 肿瘤N分期、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及直肠系膜筋膜(MRF)受累与否均为预测直肠癌SLM的独立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训练集与验证集直肠癌SL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95%CI(0.776,0.893)]及0.769[95%CI(0.662,0.877)];且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临床及MRI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直肠癌SLM.

    直肠肿瘤肿瘤转移磁共振成像

    光谱CT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

    卓水清刘雅丹江琳玲郑舒文...
    1366-1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光谱CT预测结直肠癌(CR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CRC患者,根据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阳性组(n=29)和阴性组(n=44);基于静脉期光谱CT图像获取淋巴结短径、120 kV常规图像CT值(CT值120kV)、40 keV和7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CT值(CT值40 keV和CT值70keV)、碘密度(ID)、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比较组间上述参数及临床指标差异;排除方差膨胀因子>10者后,分别基于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构建模型1,基于普通CT参数(淋巴结短径、CT值120kV)构建模型2,基于光谱CT参数(CT值70keV、ID、Zeff、XHu)构建模型3,基于普通CT参数及光谱CT参数构建模型4;分析四者预测CR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组间患者性别、CA19-9、CEA、淋巴结短径、CT值120kV、CT值40keV、CT值70 keV、ID、Zeff及X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1~4预测CR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4、0.752、0.996及0.995;其中,模型1与模型3、4,模型2与模型3、4间 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基于增强静脉期光谱CT可有效预测CRC区域淋巴结转移.

    结直肠肿瘤淋巴结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