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蔡幼铨 周诚

月刊

1005-5185

manuscript.cmi@gmail.com

010-66939381,51927278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健宾楼1206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性刊物。1993年10月创刊,2000年改为大16开,页码80页,月刊。为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常规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电镜、红外热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便携超声辅助高速破片致肝脏穿透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钟兆明高建新单毅张璇...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便携超声辅助定位建立高速破片致肝脏穿透伤动物模型,并即刻评价建模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使用便携超声辅助,对 10 只长白猪的呼气末肝脏下缘和吸气末右侧胸腔下缘行体表定位,描记瞄准线,确定瞄准点及投射方向,通过实验用弹道枪投射高速(速度约627 m/s)破片模拟弹致肝脏穿透伤.射击前15 min和射击后20 min记录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学指标.致伤后20 min,超声检查肝脏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致伤后现场使用便携超声观察肝脏致伤及腹腔积液情况,记录肝脏创伤灶大小、肝脏损伤分级和腹腔积液部位及最大深度,并与大体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估肝损伤程度.结果 10只实验猪中,9只均成功造成肝穿透伤,破片致肝脏穿透伤成功率占90%(9/10),合并腹腔其他脏器损伤占22.22%(2/9),膈肌穿透伤占22.22%(2/9),均未造成明显血气胸.致伤后,实验猪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132.44±12.65)mmHg比(103.33±33.43)mmHg,(96.44±12.27)mmHg比(70.89±24.21)mmHg,(89.44±8.49)%比(76.00±13.41)%;t=2.440、2.651、4.084,均P<0.05],心率增快[(94.00±17.39)次/min比(139.89±37.21)次/min;t=3.534,P<0.05].致伤后20 min便携式超声检查,所有肝脏损伤表现为片状不均匀稍强回声区,边界较清楚,形态不规则,局部肝包膜连续性中断;其中8只实验猪呈现腹腔积液,最大深度(4.16±1.35)cm.动物处死后大体病理参考美国创伤外科学会肝损伤分级,显示Ⅱ级 6 只、Ⅲ级 3 只.超声测量短径与病理实质裂伤深度呈正相关(r=0.945,P<0.001);肝创伤的超声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分级与大体标本比较,符合率为88.89%(8/9).结论 便携超声辅助高速破片致伤实验猪肝脏建模准确、稳定性好,并可实时有效评估肝脏穿透伤模型伤情况,为肝脏火器伤的救治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超声检查肝脏损伤穿透性破片模型,动物

    基于三维密集连接卷积网络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

    张斌黄陈翠薛彩强李昇霖...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密集连接卷积网络(3D-DenseNet)通过MRI鉴别诊断高级别胶质瘤(HGGs)与单发脑转移瘤(BMs)的价值,并比较不同序列建立的模型诊断性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2016 年 6 月—2021 年 6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30 例HGGs和 111 例BMs的T2WI及T1WI对比增强(T1C)影像资料,预先勾画出三维模型下的感兴趣区体积作为输入数据,以 7∶3 随机分为训练集 254 例和验证集 87 例,基于 3D-DenseNet分别构建T2WI、T1C及两种序列融合的预测模型(T2-net、T1C-net和TS-net),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T1C-net、T2-net和TS-net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53,0.802、0.721,0.856、0.745.T1C-net在验证集的AUC及准确度高于T2-net和TS-net,TS-net在验证集的AUC及准确度高于T2-net,T1C-net与T2-net在验证集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net与T2-net、T1C-net与TS-net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 3D-DenseNet的T1C-net模型性能最优,验证集的准确度为 80.5%,敏感度为 90.9%,特异度为 62.5%.结论 基于MRI常规序列的 3D-DenseNet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鉴别HGGs和BMs时T1C-net序列所建模型性能更好,深度学习模型可成为鉴别HGGs和BMs并指导临床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的潜在工具.

    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磁共振成像深度学习诊断,鉴别

    18F-FDG PET/CT在硬脊膜内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金爱芳骆柘璜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 18F-FDG PET/CT在硬脊膜内转移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0 月—2022 年 4 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行 18F-FDG PET/CT和MRI检查且确诊椎管内转移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病灶代谢活性进行视觉分析,并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析 18F-FDG PET/CT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UVmax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效能.结果 135例伴可疑椎管内转移症状的肿瘤患者中,硬脊膜内(软脊膜和髓内)转移 18 例,其他病变 80 例,脊髓无病变 37 例.18 例硬脊膜内转移中,13 例软脊膜转移,2 例髓内转移,3 例同时有软脊膜和髓内转移.转移表现为结节状(10 例)或条片状(6 例)18F-FDG摄取增高,对应CT上髓旁或髓内结节或脊髓肿胀.18F-FDG PET/CT比MRI发现了更多的病灶,包括亚厘米的病灶.基于患者,18F-FDG PET/CT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9%、89.2%、89.1%;以转移灶和正常脊髓SUVmax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界值为2.45时约登指数最大,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88.2%、75.7%.结论 18F-FDG PET/CT是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一种可选择影像模式.硬脊膜内转移大多数表现为局灶性高代谢病变,SUVmax可作为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硬脊膜内转移软脊膜转移脊髓内转移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氟代脱氧葡萄糖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右心功能及右心室-肺动脉耦联的应用

    潘璐黄璇王婷婷徐艳萍...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右心应变及右心室-肺动脉(RV-PA)耦联.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60例RA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3组(A组PASP<33 mmHg,B组PASP 33~39 mmHg,C组PASP≥40 mmHg),每组 20 例;同期选取 20 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估右心房、右心室收缩功能,使用右心室游离壁整体应变/肺动脉收缩压(RV FWS/PASP)无创评估RV-PA耦联,并分析右心功能参数、RV-PA耦联参数与肺弥散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4组间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右心房上下径、三尖瓣瓣环位移、下腔静脉宽度、PASP、右心室收缩期整体应变、RV FWS、右心房充盈期峰值应变、右心房通道期导管峰值应变(S-CD)、RV FWS/PAS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H=2.369~74.880,P 均<0.05),且 A 组与 B 组右心房充盈期峰值应变[(36.0±7.9)%比(30.9±7.8)%]、右心房S-CD[(19.9±6.9)%比(15.3±4.7)%]及RV FWS/PASP(0.96±0.19比0.5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0、2.262、7.704,P均<0.05).RA各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右心室收缩期整体应变、RV FWS、右心房S-CD、RV FWS/PASP呈正相关(r=0.392、0.472、0.431、0.572,P均<0.05).结论 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RA患者右心功能减低、RV-PA解耦合,且与肺弥散功能障碍相关.PASP 33~39 mmHg的RA患者已发生右心功能障碍及RV-PA解耦联.

    类风湿关节炎心室功能,右心房功能,右右心室-肺动脉耦联超声检查

    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梁娟马玉荣韩娜郭方舟...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超声检查,分析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NCE-CMRA)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方面的优势,探讨该技术诊断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6 月—2021 年 6 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川崎病患儿的NCE-CMRA及超声资料.对比超声与NCE-CMRA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分析NCE-CMRA技术的成像特点,总结NCE-CMRA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41 例患儿NCE-CMRA检查整体血管节段显示率为75.6%;超声整体节段显示率为46.3%,两种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4,P<0.001).针对冠状动脉中、远段的显示,NCE-CMRA较超声具有明确的显像优势(χ2=57.98、161.47,P<0.001).41例患儿中,25例(200节段)冠状动脉受损,94个节段表现为不同程度扩张,其中巨大冠状动脉瘤8段(8.6%),中型冠状动脉瘤35段(37.2%),小型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51段(54.2%).结论 NCE-CMRA技术能够客观、清晰地显示儿童冠状动脉,准确反映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受损程度,在诊断和评估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儿童

    超声心动图联合CT动脉造影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大静脉瘘1例

    马晓唐国璋付秀秀
    142-143页

    左冠状动脉异常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例报告

    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刘鹏于晓晶李春志任华...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 2月—2022年 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患者MRI资料共82例,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第一期图像,分别用半自动分割法和手工逐层勾画分割感兴趣区,随机分配99个感兴趣区到训练组 69 个,测试组 30 个,比较两种方法所提取数据组间一致性差异.将半自动分割法所提取原始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 6 种分类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随机森林、K最邻近)构建预测模型,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结果 82 例患者共分割出 99 个病灶(肉芽肿性乳腺炎37 个,乳腺癌 62 个).采用两种感兴趣区分割法所提取影像组学数据组间一致性欠佳[组内相关系数为 0.68(0.51,0.78)].半自动分割法所提取数据构建的 6 个预测模型中,逻辑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逻辑回归模型诊断效能和稳定性最佳(训练组:曲线下面积0.928,准确度0.855,敏感度0.837,特异度0.885;测试组:曲线下面积0.933,准确度0.833,敏感度0.895,特异度0.727).结论 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可以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较高价值.感兴趣区的分割方法更推荐半自动分割法,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和稳定性.

    乳腺肿瘤肉芽肿性乳腺炎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诊断,鉴别

    列线图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徐梦莹刘金瑞李健张攀...
    150-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列线图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 9 月—2022年3 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疑诊乳腺癌患者 122 例,根据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 57 例和非转移组 65 例.所有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两组接受合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测量乳腺病灶合成磁共振参数[T1、T2、质子密度(PD)]、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两组参数差异,并筛选出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Ki-67(OR=2.971,95%CI 1.306~6.762,P=0.009)、病灶大小(OR=1.652,95%CI 1.067~2.556,P=0.024)、ADCratio(OR=1.685,95%CI 1.014~2.801,P=0.044)、T2ratio(OR=3.015,95%CI 1.433~6.340,P=0.003)、PDratio(OR=2.782,95%CI 1.471~5.262,P=0.002)是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5 种模型比较显示逻辑回归模型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为 0.729(95%CI 0.621~0.789),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0.65%、62.79%、77.55%.对列线图模型准确性进行检验,得出C-index=0.844,即本次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准确性良好,其截断风险为0.468,截断分数为143.50,当总分大于143.50时,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将高于46.8%.结论 列线图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列线图表淋巴转移病理学,外科

    二维盆底超声评估盆膈裂孔前后径与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

    刘丹赵白桦文烈明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盆底正中矢状切面盆膈裂孔前后径(AP)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程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 年 7 月—2019 年 5 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62 例女性的临床资料和经会阴盆底超声(TPUS)数据.在盆底正中矢状切面于最大Valsalva动作下测量AP,通过TPUS和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OP-Q)测定POP程度,并分析AP与POP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P对POP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 共获得 237 例有效数据,其中POP-Q 0 度POP 51 例(21.51%),Ⅰ度57例(24.05%),Ⅱ 度49例(20.67%),Ⅲ度44例(18.56%),Ⅳ度36例(15.18%).AP为37.10~97.90 mm,平均(61.33±10.71)mm.在TPUS或POP-Q系统诊断的不同程度POP中,AP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00、58.18,P均<0.01).以AP=6.0 cm为截断值,预测TPUS明显POP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75.5%;预测POP-Q Ⅱ度以上POP的敏感度为74.5%,特异度为76.0%.AP与PO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P<6.0 cm与0~Ⅰ度POP相关,6.0 cm≤AP<6.5 cm与Ⅱ度POP相关,6.5 cm≤AP<7.0 cm与Ⅱ ~Ⅲ度POP相关,7.0 cm≤AP与Ⅳ度POP相关(r=0.61、0.47、0.56、0.41,P均<0.05).结论 AP≥6.0 cm提示盆膈裂孔扩张,可能发生POP;AP越大,器官脱垂程度越严重.

    盆腔器官脱垂女性盆膈裂孔超声检查盆底

    鸟嘴征:环状胰腺产前超声诊断新征象

    盛璇韩厚美刘德泉高阳...
    162-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胎儿环状胰腺(AP)产前超声表现,探讨鸟嘴征对胎儿AP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 月—2021 年 12 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超声诊断结合出生后手术确诊的 13 例胎儿AP的超声图像及临床资料,观察梗阻处十二指肠的狭窄程度,特别是肠管内壁所成夹角能否识别胎儿AP,总结并分析其超声特征.结果 13例胎儿AP的产前超声图像均出现双泡征,胰腺形态失常呈钳夹征3例,十二指肠扩张末端呈鸟嘴征7例.13例患儿出生后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 例合并十二指肠闭锁,1例合并不典型肠旋转不良,术后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 通过观察十二指肠扩张末端及其与胰头的关系,产前超声联合鸟嘴征及双泡征可提高胎儿AP的诊断率,对产前诊断胎儿AP具有重要价值.

    胎儿环状胰腺鸟嘴征双泡征超声检查,产前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