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蔡幼铨 周诚

月刊

1005-5185

manuscript.cmi@gmail.com

010-66939381,51927278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健宾楼1206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性刊物。1993年10月创刊,2000年改为大16开,页码80页,月刊。为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常规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电镜、红外热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与KLCA-NCC指南(2022年版)和JSH指南(2021年版)影像诊断比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舒俊杰张嘉诚张岚王文涛...
    64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高,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亚洲地区,韩国肝脏协会-国家癌症中心指南、日本肝病学会指南和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均在原发性肝癌的诊疗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和指导意义.以上指南依据各自的国情、背景、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上既体现出共性,又表现出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以上指南在肝癌筛查监测、影像学诊断及分期的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疗.

    癌,肝细胞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超声检查JSH指南KLCA-NCC指南诊断分期筛查解读

    伴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与分流级别的关系

    李艳萍黄卫申煜徐丽君...
    647-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与分流级别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 年 12 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697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发泡试验将患者分为右向左分流阴性组443 例与阳性组 254 例,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分析阳性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与发泡试验分流量的关系.结果 两组高血压(OR=0.533,95%CI 0.380~0.748)、糖尿病(OR=0.649,95%CI 0.422~0.999)、脑梗死(OR=0.275,95%CI 0.136~0.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年龄、吸烟、高血脂、冠心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累及区域和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57、4.219,P均<0.05),梗死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发泡试验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I、II级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单侧前循环或后循环梗死,以深部、单发梗死多见,III、IV级分流患者多见于双侧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的多发梗死.结论 合并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发泡试验诊断右向左分流的敏感度高,两者结合分析可以给临床提供一定指导.

    卒中卵圆孔,未闭超声检查,多普勒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的睡眠剥夺大脑血流灌注特点

    王潇磊李磊磊韩博孙泽恒...
    653-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与正常睡眠状态下大脑血流灌注特点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2020年10月—2021年12月在西安市各高校中招募50例受试者.使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VT)收集持续性注意力行为学数据.采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比较睡眠剥夺后与正常睡眠后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分析两种状态下差异脑区的rCBF与PVT脱漏频次差值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睡眠后相比,睡眠剥夺后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眶部额中回、双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后回、双侧角回的血流灌注显著减低,而双侧丘脑、左侧楔前叶、右侧内侧前额叶、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颞下回的血流灌注明显增高(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及右侧顶上小叶的rCBF变化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负相关(r=-0.56,P<0.001;r=-0.64,P<0.001),左侧楔前叶的rCBF变化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正相关(r=0.72,P<0.001).结论 默认网络、额顶网络及丘脑相关脑区血流灌注异常改变可能是睡眠剥夺后持续性注意力下降的重要神经机制.

    睡眠剥夺动脉自旋标记脑血流量默认模式网络额顶网络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预测模型的建立

    黄婷婷张岚邢威李贞...
    659-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22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诊断为PWMI(6个月~2岁)并随访至2岁后确诊为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将其分为混合型组和痉挛型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的MRI征象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分析独立MRI征象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 135 例PWMI脑性瘫痪患儿,痉挛型 100 例,混合型 35 例.丘脑腹外侧核(OR=27.500,95%CI 8.293~90.942)、后壳核(OR=13.700,95%CI 4.489~41.549)、海马(OR=7.200,95%CI 1.702~30.813)及尾状核损伤(OR=5.800,95%CI 1.973~16.950)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并基于以上4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0(95%CI 0.934~0.988),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96;并具有良好的校准度(χ2=3.712,P=0.529)及临床应用性.模型的4个独立MRI征象均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相关(r=0.559、0.581、0.171、0.409,P均<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早期准确地预测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高危患儿.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混合型脑性瘫痪痉挛型脑性瘫痪磁共振成像预测模型

    儿童小脑脑膜血管瘤病1例

    宋承汝谢珊珊程敬亮
    667-668页

    脑膜血管瘤病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小脑儿童病例报道

    慢性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后骨饥饿综合征99Tcm-MIBI骨摄取

    陈则君周斌付晶晶伍超群...
    669-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后骨饥饿综合征(HBS)患者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骨摄取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1年1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 106 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采用视觉评估分析甲状旁腺平面显像骨骼显像剂摄取情况,根据术后有无发生HBS分为HBS组和非HB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 99Tcm-MIBI骨摄取的差异.结果 106例中,42例(39.62%)99Tcm-MIBI骨摄取阳性,多表现为弥漫性骨骼显像剂摄取,以胸骨、锁骨及肋骨多见.与非HBS 组相比,HBS 组的年龄较小(t=-3.058),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高(Z=-5.148、-2.218),血清校正钙较低(Z=-2.102),99Tcm-MIBI骨摄取的阳性率及部位数较高[50%比28%,2(1,3)比1(1,1);χ2=5.344,Z=-2.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慢性肾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后发生HBS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更高,更易发生 99Tcm-MIBI骨摄取.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99锝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骨饥饿综合征低钙血症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

    CT影像组学预测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气腔播散

    葛慧捷曹玉娟王琳郭娟...
    674-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的影像组学对T1 期周围型肺癌气腔播散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20 年 1 月—2021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T1期非小细胞肺癌173例,根据有无气腔播散分为阳性组49例与阴性组124 例,比较两组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灶CT形态学特征差异,并对两组病灶进行影像组学分析,以7∶3分为训练组122例与验证组51例,以肺癌原发区(病灶主体)、外周浸润区(沿病灶边缘向外扩大5 mm环形区域)及肿瘤边缘区(沿病灶边缘向内回缩 5 mm环形区域)为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肿瘤原发区模型、外周浸润区模型及肿瘤边缘区模型 3 个影像组学模型,并联合CT形态学特征,建立 3 个联合模型,评价各模型效能,筛选最优模型.结果 肺癌气腔播散阳性组比阴性组中病灶分叶征更多见(χ2=9.946,P=0.002).基于3个感兴趣区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9、0.825、0.840,验证组AUC分别为0.876、0.811、0.832,AUC最高的模型为肿瘤原发区影像组学模型(P=0.043、P<0.001、P=0.017),加入分叶征建立的联合模型AUC分别为0.917、0.835、0.851,验证组AUC分别为0.912、0.832、0.845,其中肿瘤原发区联合模型 AUC 最高(P<0.001、P=0.017、P=0.049).结论 利用影像组学探究肺癌气腔播散具有一定可行性,分叶征可作为肺癌气腔播散的危险预测因素.

    癌,非小细胞肺肺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影像组学气腔播散

    超短回波时间MRI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亚型的预测价值

    杨帆赵婧王竞李云...
    682-685,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超短回波时间磁共振成像(UTE-MRI)影像组学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亚型的预测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UTE-MRI检查的67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像资料,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及SelectKBest进行组学特征筛选.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和评估诊断效能.基于1 000次采样的Bootstrap和校准曲线用于预测模型的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1个灰度游程长度矩阵特征、1 个邻域灰度差矩阵特征和 3 个灰度区域大小矩阵特征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鉴别鳞癌和腺癌,曲线下面积为0.903(95%CI 0.806~0.96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64%和78.26%.在基于Bootstrap的验证中,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性能,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 0.858~0.896);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较好.结论 基于 UTE-MRI 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鉴别肺鳞癌和腺癌,有望为术前无创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亚型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癌,非小细胞肺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组织学亚型预测

    飞行时间和点扩散函数对18F-FDG PET/CT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

    黄克敏冯彦林刘德军梁伟棠...
    686-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飞行时间(TOF)和点扩散函数(PSF)重建对 18F-FDG PET/CT显像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9日—2021年7月23日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68例.分别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OSEM+TOF、OSEM+PSF、OSEM+TOF+PSF重建图像,比较不同重建算法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分辨能力,以及病灶信噪比(SNR)和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差异.结果 使用OSEM+TOF+PSF重建可获得病灶 SUVmax、SUVmean和 SNR的最高值,与常规 OSEM比较分别增加了 21.99%、22.86%和60.14%(t=28.321、19.11、11.059,P均<0.01);其差异百分比在直径≤22 mm的较小病灶中明显大于直径>22 mm的较大病灶(24.1%比21.1%、25.3%比19.3%、70.6%比63.3%;Z=-3.658、-4.313、-2.154,P均<0.05),在SNR≤15.31的低对比度病灶中明显大于SNR>15.31 的高对比度病灶(23.6%比 21.4%、25.3%比 21.1%、85.7%比 46.0%;Z=-3.519、-2.336、-5.106,P均<0.05);在不同重建算法的病灶可检测性评价结果中,OSEM+TOF+PSF图像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显示最清晰,其中87.4%的病灶为明确存在,显著高于OSEM图像的73.1%(χ2=11.704,P=0.001),但OSEM+PSF图像中病灶明确存在的比例与OSEM比较并未显著增加(73.1%比75.8%;χ2=0.361,P=0.548).结论 TOF和PSF结合能显著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探测能力,以及病灶SNR和SUV,尤其在小病灶和低对比度病灶中更为显著.

    肺肿瘤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飞行时间点扩散函数淋巴结

    双层探测器光谱CT联合半量对比剂检测肝转移瘤的应用

    马承乐佘德君王峰张帆...
    69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 CT 联合半量对比剂在门静脉期检测肝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脏增强CT检查确诊肝转移瘤的96例患者,采用基于体表面积的给药计算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常规对比剂剂量组48例,给予碘量为18.6 gI/m2体表面积,在门静脉期重建生成常规混合能量图像(CI);半对比剂剂量组48例,给予碘量为9.3 gI/m2体表面积,在门静脉期重建生成40~70 keV(间隔5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比较两组的图像噪声、CT值、对比噪声比,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评分,并评价2名医师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40~70 keV VMI噪声分别为(10.26±1.38)Hu、(9.59±1.35)Hu、(9.15±1.31)Hu、(8.80±1.32)Hu、(8.58±1.31)Hu、(8.40±1.31)Hu、(8.27±1.33)Hu,CI噪声为(10.86±1.13)Hu,45~70 keV VMI均低于CI(t=-3.885、-5.343、-6.449、-7.180、-7.756、-8.132,P均<0.001),40 keV VMI与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0,P>0.05).随着能级降低,正常肝实质CT值及正常肝实质、肝转移瘤对比噪声比逐渐增加,40 keV 时最高,为(148.31±21.34)Hu、8.81±2.83、8.18±2.85;45 keV 时为(130.10±16.95)Hu、7.66±2.46、7.48±2.55;50 keV时为(116.19±13.55)Hu、6.60±2.08、55.40±13.77;CI为(118.02±7.02)Hu、5.69±1.11、5.77±1.41;40 keV、45 keV VMI均显著高于CI(t=3.804、4.883、4.462,P均<0.05;t=2.854、3.465、3.378,P均<0.05),50 keV VMI与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2、1.739、2.208,P>0.05).40~50 keV VMI整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CI(t=9.628、7.508、3.514,P<0.05).2名医师对两组患者在图像对比、图像噪声、整体图像质量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66、0.749、0.661,P<0.05).结论 在减少50%对比剂剂量门静脉期图像上,40~50 keV VMI比CI图像能够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肝转移瘤的显示能力更强.

    肝转移瘤光谱CT对比剂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