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蔡幼铨 周诚

月刊

1005-5185

manuscript.cmi@gmail.com

010-66939381,51927278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健宾楼1206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性刊物。1993年10月创刊,2000年改为大16开,页码80页,月刊。为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常规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电镜、红外热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DWI深度学习特征的预测模型评估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价值

    牛永超周芳赵丹丹侯孟岩...
    922-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扩散加权成像(DWI)深度学习特征的预测模型在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4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MRI检查的32例微卫星不稳定和55例微卫星稳定子宫内膜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原发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分别应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和PyRadiomics提取原发病灶的深度学习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及随机森林进行特征筛选和模型建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净重新分类指数评估模型性能,基于1 000次重采样的Bootstrap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 深度学习模型共纳入6个特征,分别为第7、57、77、82、97和108个特征,AUC为0.905(95%CI0.823~0.957);影像组学模型共纳入6个特征,分别为1个邻域灰度差矩阵、4个灰度区域大小矩阵和1个灰度游程长度矩阵特征,AUC为0.844(95%CI0.751~0.913);微卫星不稳定组的ADC小于微卫星稳定组(t=-4.123,P<0.001),AUC为0.810(95%CI0.712~0.886).与影像组学模型和ADC相比,深度学习模型的风险预测效果得到改善,净重新分类指数分别为0.856和0.486(P<0.01,P=0.024).在基于Bootstrap的内部验证中深度学习模型也展示出较影像组学模型更高的性能,二者的AUC分别为0.897(95%CI 0.889~0.905)和0.829(95%CI0.812~0.839).结论 与影像组学模型和ADC相比,基于DWI图像深度学习特征的预测模型能够更好地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状态.

    子宫内膜肿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深度学习影像组学微卫星不稳性

    基于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早期宫颈癌深度间质浸润

    宋惠贞王语李茂渊李雪...
    928-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前宫颈深度间质浸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心一)、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淮河医院(中心二)连续收治的具有术后病理结果和术前MR图像的1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将中心一、中心二的数据分别划分为训练集(114例)和验证集(50例).运用3D Selicer软件对T2WI图像进行肿瘤分割,python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对训练集进行特征筛选,构建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合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并比较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筛选出12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FIGO分期结合影像组学评分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列线图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预测模型(验证集曲线下面积0.845比0.717;Z=2.728,P=0.006).结论 基于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早期宫颈癌深度间质浸润术前无创性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子宫颈肿瘤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病理学,外科

    经丘脑水平横切面超声分析孕22~26周胎儿外侧裂异常特征

    张贤月姜凡罗平顾莉莉...
    934-937,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22~26周胎儿经丘脑水平横切面外侧裂异常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例孕22~26周胎儿外侧裂异常病例经丘脑水平横切面超声图像特点、合并颅内外畸形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根据外侧裂异常声像图特点分为直线形4例和浅弧形8例.直线形外侧裂区域平坦或稍毛糙,其中脑皮层发育畸形1例.浅弧形外侧裂呈切迹或角状,脑岛平台不明显,均为脑皮层发育畸形.合并其他颅脑异常超声征象主要包括其他脑沟回形态异常9例、脑室扩张或脑积水7例、肼胝体部分或完全缺失7例等.11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1例超声检查5 d后胎死宫内.结论 孕22~26周胎儿外侧裂异常是颅脑神经系统异常特别是脑皮层发育畸形的重要线索.

    脑裂畸形超声检查,产前胎儿外侧裂

    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对评估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附加价值

    徐鸿昊刘百川丁效蕙张晓晶...
    938-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评估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EPE)的附加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并于术前行标准多参数MRI扫描的100例前列腺癌患者,由2名放射科医师使用EPE分级系统独立评估图像,协商后确定评分.应用FireVoxel软件在ADC图上勾画全瘤体,进行直方图分析得到ADC平均值、第1、5、10、25、50、75、90、95和99百分位数ADC值(99th ADC).比较组间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评估EP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效能,并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34例(34%)前列腺癌EPE阳性.ADC直方图分析显示EPE阳性与EPE阴性组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9th ADC(OR=0.609,P=0.008)和EPE分级系统(OR=4.158,P<0.001)是评估EPE的独立危险因素.99th ADC、EPE分级系统及联合模型评估EP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805和0.856,99th ADC和EPE分级系统评估EPE的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模型的评估效能显著优于两者单独应用(Z=2.223、2.208,均P<0.05).结论 ADC直方图对术前评估EPE具有一定附加价值,99th ADC联合EPE分级系统能有效评估EPE.

    前列腺肿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包膜外侵犯病理学,外科横断面研究

    尿道中段吊带超声特征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卿真真杨雅麟赵白桦郭雨阳...
    945-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尿道中段吊带(MUS)超声特征与MUS术后膀胱颈和尿道移动度的关系,探索可衡量MUS生物力学作用的超声参数,并分析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MUS手术及术后门诊随访患者的临床和超声影像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压力性尿失禁(SUI)治愈、SUI复发和术后排尿困难(VD)3组.使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测量患者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节段移动度、MUS位置、最大Valsalva动作期间的吊带耻骨间距(SPG),比较3组患者的超声评估结果,分析吊带超声特征(MUS位置、SPG)与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节段移动度及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 共获得117例有效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10(6,18)个月.临床诊断SUI治愈44例(37.6%)、SUI 复发 46 例(39.3%)、术后 VD27 例(23.1%).117 例患者 SPG4.7~23.0mm,平均(12.0±3.5)mm,MUS 位置为 33%~75%,平均53%.SUI治愈组和术后VD组的MUS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复发组较SUI治愈组的MUS位置离膀胱颈更远[(56±11)%比(49±10)%,P=0.003]、SPG 更宽[(13.9±3.7)mm 比(11.2±2.7)mm,P<0.001].MUS 的超声评估参数(MUS位置和SPG)与膀胱颈移动度无显著相关性(r=-0.138~0.205,P均>0.05).MUS位置和SPG与尿道中段活动度相关(MUS位置与点2与点3,r=0.322、0.322,P均<0.01;SPG与点3~6,r=0.288~0.434,P均<0.01):MUS位置越靠近尿道远端,尿道中段移动度越高;SPG测值越大,尿道中段移动度越高.Logistic回归显示,SPG与SUI复发呈正相关(OR=1.401,95%CI 1.189~1.652,P<0.001),与术后 VD 呈负相关(OR=0.755,95%CI0.627~0.909,P=0.003).结论 Valsalva 动作期间的SPG可用于衡量MUS的松紧程度.SPG测值越大,MUS越松弛,术后SUI复发的可能性越大,术后VD发生的风险越小.

    尿道下悬带超声检查Valsalva手法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节段移动度吊带耻骨间距

    多参数MRI放射组学诺模图鉴别结节型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可行性

    柴顺杨雅雯马传贤马占龙...
    950-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MRI多序列放射组学诺模图鉴别小肾脏肿块(直径≤4 cm)中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5例患者共78个肾脏肿块,其中56个肾透明细胞癌、22个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按7:3分为训练集55个和验证集23个.从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序列提取放射组学特征,采用t检验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进行特征选择,构建放射组学模型,并计算放射组学评分.评估临床特点和MRI主观特征建立临床模型,并结合放射组学评分和临床特征构建放射组学诺模图,评估诺模图的校准、辨别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每例患者提取2 632个放射组学特征,4个特征用于构建放射组学模型.放射组学模型在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0.979,95%CI0.937~1.000)]和验证集(AUC=0.833,95%CI0.626~1.000)中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放射组学诺模图在训练集(AUC=0.988,95%CI0.963~1.000)和验证集(AUC=0.867,95%CI0.698~1.000)中具有良好的校准和辨别能力,较测试集中的临床模型(AUC=0.725,95%CI0.478~0.972)和放射组学模型(AUC=0.833,95%CI0.626~1.000)的辨别能力更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诺模图的临床实用性优于临床因素模型和放射组学特征.结论 基于MRI的放射组学诺模图结合放射组学评分和临床因素,可在术前无创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血管肌脂瘤癌,肾细胞磁共振成像放射组学列线图表诊断,鉴别病理学,外科

    低对比剂摄入量能谱肺动脉成像虚拟平扫代替胸部平扫的可行性

    方鑫刘义军王旭李贝贝...
    956-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在肺动脉成像(CTPA)中代替胸部平扫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2-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PA检查的56例患者,均接受常规胸部平扫及能谱CTPA增强扫描.分别测量胸部平扫和虚拟平扫图像上胸主动脉、肺动脉主干、竖脊肌及肺尖层面、气管隆嵴层面、肺底层面的肺实质CT值及噪声,并计算胸主动脉、肺动脉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对两组图像质量及碘残留进行主观评价,并检验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记录患者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指数及对比剂用量.比较胸部平扫和虚拟平扫图像各感兴趣区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辐射剂量和主观评分.结果 2名医师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984~0.992,P<0.05),胸部平扫、虚拟平扫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4.75±0.65)分、(4.65±0.4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0,P=0.437).胸部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胸主动脉、肺动脉、各区域肺组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及胸主动脉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CTPA的虚拟平扫代替常规胸部平扫,患者辐射剂量由(7.27±1.74)mSv减少至(3.26±0.84)mSv,减少约55%.结论 CTPA虚拟平扫可代替胸部常规CT平扫用于肺部疾病筛查,大幅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肺动脉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造影剂噪声信噪比辐射剂量胸部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研究进展

    石燕霞李鸿斌任婷婷宁荣霞...
    961-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质性肺疾病是结缔组织病常见的肺受累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因结缔组织病的全病程中均可并发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全疾病周期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筛查、诊断和随访的基石,但电离辐射是其临床应用的潜在限制因素.近年来,新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前景的研究成果,逐步向无创、低辐射、精准的影像学分析技术迈进.本文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种新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不足及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结缔组织疾病肺疾病,间质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超声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综述

    T1 mapping技术及在评估心肌纤维化中的应用进展

    李丹丹王倩徐晶张维升...
    96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T1 mapping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MRI新技术,其通过量化心肌组织的T1值和细胞外容积分数,可对导致心肌纤维化的疾病进行评估.本文综述T1 mapping的基本原理、扫描序列及在导致心肌纤维化的疾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心梗、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肌病、尿毒症性心肌病、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心脏移植等.

    磁共振成像T1mapping心肌疾病细胞外容积分数综述

    超声微泡联合空化效应在声动力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张丹张小杉刘笑笑赵捷...
    972-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动力治疗是利用声敏增强剂和低强度超声杀死恶性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超声波机械压力、空化效应和超声触发声敏剂产生活性氧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而破坏肿瘤细胞.与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声动力治疗的精准性更高、组织穿透力更深、患者依从性更好、副作用更小,空化效应是影响其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空化核的选择也是影响空化效应的重要环节之一.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人造空化核可显著增强和精准调控空化效应,以提高声动力治疗的效果.超声微泡联合可控性空化效应在声动力治疗恶性肿瘤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肿瘤超声检查微气泡空化声动力治疗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