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装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装备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中国医学装备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白知朋

月刊

1672-8270

zgyxzbzz@yahoo.com.cn

010-63028803 63029869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7号

中国医学装备/Journal China Medical Equipment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院校、科研单位、生产营销企业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医学装备学术性文章。其宗旨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本领域各个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与最新进展,推动学术交流,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反映广大医学装备工作者的呼声、意见和建议,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进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境成像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胶质瘤分级预测研究

    刘天赐郑尧徐桓贺宇涛...
    1-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基于生境成像(HI)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胶质瘤分级预测,构建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可视化胶质瘤异质性区域.方法:收集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脑肿瘤影像分割(BraTS)挑战赛中的335例胶质瘤患者数据集,其中高级别胶质瘤(HGG)259例,低级别胶质瘤(LGG)76例,基于HI技术划分子区域,使用PyRadiomics开源包提取感兴趣区域(ROI)影像特征,筛选出与高低级别相关性较强的特征,采用SVM模型对筛选的特征数据进行训练和分级预测,通过可视化表征分析胶质瘤在影像上的异质性.采用模型精确度指标F1分数(F1-score)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患者测试集数据的胶质瘤分级效能.结果:SVM模型训练中HI子区域测试集AUC均>0.90.当肿瘤被划分为6个生境区域时,测试集效能指标的平均准确率为(92.74±2.88)%,平均灵敏度为(93.90±2.10)%,平均特异度为(90.36±4.59)%,平均F1-score为(95.24±0.66)%,对于预测胶质瘤高低分级效果良好.SVM模型可在三维空间中显示胶质瘤分级中的重要子区域.结论:基于HI的研究方法在胶质瘤分级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地可视化和建模肿瘤异质性.

    胶质瘤异质性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生境成像(HI)

    心脏数字化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质量控制研究

    谭展刘辉马睿谭光享...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心脏数字化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设备质量控制方法,为制定数字化SPECT设备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依据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伽玛照相机性能测试》(NEMA NU1-2018)和心脏数字化SPECT设备相关厂家执行的设备日常质量保证的测试方法,采用一种通用质量控制方法,适用于使用半导体碲锌镉(CZT)材料且扫描时探头多角度转动的心脏数字化SPECT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内容包括设备系统能量分辨率、系统均匀性、系统扫描灵敏度、带散射的断层空间分辨力和系统最大计数率5个检测项目.结果:检测结果与厂家要求相比较,系统能量分辨率、系统均匀性、系统扫描灵敏度、带散射的断层空间分辨力和系统最大计数率等5个项目的第1次检测结果分别为5.8%、8%、67 811计数/(min·MBq)、4.91 mm和1.8×106 s-1,第2次检测结果分别为5.6%、6%、68 297计数/(min·MBq)、4.96 mm和1.8×106 s-1,均符合厂家指标的要求.结论: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科学并客观评价此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可为制定数字化SPECT设备质量控制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碲锌镉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质量控制心脏系统能量分辨率

    基于超声影像学的针刺手法特征解析方法研究

    陈捷赵君魏雨荷白杨...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针刺过程中穴区周围超声影像的分析与建模,构建一种针对针刺常用补泻手法特征的解析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体检的7名健康受试者,在6个月的研究中由10名副高职称以上的针灸医师分别对7名健康受试者的上臂孔最穴实施捻转补、捻转泻、提插补、提插泻等4种常见针刺手法,采用超声成像设备采集取穴点下方的肌肉与筋膜组织的影像,构建图像模型;采用虚拟针点的定义,研究针体刺入皮肤后引起的皮下组织摄动的规律.以不同标准针刺手法,分析受试者的孔最穴皮下肌肉束虚拟针点的变化规律.结果:超声影像试验数据显示,捻转类手法虚拟针点轨迹的波峰、波谷数值的平均绝对值差为0.066±0.045,且幅度均值小于提插类手法像素点均值(0.428±0.276),捻转类手法匀称,两种类型针刺手法存在差异.以计算机图形学特征量化提插补泻手法的做功效应,表征针刺手法中提插补法的"重插轻提"和提插泻法的"重提轻插",从而区分提插补、提插泻.结论:运用超声影像学和计算机图形学能够解析针灸常用补泻手法的规律性.

    超声影像虚拟针点针刺手法手法特征解析计算机图形学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及评价研究

    杜文功马兴焕殷鹏王培培...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一种国产血液核酸检测系统用于血液筛查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以确保血站系统血液筛查的安全.方法:收集2022年1月廊坊市中心血站20份阴性血浆样本,同时收集2022-2023年廊坊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6 703例血液标本,并依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与医药行业标准《核酸扩增检测用试剂(盒)》要求,对核酸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抗干扰能力、抗交叉污染能力的性能进行验证,进行临床应用分析.结果:该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系统对20例血浆样本阴性检测的结果符合率为100%;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1+2)(HIV 1+2 RNA)的灵敏度检测结果符合率均为100%,精密度变异系数百分比(CV%)分别为1.57%、0.75%、1.49%.该系统进行核酸检测时,血红蛋白浓度水平为400 mg/dl的溶血血浆及甘油三酯浓度水平为3 000 mg/dl的脂肪血标本对低浓度水平的HBV-DNA(9.0 IU/ml)、HCV-RNA(30.0 IU/ml)和HIV-RNA(135.0 IU/ml)标准物质的分析性能均无显著影响.10份高浓度(1 000 IU/ml)的阳性样本与11份阴性样本交叉排列进行检测时无交叉污染现象.6 703例标本混样模式下经核酸检测技术(NAT)共检测出16例反应性标本,占0.24%.结论:核酸检测系统在投入使用前要做性能验证以保证血液筛查的安全.目前的国产核酸检测系统能够满足血液安全筛查的要求.核酸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对于保证血液筛查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性能验证

    便携式气道湿化装置对头颈部肿瘤气管切开患者的湿化效果研究

    寇翠敏付欣任雅梅戴丹丹...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便携式气道湿化装置在头颈部肿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治疗的100例头颈部肿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雾化吸入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在常规雾化吸入的基础上使用含有0.45%氯化钠溶液的便携式气道湿化装置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气道痰液湿化效果、痰痂发生、气道损伤出血、气管套管阻塞情况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2、3、4、5 d痰液湿化满意率分别为84.0%、88.0%、92.0%、96.0%和96.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40、64.103、70.560、67.919、74.227,P<0.05).观察组术后第2、3、4、5 d痰痂形成分别为1、5、1、1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1、23.926、21.760、17.344,P<0.05).观察组术后第2 d气道损伤出血和总体气管套管阻塞分别为2例和1例,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5.982,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舒适度、吸痰舒适度及总舒适度评价分别为(17.96±0.75)分、(16.06±1.05)分和(34.04±1.63)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3、17.298、15.792,P<0.05).结论:便携式气道湿化装置对头颈部肿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显著,可减少痰痂的发生,降低总体气管套管阻塞例数,并可提高头颈肿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舒适度.

    便携式气道湿化装置头颈部肿瘤气管切开湿化效果

    便携腹部战创伤微创诊疗装备研发与评价研究

    王泽崔昊陈润开袁震...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设计研发针对一线救治环境现场的便携腹部战创伤微创诊疗装备,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价其应用可行性.方法:基于一线救治环境的现实需求,研发并组装一套便携腹部战创伤微创诊疗装备(简称微创诊疗装备),其中包括便携化集成主机、一次性可弯曲腔镜镜头、一次性微创手术器械、免气腹可撑开通道器等.选用1只雄性小型巴马猪,将其全麻后进行便携微创诊疗装备与传统腹腔镜的外科手术,对比两种装备术中实质脏器的止血、胃肠穿孔封堵修补及腹腔盆腔置管引流等损伤控制,比较与传统腹腔镜机动性能差异;开展损伤控制外科微创手术操作,评价其临床转化潜能.结果:微创诊疗装备相比传统腹腔镜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微创诊疗装备在救治现场的转运时间为(3.3±1.0)min,显著短于传统腹腔镜的(14.5±3.2)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6,P<0.05).微创诊疗装备可顺利实现气腹或免气腹条件下腹腔探查、冲洗、吸引、止血、修补、引流等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操作安全可行.结论:研制的便携腹部战创伤微创诊疗装备在现有腹腔镜平台基础上集成优化,机动便携,可顺利实现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操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临床转化能力.

    腹部战创伤微创便携损伤控制手术一次性可控柔性腹腔电子内窥镜

    一体化心肺复苏机计量校准装置的研制

    程游种银保邹欣马建川...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制一种一体化智能心肺复苏机计量校准装置,提高心肺复苏机计量校准的效率、可靠性,保障抢救伤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运用现代传感器变送技术,采用工控测控模块、组态软件程序策略的系统组合设计,在计量校准装置内实现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单次吹气频率、潮气量等参数同时进行自动检测.结果:一体化智能心肺复苏机计量校准装置测控准确,标准值30、50和70 mm的按压深度平均值分别为(29.8±0.13)mm、(49.3±0.08)mm和(69.89±0.14)mm;标准值80、100和120次/min的按压频率分别为(79.30±0.08)次/min、(99.89±0.14)次/min和(119.94±0.24)次/min;标准值350、550和750 ml的潮气量分别为(347.99±2.77)ml、(546.18±1.89)ml和(746.67±2.14)ml;与标准器检测结果一致,且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和潮气量误差分别为±15%、±10%和±20%,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一体化智能心肺复苏机计量校准装置可以在心肺复苏机一个按压周期内完成各项相关参数检测,检测结果与标准器检测结果一致性高,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心肺复苏机一体化计量校准装置

    电子鼻咽喉镜联合鼻咽3D-CT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效果评估价值

    张润楠孙利丽孙秀霞赵琴...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电子鼻咽喉镜联合鼻咽3D-CT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效果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扁桃体腺样体患儿,根据评估方式的不同将采用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42例患儿纳入联合评估组,采用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30例患儿纳入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组,采用鼻咽3D-CT评估的34例患儿纳入鼻咽3D-CT评估组,对3组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与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和单纯鼻咽3D-CT评估在术后评估中的准确率并进行比较.结果:42例联合评估组患儿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手术效果,有效20例,无效22例,评估有效率为47.62%(20/42);30例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组患儿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有效5例,无效25例,评估有效率为16.67%(5/30);34例鼻咽3D-CT评估组患儿单纯鼻咽3D-CT评估,有效13例,无效21例,评估有效率为38.24%(13/34).联合评估组手术效果评估有效率明显高于两个单独评估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4,P<0.05).联合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60%、83.30%、55.60%、80.00%和53.60%;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6.70%、47.60%、35.70%、18.20%和44.40%;单纯鼻咽3D-CT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20%、83.30%、50.00%、72.20%和54.30%.结论:联合应用鼻咽3D-CT和电子鼻咽喉镜,可以提高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的评估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鼻咽3D-CT电子鼻咽喉镜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评估有效率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冠状动脉CT易损斑块相关性分析

    周暄凯韩晓雯王冠朱治...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CTA)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冠状动脉CT易损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CCTA检查的213例冠心病(CHD)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将其分为易损斑块组(123例)和非易损斑块组(9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及AIP等血清指标,比较两组AIP及其他血清指标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IP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AIP为0.22±0.31,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0.05±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AIP与CT易损斑块独立相关(OR=7.556,95%CI:2.442~23.385,P=0.002).ROC曲线显示,AIP预测CT易损斑块的最佳截断值为0.20,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灵敏度为55.56%,特异度为73.98%.结论:AIP是CHD患者合并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对易损斑块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冠心病(CHD)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粥样硬化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易损斑块

    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后处理对狭窄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段淼杨连军郭泽春张岩...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后处理对狭窄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行头颈部CTA的108例患者,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I组和人工组,每组54例.采用双源CT进行检查,数据分别传输至深睿Dr.Wise头颈CTA智能辅助系统和Siemens Syngo View后处理工作站.图像评价采用5分制,观察比较两组头颈部动脉CTA图像后处理耗时和诊断耗时,以及头颈部动脉CTA图像质量、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结果.结果:AI组图像后处理耗时和诊断耗时分别为(4.09±1.09)min和(3.22±1.23)min,与人工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315、24.509,P<0.05);两名医师对头颈部动脉各分支图像评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96,AI组颈总动脉评分为(4.77±0.12)分,颈内动脉(4.56±0.13)分,椎动脉(4.55±0.16)分,大脑中动脉(4.78±0.16)分;人工组颈总动脉评分为(3.02±0.12)分,颈内动脉(3.02±0.12)分,椎动脉(3.02±1.14)分,大脑中动脉(3.11±1.09)分;两组头颈部动脉各主要分支图像评分比较,AI组均高于人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165、94.590、13.812、15.753,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纳入的所有患者44段存在狭窄的动脉进行比较,DSA显示AI组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0例;人工组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7例,AI组诊断与"金标准"有较好一致性(Kappa=0.898,P<0.05).狭窄符合率AI组均高于人工组,AI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96.80%)和特异度(66.52%)均高于人工组(68.36%、14.75%),特异度差异显著.结论:AI模式头颈部动脉CTA图像后处理耗时及诊断耗时及图像质量均优于人工模式,两者诊断效能一致性良好.

    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后处理狭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