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桑国卫

半月刊

1001-2494

zgyxzz@cpa.org.cn,zgyxzz@yahoo.com.cn

010-58698009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四号建外SOHO九号楼18层

中国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药学界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的综合性学术核心期刊之一。内容包括药学各学科,辟有专题笔谈、综述、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药剂、临床药学、药品质量及检验、药物化学、药物与临床、生物技术、新药介绍、药学史、药学人物、药事管理、学术讨论、科研简报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蛛网"模式和UHPLC-Q-Exactive-Orbitrap-MS的甘松多成分含量测定

    岳道乾林林谭乐俊孙仟...
    2075-2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蛛网"模式,采用UHPLC-Q-Exactive-Orbitrap-MS法建立甘松中6种倍半萜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蛛网"模式,确定甘松中6种倍半萜的提取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TM C18色谱柱(4.6 mm × 150 mm,2.7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体积分数0.05%甲酸溶液(含5 mmol·L-1甲酸铵)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35 ℃;电喷雾正离子模式进行检测.结果 "蛛网"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提取,料液比1:12.5,加热回流30 min.去氧甘松醇A、甘松新酮二醇、甘松香酮A、Axinysone B、甘松新酮、甘松香酮H分别在0.386 4~1.425 6、0.366 3~2.424 5、0.462 1~1.458 8、0.639 7~1.783 2、3.542 5~14.657 6和0.432 7~1.439 3 μg·mL-1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小于0.999 3;6个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42%、99.48%、95.58%、97.10%、102.34%和97.75%;将结果通过聚类和偏最小二乘法(PLS-DA)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甘松的潜在差异标志物为甘松新酮、甘松香酮A和甘松香酮H.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实现甘松中6种倍半萜成分的快速、准确定量分析,可以为甘松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甘松多成分含量测定"蛛网"模式多元统计分析高分辨质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离测定布立西坦片中立体异构体杂质

    朱丽萍张叶乐健金薇...
    2084-2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离和测定抗癫痫药布立西坦片中立体异构体杂质.方法 采用硅胶表面涂敷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色谱柱(CHIRALPAK AD,4.6 mm × 250 mm,10 μm),以超临界二氧化碳-甲醇(90∶10)为流动相,背压为18 MPa,进样量为6 μL,柱温为40℃,流速为2 mL·min-1,于205 nm波长处分离布立西坦及其3种立体异构体.结果 布立西坦与其3种立体异构体在10 min内分别被洗脱,相邻异构体之间的分离度均不小于2.8,布立西坦在0.01~0.5 m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8(n=8),立体异构体杂质A、B、C在0.005~0.5 m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999 9(n=9).布立西坦和3种异构体的检测限均为2 µg·mL-1[信噪比(S/N)=3],定量限均为5 μg·mL-1(S/N=10).3种异构体的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105.8%和102.6%(n=9).结论 与常规正相模式液相色谱方法相比,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布立西坦及其3种异构体,可显著提高分离效率,缩短分离时间,绿色环保,可有效用于布立西坦片中各异构体杂质的质量控制.

    布立西坦对映异构体立体异构体超临界流体色谱

    红曲的本草考证

    吴孟华杨柳李心潼何轶...
    2091-2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红曲进行考证,为红曲的安全用药提供历史依据.方法 基于历代古籍文献挖掘、梳理,从红曲名称、产地、原料与辅料、制法、功能、禁忌等方面开展本草考证.结果 红曲自古主流名称无明显变化,以福建、江西、浙江为主产地;粳米与籼米是主要原料,以曲母发酵而成;古代红曲的生产过程主要含浸米、蒸饭、拌曲母、发酵、干燥等关键工序,在明代已具备成熟的制备工艺,并沿用至今;红曲药用功效显著,食用功能多样,上千年广泛使用中未见不良反应报道;日本红曲在菌种选用、发酵工艺等方面均与中国红曲不同,加之可能存在杂菌侵染,从而造成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红曲的药用历史,可为红曲的安全合理使用、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提供历史依据与文献支撑.

    红曲发酵本草考证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