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

田青

季刊

1003-0042

musicology2003@yahoo.com.cn

010-6493334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音乐学/Journal Music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音乐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民族音乐研究、中外音乐研究、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论纲

    汤斯惟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大后方音乐形成于全民族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抗战大后方音乐的兴起与发展、主题与主线、传承与创新、作用与影响四个方面,将大后方音乐纳入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后期的政治形势、音乐现象、文化活动的纵向历史发展与横向互动中,全方位、多层次、客观真实地展现大后方音乐新格局及其历史全貌,进而深化对抗战音乐史和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

    抗战时期大后方音乐近现代音乐

    "小瑟即筝"考辨

    曹晓亮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瑟筝关系一直深受历代学者关注.明代朱载堉在其《瑟谱》理论专著中提出了"小瑟与筝,亦乃一物"的观点,笔者搜集到的浙派筝曲遗存手抄"小瑟谱"对印证这一观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结合古代瑟谱,通过分析"小瑟谱"文本、传谱与记谱人身份及口述资料,发现该谱中"减字加弦序"的记谱方式是历代瑟曲的主要记谱方式之一.从小瑟谱谱式与古代瑟谱的文化渊源、减字符号与弦序数字背后的隐含信息,都可看出"小瑟即筝"观念.该观念不仅朱载堉有所论述,且在浙筝琴家中也广泛流传.

    小瑟即筝朱载堉《瑟谱》小瑟谱筝曲《高山流水》

    歌剧之"声"——声音现象学与歌剧艺术实践的互为阐释

    王敦
    120-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集声音情动、语言表述和意义传达于一身,是对诗、乐、舞不分家之原初状态的一种回归.歌剧之"声"是"戏剧仪式化发声"最复杂、最集中的体现;"戏剧仪式化发声"是对无声的"内在嗓音"的外显.在这个意义上,"内在嗓音"是歌剧之"声"的本源,歌剧在"内在嗓音"的发声中呈现自身.这一研究,在方法上体现为"现象学"哲学思路与音乐研究、歌剧艺术实践的互为阐释,在性质上体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在路径上借鉴了法国梅洛-庞蒂对声音、语言、意义问题所做的原初性思考和美国唐·伊德对于"戏剧仪式化发声"的"声音现象学"思考.

    人声歌剧梅洛-庞蒂唐·伊德声音现象学

    文化配器——谭盾歌剧创作中一种重要的戏剧手法分析

    杨和平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谭盾歌剧是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最远、最广的事件之一,文化配器是谭盾歌剧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戏剧手法,他把有"文化代沟"的音乐素材嫁接、融合起来,为戏剧展衍带来多样化的色彩与推动力,扩展了戏剧进程中的时间与空间想象.文化配器又以双线并叙与反常处理两种做法最为突出,作曲家以之预设创作策略,创作、遴选音乐素材,确定这些素材如何与情节、人物建立关联,以及如何贯通发展.

    文化配器复风格双线并叙反常处理人物修辞

    跨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北京——周龙交响组曲《京华风韵》的音响形态及其结构原则分析

    孙晓烨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华风韵》(Beijing Rhyme)是一部以展现北京风貌为创作视角的宏大交响组曲,四个乐章"钟鼓风""庙会风""京韵风""急急风"分别展现了强烈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中华民族精神,映射出北京城市文化的世俗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质.同时,作品以中国传统音乐联曲性套曲的"散—慢—中—快"为结构原则,依据四乐章不同的性格特点将北京城的风情地貌、城市变迁、市井百态、人间烟火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探讨了作品中多种音响素材的组织方式,对依据音响形态形成的结构原则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在跨文化视角下当代管弦乐队作品创作中作曲家独特的审美参悟和艺术精神.

    周龙京华风韵交响组曲音响形态结构原则

    讣 告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144页

    《黑指头 红花瓣——田青谈艺录》新书发布暨首场读者分享会

    前插2页

    书讯

    封4页

    《史前德国骨笛与贾湖骨笛比较研究》

    前插2页

    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 "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