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针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

刘炜宏

月刊

0255-2930

zhenjiubj@vip.sina.com

010-84014607;010-64014411-2946

100700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针灸/Journal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滞针结合面针应用于面部美容22例

    李孟汉张元冉大为杨欣铭...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滞针结合面针应用于面部美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存在面部衰老症状的女性患者给予滞针结合面针治疗,其中滞针取双侧太阳透下关、颊车透大迎和迎香,每周针刺1次;面针取印堂、阿是穴(鼻唇沟处)及双侧阳白、颧髎、四白、下关、地仓、颊车、大迎、人迎,每周针刺2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后评定患者整体美学改善量表(GAIS)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皱纹严重程度评定量表(WSRS)评分,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皮肤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治疗后,22例患者完全改善3例,明显改善15例,部分改善4例,无改善0例;WSRS评分及皱纹、纹理、毛孔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滞针结合面针可有效改善面部衰老症状.

    美容滞针面针

    贺氏三通法针刺治疗顽固性脚气病案

    宁松浩刘雨琳张青徐冠...
    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1例采用贺氏三通法针刺治疗脚气病的情况.患者主因"反复双脚红肿伴瘙痒2年余,左脚加重2 d"就诊,主要症状为左脚红肿,影响行走,胃纳欠佳,食后易腹胀.辨属脚气(湿热下注,脾虚失运).治疗先用火针点刺左侧八风穴(温通法);按压局部皮肤挤出血液,若出血量较少,则选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局部(强通法);再针刺双侧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及左侧阳陵泉、悬钟(微通法).治疗过程中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治疗3周后,症状消失.

    顽固性脚气病针刺贺氏三通法

    可视化针刀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

    李石良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视化针刀微创技术适用于治疗以软组织损害为病理特点的疾病,包括脊柱、四肢关节、周围神经卡压及慢性软组织疾病等,主要优势病种为颈源性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腕管综合征、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等.可视化针刀微创技术借助超声实现了针刀临床的术前诊断、术中引导与术后评估,使其成为一项精准、安全、可靠的临床治疗技术.可视化针刀微创技术本质上是一种"超微创"治疗,重视在外治措施诱导下的机体自我康复过程,与现代医学微创外科突出修复与重建在临床应用方面形成高度互补.

    针刀超声引导可视化微创

    基于海马Mst1/NF-κB p65通路探讨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王萍杨骏孔钰张雅婷...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炎性反应相关通路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st1)/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和造模组(48只),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建立V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艾灸组大鼠予化瘀通络灸,穴取"大椎""百会""神庭",每次20 min,每日1次,7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干预3个疗程.西药组予0.72 mg/kg吡拉西坦灌胃,每天2次,疗程与艾灸组相同.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Mst1、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86、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IL-6、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Mst1、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缩短(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排列无序,细胞塌陷,细胞核不规则;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排列较规整,损伤程度好转.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Mst1、CD86、IL-6、TNF-αmRNA及Mst1、NF-κB 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组大鼠海马Mst1、CD86、IL-6、TNF-αmRNA及Mst1、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IL-6、TNF-α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组大鼠海马IL-6、TNF-α含量降低(P<0.05).结论:化瘀通络灸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Mst1/NF-κB p65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促炎因子IL-6、TNF-α的释放,从而缓解炎性因子对VD大鼠海马的损害.

    血管性痴呆化瘀通络灸海马Mst1/NF-κBp65神经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

    基于p38 MAP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影响

    邱玮唐成林廖偲杨云昊...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大鼠步态、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及蛋白质降解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p38 MAPK抑制剂组,每组10只.模型组、电针组、p38 MAPK抑制剂组予手术横断右侧坐骨神经构建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神经,不离断.造模成功1 d后,电针组大鼠予电针干预,穴取右侧"环跳""足三里",选择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1 mA,每次15 min,每天1次,每周6次;p38 MAPK抑制剂组予SB203580(5 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每周6次,共干预3周.干预结束后,采用CatWalk XT 10.6动物步态分析仪评定大鼠步行功能.取材后计算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观察大鼠腓肠肌肌纤维形态与横截面积;ELISA法检测大鼠腓肠肌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生化羟胺法检测大鼠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腓肠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p)-p38 MAPK、肌肉萎缩盒F基因(Atrogin-1)、肌肉环状指基因1(Murf-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站立持续时间、摆动时间、步行周期增加(P<0.001),最大接触时间的足印面积、打印面积、最大接触时间的平均强度、平均强度、摆动速度、步周长减少(P<0.001),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降低(P<0.001),腓肠肌IL-6、IL-1β、TNF-α、MDA含量升高(P<0.001),SOD含量降低(P<0.001),腓肠肌p-p38 MAPK、Atrogin-1、Murf-1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升高(P<0.001),Nrf2、HO-1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p38 MAPK抑制剂组大鼠站立持续时间、摆动时间、步行周期减少(P<0.01),最大接触时间的足印面积、打印面积、最大接触时间的平均强度、平均强度、摆动速度、步周长增加(P<0.01),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加(P<0.01,P<0.05),腓肠肌IL-6、IL-1β、TNF-α、MDA含量降低(P<0.05,P<0.01),SOD含量升高(P<0.01,P<0.05),腓肠肌p-p38 MAPK、Atrogin-1、Murf-1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Nrf2、HO-1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介导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大鼠骨骼肌p38 MA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蛋白质降解,缓解骨骼肌萎缩.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电针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步态分析氧化应激炎性反应

    基于线粒体凋亡途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对弱精子症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郝健亨常博雅任佳高珍...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对弱精子症小鼠睾丸组织线粒体凋亡途径中关键调控因子的影响,探究其对生殖功能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10只.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给予环磷酰胺(30 mg·kg-1·d-1)腹腔注射7 d制备弱精子症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小鼠予"秩边透水道"针法干预,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干预2周.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记录小鼠造模前、造模后和干预后体质量.干预后,记录小鼠睾丸质量并计算睾丸系数;检测小鼠精子质量;ELISA法检测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HE染色法观察睾丸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睾丸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JC-1染色检测睾丸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水平;TUNEL染色法观察睾丸组织凋亡细胞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睾丸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的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 C)、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9、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睾丸组织剪切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精神萎靡,毛发粗糙,饮食与活动量减少,体质量减轻(P<0.01);睾丸质量和睾丸系数下降(P<0.01);精子总数、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降低(P<0.01);血清T、FSH和LH含量降低(P<0.01);睾丸组织内部分生精小管形态异常,生精细胞数量减少,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内嵴发生断裂缺失,出现空泡现象;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睾丸组织凋亡细胞阳性率升高(P<0.01);睾丸组织Bax、Cyt C、Apaf-1、Caspase-9、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Cleaved Caspase-3平均吸光度值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一般情况好转;睾丸质量和睾丸系数升高(P<0.01);精子总数、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升高(P<0.01);血清T、FSH和LH含量升高(P<0.01);睾丸组织形态和内部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1);睾丸组织凋亡细胞阳性率降低(P<0.01);睾丸组织Bax、Cyt C、Apaf-1、Caspase-9、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Cleaved Caspase-3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1).结论:"秩边透水道"针法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减轻环磷酰胺诱导的弱精子症小鼠睾丸组织损伤,改善小鼠的生殖功能.

    弱精子症针刺秩边透水道线粒体凋亡

    房繄恭针灸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临床经验

    刘欣房繄恭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房繄恭教授针刺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房繄恭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临证治疗谨守病机,重调冲任,总结出"立足冲任,化瘀止痛""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安神定志,身心同调"的治疗思路,选用百会、神庭、本神、中脘、天枢、关元、大赫、子宫为主穴,并根据病因、症状灵活配穴,针刺过程中重视应用逍遥调神针法,以及医患双方治神守神,为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盆腔淤血综合征盆腔静脉曲张慢性盆腔痛针灸名医经验房繄恭

    编辑部在售杂志明细

    86页

    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在针灸调节胃肠功能中的作用

    陈碧玮张丽丽陈少宗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灸治疗胃肠病常用穴位的分布符合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在脊髓水平的节段同源性规律.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现的,并特别有赖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而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在针灸疗法调节胃肠功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3个不同的层次:①发生在外周层面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包括以背根神经节(DRG)为中心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传入神经环路、以交感神经节为中心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传出神经环路;②发生在脊髓层面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③发生在脊髓上水平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主要是孤束核参与的各种反射环路.脊髓及其以下水平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决定了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节段性作用,脊髓上水平的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决定了针灸调节胃肠的超节段性作用.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是多环路、多靶点的.

    针灸胃肠功能躯体传入神经-内脏神经环路机制

    冲脉穴归经变化及其理论透视

    赵京生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见于《黄帝内经》的冲脉专属腧穴,在《针灸甲乙经》却与足少阴脉共属,宋以后逐渐彻底转归足少阴脉,形成现在"足少阴经穴、冲脉交会穴"的形式.本文基于对这一演变过程的梳理,分析可能的致变因素,提出冲脉形成较晚,主要建基于腹部脉动血管认识的理论,与成形在先的其他经脉理论杂糅.指出腹部腧穴作用广泛,经脉的特异性不明显,是为其经脉关系模糊的根本原因;与这一特性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影响了冲脉穴归属的演变.由此引申,探讨经脉与腧穴关系、正经与奇经关系,及关系表达形式等相关理论认识和建构问题.

    冲脉穴腧穴归经奇经十四经《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