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年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年鉴
中国哲学年鉴

陈筠泉

年刊

1004-3462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年鉴/Jour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Almana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与批判

    蓝江陈朦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既是当代资本关系具体化的展开,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历史性发展的结果.在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框架当中,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的积累同时依赖于象征性的、非物质性的和信息化的商品体系与认知性的、交流性的和合作性的劳动体系,以此形成了一种以数据—流量为核心、以平台—算法为技术载体的数字生产方式.而在以生命异化为核心的生命政治学领域中,劳动阴影的退去并未带来生命价值维度的提升,无论是哈特、奈格里等人的生命政治劳动,还是斯蒂格勒所谓的终身价值概念,均意味着今天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将被实质性地吸纳到由网络、平台等各种传播媒介所构建的巨型机器之中.因此,为在唯物史观视阈下更进一步展开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我们应当将数字资本主义具体定位于资本主义历史与结构的框架之内,在洞悉生产力文明前景的同时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性.

    数字资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生命政治批判

    新气论纲要

    丁耘
    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尝试用力量哲学框架解释传统气论并将之推进为新气论.在力量哲学方面,本文主要依据斯宾诺莎的版本,特别阐发了力量的生产性、感动性与表现性.在传统气论方面,本文主要接续了张载、王夫之以及熊十力.新气论之"新"大体有两点.其一是征用近现代力量哲学扬弃主体哲学的方式重解气论对心学的扬弃,以此赋予气论一个现代哲学形态.其二是构造气之成物学说,以包摄、演证与批判现代世界的全部实事经验.从中国哲学传统看,本文重建了对"太虚即气""屈伸""氤氲""翕辟"及"生生"等关键概念的解释.

    力量富有原则凝与聚成物能生的历史与所生的历史

    情境化的美德伦理学进路

    赵永刚张海鹏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德与情境之争中有三种立场:一是情境主义立场,二是美德伦理立场,三是情境化的美德伦理学立场.前两种立场是对立的,第三种立场试图调和前两种立场,从情境的视角来说明美德的内涵与生成.对这一立场的展开需要从情境的角度思考美德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美德概念的情境内涵,二是美德是如何在情境中生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情境化美德伦理的基本构架:情境化的美德心理机制与情境化的美德生成机制.情境化的美德伦理方法可以为构建美德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学基础提供一种新的尝试,或者至少涉及了其中被忽视的某个必要部分.对于强调美德概念的基础地位、崇尚体系化的现代美德伦理学而言,这一方法能够起到一种纠正作用,并把美德伦理与制度伦理联结起来.

    美德情境主义美德伦理学制度伦理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在中国"到"中国化"再到"中国性"

    周可
    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展开提出了构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理论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从整体上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程、成果及其特点和意义,不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种代表性的研究进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研究收集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的代表性文献,全面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线索,产生了持续至今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是对"在中国"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它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标识性概念和研究范式,进一步彰显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走向生命现实 重构新哲学——近年来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研究述评

    刘森林冯波
    6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余年来,学界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特别关注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与黑格尔式阐释的关系问题."近康德"阐释旨在超出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来考察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以康德的"主体—自由—实践"对抗黑格尔式阐释的决定论倾向,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论需求.黑格尔式阐释则认为,黑格尔哲学始终是马克思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正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知性化或康德化才导致了决定论;只有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即社会—历史原则,才能切入当今中国现实.这一争论深入到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与拜物教、实践与历史、价值与规范等方面.而且,双方都自觉认识到了各自阐释的限度,并一定程度地走向对方.与康德、黑格尔受到的强烈关注相比,马克思与费希特思想关系的研究持续低迷;而马克思与谢林关系的研究正在兴起,期待将会产生重要成果并引发进一步的扩展性影响,特别是拒斥否定哲学、吸收肯定哲学而走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谓"真正的实证科学"方面.这与早期浪漫派以重视感性具体的诗学来补充传统哲学的倾向极为类似.马克思与浪漫派关系的研究、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对生命现实的日益重视、对现代性问题的持续反思,而走向一种更加重视感性、经验、实存的新哲学的建构.

    "近康德"阐释黑格尔式阐释马克思与谢林马克思与浪漫派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

    回到事实本身,关注人的存在——近十年来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胡文迪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密切交流在西方始于20世纪上半叶,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率先借鉴现象学的思想,用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一些问题.此后,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持续受到关注.在我国,对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现如今,随着现象学在中国的盛行,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近十余年中,研究者们从实践哲学、历史哲学、辩证法、异化等多个问题展开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中既有对理论本身的讨论,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和关切.

    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历史哲学异化

    近年来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

    李乾坤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三个鲜明的动向.其一,学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不足.其二,在既往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积淀和储备的基础上,学界以更为明确的问题意识开启了新一轮对德国马克思主义、法国马克思主义等经典研究对象的译介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成果.其三,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哲学研究,已成为学界一个新的学术热点.通过检视和反思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可以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学者日益坚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效应思想逻辑《资本论》哲学

    近年来汉代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曹婉丰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学界对汉代哲学研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推动了学界对汉代哲学内部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亦产生了大量重要学术成果.无论是作为新的学术生长点的汉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还是对汉代思想家和相关典籍的研究,均出现了新的视角、观点与思路,客观上促进了汉代哲学研究的深化.在向纵深不断挖掘的同时,通过对历史学与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进行一定的交叉研究,亦成为近年来对汉代哲学研究的新探索与尝试.

    汉代哲学政治哲学汉代经学

    近十年来广义论证进路下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何杨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广义论证便是其中的一条新进路.伴随着广义论证理论本身的发展,十年来广义论证进路下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成果呈现出不同类型,既有宏观层面的思考,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而且在个案分析中,有些采纳了基于广义论证概念的逻辑观以及本土化研究原则,有些则尝试依照广义论证本土化研究程序探讨中国古代论证思想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广义论证对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价值.未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不必局限于先秦名辩文献,自秦汉至明清,还有很多文献有待发掘和探讨.

    广义论证中国逻辑史先秦名辩

    国内道德知识论研究述评

    喻郭飞陈潇逸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知识论是伦理学、知识论、行动哲学等重要哲学分支研究的交叉领域,主要围绕"道德知识何以可能"这一核心关切展开,重点考察"道德知识是否存在""道德知识的类型与作用""人们获得与确证道德知识的方式"等问题,它对于人们理解道德观念、把握道德原则进而做出合理的道德行动至关重要.道德、知识与行动的关系是传统中国哲学考察的重要领域,而道德知识论的研究为人们理解知行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当代中国哲学返本开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从道德知识的基础、道德知识的概念分析、道德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等方面梳理近年来国内道德知识论研究的状况,概括其核心论题与特色,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合理展望.

    道德知识论道德实在论道德知识道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