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双月刊

1008-9691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23197150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 10 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经过广告审批后的广告中存在不规范医学名词术语未予更改的声明

    49页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47例诊治预后分析

    郑首学鲁宏伟常斌鸽李牧...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 年 1 月至 2021年 12 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 1 047 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致伤因素和损伤类型、入院后的治疗情况;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状态良好、轻残、重残为治疗有效,持续植物状态、死亡为治疗无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 047 例患者中治疗有效 612 例(占 58.45%),治疗无效 435 例(占 41.55%);存在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无效率明显高于无颅内血肿者[53.8%(342/636)比 22.6%(93/411)],复合损伤患者的治疗无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颅脑损伤者[62.4%(249/399)比 28.7%(186/648)],GCS评分为 3~5 分患者的治疗无效率明显高于GCS评分 6~8 分者[64.8%(243/375)比 28.6%(192/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和女性、是否存在颅骨骨折患者治疗无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42.2%(294/696)比40.2%(141/351)和 37.9%(69/182)比 42.3%(366/86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血肿[优势比(OR)=2.266,95%可信区间(95%CI)为1.656~3.103]、损伤类型(OR=1.816,95%CI为1.279~2.578)、GCS评分(OR=2.262,95%CI为1.582~3.234)是影响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为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应重视影响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减少颅内血肿和多发性损伤的发生以及关注GCS评分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预后.

    颅脑损伤预后因素

    不同策略对5种品牌小儿套囊型气管插管放置深度的影响

    章艳君杜洪印王胜刘金柱...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国内小儿套囊型气管插管的设计情况,比较不同气管插管深度放置策略下 5 种品牌插管尖端和套囊的放置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80例年龄1~6 岁,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测量患儿声门下气道长度.收集 5 种品牌(美迪斯、柯惠、坦帕、瑞京、维力)小儿套囊型气管插管设计参数,包括:气管插管套囊长度、气管插管尖端至套囊上缘的距离、气管插管尖端至声带线下缘的距离.根据Motoyama公式计算 180 例患儿所需的套囊型气管插管内径(ID)型号,应用 3 种指导气管插管深度放置策略:①声带线指导;②管尖置于隆突上 2cm;③管尖置于气道中点,根据支气管镜下测量的声带与隆突的距离,计算每例患儿 3 种策略下不同品牌气管插管套囊和尖端放置情况.结果 5 种品牌小儿套囊型气管插管设计参数存在差异.根据计算:声带线指导下,插管尖端与隆突距离<1 cm的放置率为 3.9%~67.8%,支气管插管发生率最高的为瑞京,可达 17.8%.将插管尖端放置于隆突上 2 cm,5 种品牌气管插管尖端和套囊均无放置不当情况.将插管尖端置于气道中点,除维力品牌外,其余 4 种品牌声门上和声门下区域总的套囊放置率均为 100%.结论 小儿套囊型气管插管不同品牌在设计上存在差异,部分设计存在导致气道并发症的风险.指导气管插管放置的策略和插管品牌都会影响气管插管的放置,1~6 岁小儿将插管尖端置于隆突上 2cm可实现本研究中品牌的小儿套囊型气管插管安全放置.

    小儿气管插管气道管理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可弯曲支气管镜下形态学诊断分析

    王海东杜转环裴炜娜曹娥英...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形态学诊断分析可弯曲支气管镜术在诊断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呼吸道疾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7 月至 2022 年 12 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PICU收治的 124 例呼吸系统危重症行床旁电子支气管镜术后形态学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96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检查,3 例进行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术.比较电子支气管镜和胸部CT诊断肺部病变准确性的差异,并观察电子支气管镜下肺部病变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于气管食管瘘、气管断裂、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胸部CT(气管食管瘘:4 例比 0 例,气管断裂:4 例比 0 例,支气管异物:4 例比 6 例,均P<0.05),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和胸部CT对于肺挫伤、支气管扩张诊断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下确诊典型病例:气管食管瘘 4 例(3.23%);支气管断裂伤 4 例(3.23%);支气管赘生物并黏膜附着白色干酪样物 1 例(0.81%),镜下诊断为支气管内膜结核.病原学检出阳性细菌 23 例(23.96%).因患儿颌骨或颈椎骨折行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术 3 例;机械通气下经气管导管进镜操作 13 例.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PICU开展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术安全可靠,可提高PICU呼吸系统疾病的确诊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支气管镜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诊断儿童

    基于机器学习决策树模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吕广卫冯顺易李勇王剑...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树模型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AP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 2012 年 5 月至 2021 年 8 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救治的APP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服毒至洗胃的时间、血液灌流比例、血PQ浓度、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肌酐(SCr)、血淀粉酶及血钾]以及血气指标[动脉血乳酸(Lac)、剩余碱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根据中毒后 90d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56 例)和死亡组(74 例),比较不同预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作为变量构建含血PQ浓度及不含血PQ浓度的两种决策树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决策树模型对AP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通过Hanley&McNeil法对两种决策树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90d的生存率为 43.1%(56/130).与死亡组比较,生存组WBC[×109/L:8.9(7.0,11.6)比 17.4(11.9,23.1)]、ALT[U/L:25.3(21.2,31.8)比 29.3(23.2,40.3)]、SCr[μmol/L:64.0(53.0,74.0)比 91.0(72.5,141.5)]、Lac[mmol/L:2.5(1.4,4.0)比 7.1(3.7,11.0)]和血PQ浓度[ng/L:0.3(0.1,0.9)比 2.9(1.9,8.1)]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剩余碱[mmol/L:-2.5(-4.2,-1.1)比-7.2(-10.9,-4.7)]和血钾[mmol/L:3.7(3.5,4.0)比 3.2(2.8,3.7)]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更年轻[岁:33.5(26.0,47.8)比 42.5(26.0,58.0),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显示,年龄、WBC、ALT、SCr、血钾、Lac、剩余碱和血PQ浓度是影响APP患者9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03(1.01~1.05)、1.30(1.18~1.44)、1.04(1.01~1.07)、1.02(1.01~1.04)、7.59(3.25~17.70)、1.64(1.35~1.99)、1.51(1.29~1.76)、7.00(3.41~14.37),P值分别为 0.018、<0.001、0.011、<0.001、<0.001、<0.001、<0.001、<0.001].含血PQ浓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血钾和血PQ浓度是影响患者 90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 95%CI分别为 1.17(1.03~1.33)、7.29(1.66~32.01)、5.49(2.48~12.13),P值分别为 0.014、0.008、<0.001].不含血PQ浓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WBC、血钾和剩余碱是影响患者 90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 95%CI分别为 1.05(1.01~1.08)、1.20(1.07~1.34)、3.12(1.01~9.66)、1.41(1.16~1.72),P值分别为 0.008、0.002、0.049、0.001].基于血PQ浓度和血钾决策树模型的AUC为 0.94,95%CI为 0.89~0.98,敏感度为 91.9%,特异度为89.3%,准确率为 90.0%.基于WBC、剩余碱和年龄决策树模型的AUC为 0.89,95%CI为 0.84~0.95,敏感度为86.5%,特异度为91.1%,准确率为88.5%.Hanley&McNeil法比较显示,两种决策树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P=0.180).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树模型可为临床早期评估APP患者的预后提供定量、直观的预测工具.

    百草枯中毒机器学习决策树

    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穆士伟王鑫刘玲张鹏...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对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胆碱酯酶(ChE)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入住颍上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 73 例AOP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HP组(31 例)和H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组(42 例).所有患者入科后均按照标准方案给予对症支持治疗.HP组患者入科后尽早给予HP治疗,治疗时间为 2~3 h,间隔 24h进行 1 次;HP+CRRT组患者于HP结束后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比较两组患者入科后(T0)、第 1 次HP/HP+CRRT结束时(T1)、第 2 次HP/HP+CRRT结束时(T2)、第 3 次HP/HP+CRRT结束时(T3)血清Ch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水平,以及ChE恢复时间、中间综合征(IMS)发生率、住院时间、入住ICU率等的差异.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T1、T2、T3 时ChE活性均较T0 时间明显增加,TNF-α、IL-1、IL-6 水平均较T0 时间明显降低,T3 时达到谷值,且以HP+CRRT组的变化较HP组更显著[ChE活性(U/L):2 903.26±164.43 比2292.98±350.96,TNF-α(ng/L):78.24±10.75 比 100.55±15.58,IL-1(ng/L):95.98±22.56 比 127.94±18.74,IL-6(ng/L):34.36±8.66 比 58.74±10.46,均P<0.05].HP+CRRT组ChE活性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HP组明显缩短[ChE活性恢复时间(d):4.42±1.17 比 7.31±1.46,住院时间(d):9.25±2.14 比 12.75±2.30,均P<0.05],IMS发生率和入住ICU率均较HP组明显降低[IMS发生率:33.33%(14/42)比61.29%(19/31),入住ICU率:9.52%(4/42)比 29.03%(9/31),均P<0.05].结论 对于AOPP患者,HP+CRRT在炎症因子清除、恢复ChE活性时间、降低IMS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单纯HP治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血液灌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疗效分析

    硫酸镁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项随机、双盲、优效性试验

    蒋佳维
    72页

    不同肠内营养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营养状况和炎症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朴鲜女许惠仙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营养状况、炎症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 2018 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 51 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营养方案将患者分为短肽-整蛋白序贯治疗组(序贯治疗组,25 例)和常规整蛋白治疗组(常规治疗组,26 例).比较治疗 1、5、8 d ARDS患者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的差异,并观察营养治疗过程中发生喂养不良事件的频率.结果 序贯治疗组治疗8 d PA、TP均明显回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A(mg/L):144.04±86.75比87.15±54.88,TP(g/L):57.44±6.18 比 52.08±6.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 5d起序贯治疗组ALB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g/L:28.84±3.13 比 27.07±3.05),持续到治疗 8 d(g/L:30.72±4.59 比 28.30±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无论组内还是组间淋巴细胞计数、IL-6、PCT、CD3+、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有不同程度胃潴留,并使用胃动力药物,但两组间喂养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RDS患者早期应用短肽-整蛋白序贯营养在纠正营养状态方面优于单纯应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但对喂养耐受性、炎症指标和免疫指标无明显影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短肽序贯营养免疫功能

    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模式下延续护理在妊娠期心脏病患者产后应用中的疗效观察

    齐慧刘慧杰王宏敏王平凡...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下延续护理在妊娠期心脏病患者产后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 116 例妊娠期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护理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8 例.所有患者均于本院完成分娩,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临床干预;观察组给予MDT模式下的延续护理干预,包括组建团队、实施干预、心理护理,首先建立管理团队并组建微信群,成员包括 1 名产科副主任医师、1 名心内科副主任医师、1 名营养师、1 名心理治疗师、1 名产科护士长、1 名心内科护士长、3 名产科责任护士、3 名心内科责任护士;然后分产前、产中、产后 3 个阶段分别进行护理干预;最后在院内和随访中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基本情况,给予针对性疏导,指导其转移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力.两组均干预 6 个月.采用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评价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包括营养状况、运动、健康责任、心理安适),采用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量表(AF-QoL-18)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心理、性功能),并观察两组患者宫颈局部微循环(包括血流灌注、毛细血管管径、微血管管径)、产后 2h和24h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母婴不良结局(包括产后出血、心力衰竭、孕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结果 两组干预后各项SRAHP评分和AF-QoL-18 评分及宫颈局部微循环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评分(分):25.06±2.31 比 19.72±2.68,运动能力评分(分):25.54±1.45 比19.14±3.65,健康责任评分(分):24.17±2.33 比 20.54±2.52,心理安适评分(分):25.03±1.62 比 21.34±3.35,血流灌注(mL/min):1.10±0.18 比 0.44±0.15,毛细血管管径(μm):5.94±0.45 比 3.41±0.67,微血管管径(μm):56.59±2.13 比 44.12±3.78,生理评分(分):3.86±1.13 比 3.41±1.04,心理评分(分):4.13±0.64 比 3.67±1.42,性功能评分(分):4.02±0.67 比 3.78±0.75,均P<0.05];观察组产后 2h和 24h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产后 2 h(mL):95.26±10.53 比 142.74±18.45,产后 24 h(mL):183.61±17.54 比 262.19±38.56,均P<0.05],产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d:5.07±1.48 比 8.12±2.45,P<0.05),母婴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2%(1/58)比 12.07%(7/58),P<0.05].结论 妊娠期心脏病患者产后采用MDT模式下的延续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健康行为能力,改善宫颈局部微循环,促进产后恢复,减少母婴不良结局,改善生活质量.

    妊娠期心脏病产后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延续护理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