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双月刊

1008-9691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23197150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 10 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院单中心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布特征及其卒中风险分析

    李品慧黄正新及孟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类医院单中心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的分布特征及卒中的风险因素,从而指导房颤的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房颤中心数据填报平台中广东省中医院海南医院 2020 年 10 月至 2022 年 9 月填报的 667 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信息、诊断与治疗、人口学信息、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分、健康评估等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的分布特征,并以脑卒中危险CHA2DS2-VASc评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男性与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房颤患者中瓣膜性房颤占 5.85%(39/667),非瓣膜性房颤占 94.15%(628/667),以持续性房颤为主 65.52%(437/667);患者构成男性高于女性(1.22∶1),平均年龄为(75.14±11.23)岁,以 71~80 岁和 81~90 岁为主,分别占 33.28%(222/667)和 28.78%(192/667);临床症状以心悸和胸部不适为主,分别占 51.27%和 45.43%,EHRA症状评级<Ⅱ级者占 79.01%(527/667),≥Ⅲ级者占 20.99%(140/667);房颤合并疾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占 64.62%(431/667)],其次为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占 36.43%(243/667)];CHA2DS2-VASc评分中卒中高危人群构成比明显高于卒中中、低危人群[89.17%(560/628)比 10.83%(68/628)];HAS-BLED评分出血低风险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出血高风险人群[69.27%(462/667)比 30.73%(205/667)].将62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性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79例女性患者以CHA2DS2-VASc评分是否≥3 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慢性心衰、脑血管疾病和甲状腺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49 例男性患者以CHA2DS2-VASc评分是否≥2 分为因变量,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年龄、文化程度、EHRA评级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脑血管疾病和甲状腺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卒中高危因素中女性为年龄、收缩压、患有甲状腺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女性年龄>75 岁:优势比(OR)=42.270,95%可信区间(95%CI)为 9.130~195.800;收缩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OR=3.530,95%CI为 1.420~8.760;患有甲状腺疾病:OR=0.140,95%CI为0.040~0.460;患有脑血管疾病:OR=9.400,95%CI为2.130~41.440;均P<0.05];男性为年龄、文化程度、收缩压和患有慢性心衰、甲状腺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男性年龄>75 岁:OR=81.270,95%CI为 27.730~238.210;文化程度:OR=0.250,95%CI为 0.120~0.530;收缩压>160 mmHg:OR=14.110,95%CI为 7.250~27.460;患有慢性心衰:OR=23.780,95%CI为 7.850~71.970;患有甲状腺疾病:OR=0.240,95%CI为 0.110~0.540;患有脑血管疾病:OR=0.580,95%CI为 0.360~0.940;均P<0.05).结论 广东省中医院海南医院房颤中心住院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老年人为主,其平均年龄大于近期报告水平,且其卒中风险更突出,尤其是高龄和患有高血压、慢性心衰、脑血管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的人群风险大,应强化其针对性防治.

    房颤中心住院病例人群分布卒中风险

    加味承气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通过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治疗ICU脑卒中患者的作用研究

    杨秀荣刘洁王岚
    17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加味承气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通过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BDNF/TrkB)信号通路治疗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方法 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0 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治疗的 2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100 例.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乳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承气汤进行治疗[药物组成:生大黄 10g(后下),生麦芽 30 g,元明粉 6g(冲),代赭石 30g(先下),厚朴 10 g,炒莱菔子 15 g,炒枳实 15 g,旋覆花 10g(包煎),全瓜蒌 30 g.水煎取汁约 100~200 mL,分 2 次服用,每日 1 剂].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营养指标[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降钙素原(PCT)、D-乳酸]、中医症状积分、TrkB、BDN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0%(92/100)比 81.00%(81/100),P<0.05];两组治疗后营养指标TP、Hb、ALB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中医症状积分、TrkB、BDNF、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营养指标TP、Hb、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g/L):68.09±10.28 比 64.53±9.81,Hb(g/L):133.48±33.38 比 121.38±30.72,PA(mg/L):231.29±22.75 比 219.73±20.48,均P<0.05],营养指标ALB和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中医症状积分、TrkB、BDNF、CG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g/L):36.78±5.32 比39.49±5.48,DAO(kU/L):3.19±0.53 比 3.91±0.59,PCT(μg/L):5.05±0.68 比 6.14±0.89,D-乳酸(mmol/L):0.14±0.03比0.22±0.03,腹痛腹泻积分(分):1.34±0.62比2.45±0.73,腹部冷痛积分(分):1.63±0.63比2.38±1.03,腰膝酸软积分(分):0.96±0.41 比 1.75±0.52,不思饮食积分(分):1.14±0.41 比 1.58±0.69,形寒肢冷积分(分):0.97±0.42 比 1.68±0.54,TrkB(ng/L):285.02±28.15 比 375.84±36.12,BDNF(ng/L):1306.84±244.83 比1 718.84±378.83,CGRP(ng/L):79.68±9.56 比 87.27±11.01,均P<0.05].结论 对于ICU脑卒中患者使用加味承气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肠黏膜指标、营养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加味承气汤脑卒中肠内营养乳剂

    光甘草定对MPTP致帕金森病小鼠认知障碍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赵焱苏萌萌杜兰姚远...
    17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草药光甘草定(GLA)对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通过参与神经可塑性调节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影响对脑皮质、海马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120 只C57BL//6N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GLA对照组和MPTP+GLA低、中、高剂量组,每组 20 只.采用腹腔注射MPTP 20 mg/kg的方法复制小鼠PD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GLA对照组给予 50 mg/kg GLA灌胃;MPTP+GL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于每次MPTP给药 1h后用 20、30 和 50 mg/kg 的GLA灌胃,均每日 1 次,连用 7d.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及大脑皮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酪氨酸羟化酶(TH)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脑皮质中MDA、TNF-α、IL-18含量均明显升高[MDA(nmol/mg):4.68±0.51 比 2.05±0.22,TNF-α(μg/L):116.87±15.65 比 48.52±7.83,IL-18(μg/L):57.52±6.89 比24.26±1.89,均P<0.05],而SOD活性明显降低(U/mg:77.84±7.84 比 130.89±18.56,P<0.05);与模型组比较,MPTP+GLA各组TNF-α、IL-18、MDA含量均明显降低,而SOD的活性明显增高(均P<0.05),以MPTP+GLA高剂量组的变化更明显;MPTP+GLA高剂量组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改善,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减少、神经变性改善,胶质细胞增生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MPTP+GLA高剂量组小鼠皮质和海马组织TH阳性细胞的缺失明显减轻[吸光度(A值):大脑皮质组织为 39.14±3.25 比 23.14±3.10,海马组织为 72.14±4.25 比 52.16±3.32,均P<0.05],p-ERK1/2 的阳性细胞表达受到明显抑制(A值:大脑皮质组织为63.91±3.55比88.35±6.41,海马组织为73.36±3.52比93.25±6.73,均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模型组比较,MPTP+GLA高剂量组皮质和海马组织TH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灰度值:皮质组织为 0.71±0.09 比 0.53±0.06,海马组织为 0.68±0.06 比 0.45±0.03,均P<0.05),p-ERK1/2 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受到抑制(灰度值:皮质组织为 0.76±0.10 比 0.96±0.08,海马组织为 0.74±0.06 比 0.96±0.12,均P<0.05).结论 中药GLA可改善MPTP诱导的PD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防治MPTP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及胶质细胞增生;ERK信号通路与PD脑组织中神经损伤存在关联性;GLA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发挥对MPTP所致PD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光甘草定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络氨酸羟化酶

    神经重症康复患者住院期间低磷血症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尹燕燕刘爱贤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康复患者住院期间最低血磷水平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2020 年12 月至 2022 年 6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神经重症康复病房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生化磷离子水平(入院时、最低、最高)、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6 个月和 1 年所在场所,以及 6 个月和 1 年病死率.根据住院期间最低血磷水平将患者分为低磷血症组(血磷<0.80 mmol/L)和非低磷血症组(血磷≥0.80 mmol/L),比较不同血磷水平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神经重症康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和 95%可信区间(95%CI),评价住院期间最低血磷水平对神经重症康复患者6 个月及 1 年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 276 例患者,低磷血症组 168 例,非低磷血症组 108 例.与非低磷血症组比较,低磷血症组PCT、CRP均更高[PCT(μg/L):0.08(0.04,0.16)比 0.05(0.03,0.14),CRP(mg/L):12.05(3.00,27.63)比5.35(1.53,18.88),均P<0.05],前白蛋白水平降低[g/L:0.19(0.14,0.22)比0.21(0.17,0.26),P<0.01],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延长[ICU住院时间(d):36.0(25.0,78.8)比 28.0(21.3,46.8),总住院时间(d):116.5(60.0,180.0)比 78.0(40.2,129.0),均P<0.01],6 个月内和 1 年病死率增加[6 个月内病死率:13.10%(22/168)比 3.70%(4/108),1 年病死率:26.19%(44/168)比 11.11%(12/108),均P<0.05].两组 6 个月内和 1 年时不同生活场所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低血磷水平是影响神经重症康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 个月内:优势比(OR)和 95%CI为 0.160(0.032~0.798),P=0.024;1 年:OR和 95%CI为 0.286(0.091~0.895),P=0.032];ROC曲线分析显示,最低血磷水平对神经重症康复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预测(6 个月内:AUC=0.66,95%CI为 0.58~0.75;1 年:AUC=0.62,95%CI为 0.54~0.70,均P<0.01).结论 低磷血症组较非低磷血症组患者有更长的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更高的6个月内及1 年病死率.住院期间的最低血磷可以预测经重症康复患者 6 个月内及 1 年预后.

    神经重症康复低磷血症不良预后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对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

    张磊宋杰谢晶军钟兴明...
    18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对自发性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收治的 68 例基底区自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试验组(38 例).对照组被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并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DTI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 4 周后比较两组总体治疗效果,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8%(33/38)比 56.7%(17/30),P<0.05].治疗 4 周后,两组FMA、BB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FMA评分(分):74.21±9.07 比 66.73±12.76,NIHSS评分(分):15.16±3.73 比 20.27±6.15,MBI评分(分):69.29±14.68 比 60.63±19.10,BBS评分(分):43.55±4.30 比 36.90±3.86,均P<0.05].结论 基于DTI的康复训练结合补阳还五汤能改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基底节区出血补阳还五汤肢体康复

    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杨湘英郑越张茜林沛钰...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 2022 年 3 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4 楼患者)和观察组(ICU 5 楼患者),每组 83 例;护士也按照此法分组(观察组 41 名,对照组 43 名).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对照组采用海绵圈或现有的枕头减压,并采用丁字鞋内衬毛巾预防足下垂,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观察两组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使用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和护士操作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足部压力性损伤:3.61%(3/83)比 8.43%(7/83);足下垂发生率:9.64%(8/83)比 16.87%(14/83),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6/83)比 79.5%(66/83),P<0.05];护士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95.1%(39/41)比 86.0%(3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适用于脑卒中重症卧床患者,可有效地降低压力性损伤及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操作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脑卒中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足下垂预防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关于规范医学名词的写作要求

    197页

    低分子肝素联合胰岛素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涛吴丽颖王书海邢龙...
    198-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胰岛素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22 年 5 月至 2023 年 7 月淮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106 例HTG-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35 例,皮下注射 5 000U低分子肝素,每 12h1 次,连续使用 6d)、胰岛素组(35 例,静脉泵入胰岛素 2 U/h,使用胰岛素泵入过程需测定患者随机血糖,谨防低血糖的发生)和联合治疗组(36 例,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胰岛素).比较 3 组治疗前和治疗后 1、2、6 d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淀粉酶、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钙离子、肌酐水平的差异,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6d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变化.结果 3 组患者治疗后T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 3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 组治疗前和治疗后钙离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 组治疗后 6d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 3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2d联合治疗组和胰岛素组血清TG水平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mmol/L:4.6±1.7、4.4±1.8 比 5.6±2.0,均P<0.05),但联合治疗组与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6d联合治疗组血清TG、血淀粉酶、CRP、IL-6 水平均明显低于胰岛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TG(mmol/L):2.8±1.9 比 4.3±1.9、5.0±2.2,血淀粉酶(U/L):36.0(32.0,45.0)比 59.0(43.0,71.0)、52.0(45.0,64.0),CRP(mg/L):12.9(8.8,29.7)比 35.3(21.7,50.3)、31.4(23.0,45.1),IL-6(ng/L):15.4(9.8,23.5)比 25.6(16.4,51.5)、32.9(14.7,41.4),均P<0.05].治疗后 6d3 组APACHEⅡ评分、胰岛素组和联合治疗组MCT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MCTSI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和胰岛素组[MCTSI评分(分):2.3±0.7 比 3.3±1.7、2.9±1.3,APACHEⅡ评分(分):1.3±1.2 比2.5±2.4、2.6±2.5,均P<0.05];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和胰岛素组[住院时间(d):6.9±1.6 比 8.8±3.4、8.5±2.8,治疗费用(元):6040.5(5239.4,7105.9)比 6696.4(5791.5,11026.2)、6 918.5(6 087.9,10 080.8),均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TG和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疾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低分子肝素胰岛素高三酰甘油血症急性胰腺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关于作者署名的写作要求

    202页

    基于逆概率加权法分析急诊救治通道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勾伟锋周晓倩邓谍江经斌...
    20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通道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299 例AUGIB患者的临床信息,选择急诊救治通道建立前(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AUGIB患者为常规组(152 例),以急诊救治通道建立后(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AUGIB患者为通道组(147 例).采用IPTW对多个混杂变量性别、年龄、既往基础疾病、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服用史、个人史、格拉斯哥Blatchford评分(GBS)、不同出血病因等进行平衡,经IPTW处理后实现混杂变量在组间的一致分布.比较常规组与通道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包括止血时间、出血复发率、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重症监护病房(ICU)转入率、病死率等.结果 经IPTW后,混杂变量在组间均衡效果好.通道组止血时间[h:7.90(5.36,11.42)比 9.92(6.25,18.15)]、出血复发率[23.1%(34/147)比 40.1%(61/152)]、住院时间[d:8.00(7.00,10.34)比 9.00(7.00,13.00)]、ICU转入率[8.8%(13/147)比 17.7%(27/152)]、病死率[0.7%(1/147)比 4.5%(7/152)]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通道组和常规组输血量、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输血量(U):2(0,4)比2(0,4),住院费用(万元):1.35(1.03,2.00)比1.16(0.71,2.29),均P>0.05].结论 该急诊救治通道能降低AUGIB患者的出血复发率、ICU转入率及病死率,缩短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急诊救治通道格拉斯哥Blatchford评分逆概率加权法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