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培民

双月刊

1672-0512

yxbjb@vip.163.com

0531-68616919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主要包括X线、CT、MR、DSA、US等)和中医、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影像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人员。本刊以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与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重视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中医神经调控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王小玲郭春蕾张东友方继良...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fMRI作为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已逐步应用于我国中医药多个领域,其客观、可视化展示中医药疗效相关的脑功能网络变化,促进了中医药发展与现代脑科学研究的融合,为中医药多领域的神经调控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总结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应用fMRI技术,在针刺、艾灸、推拿及中药领域进行的多方面探索,分析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相关神经调控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针刺艾灸中药推拿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及非难治性抑郁症的脑效应比较

    陈庆燕罗屹马跃郭春蕾...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与非难治性抑郁症(nTRD)患者的脑功能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4例TRD(TRD组)与31例nTRD(nTRD组)患者,2组均行8周的taVNS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作为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冗思量表(RRS)为次要临床疗效指标.采用混合效应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低频振幅(ALFF)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HAMD-17评分均显著下降,nTRD组RRS评分显著下降(均P<0.001).fMRI结果显示,治疗前nTRD组在左侧丘脑/下丘脑/苍白球及右侧初级视觉皮质ALFF值均显著低于TRD组(均P<0.001).治疗后,nTRD组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P<0.001),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TRD组左侧中央后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混合效应分析显示,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是2组治疗前后的差异脑区(均P<0.005);n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降低(P<0.05,P<0.001),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升高(P<0.001,P<0.05).结论:taVNS治疗抑郁症有效,但对TRD患者反刍思维改善方面疗效欠佳.TRD与nTRD的脑机制存在差异.taVNS可调制抑郁症关键脑区,如岛叶、眶部额中回,小脑可能与taVNS调制抑郁症的脑机制有关,这可能是其治疗TRD与nTRD的多个靶点;taVNS治疗TRD与nTRD可能存在不同的脑效应机制.这些不同的脑区突出了抑郁症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性质,需进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TRD和nTRD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难治性抑郁症低频振幅静息态磁共振成像脑效应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第六届编委会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11页

    fMRI应用于针刺领域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吕静张仪韩英妹李一杰...
    12-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用可视化分析方式从客观上呈现中外团队fMRI针刺研究的异同.方法:中文文献在中国知网检索,外文文献在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2002-2022年,获取全部应用fMRI研究针刺领域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去除重复文献后,绘制入选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图谱及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500篇,英文文献400篇.①关键词共现图中,国内外一致研究包括"功能连接、针刺刺激及治疗、电针";国内外不同研究中,国内以"穴位、得气、抑郁症"方向为主,国外以"脑网络、默认模式网络(DMN)、针刺镇痛"方向为主.②关键词聚类,国内包括"得气、功能连接、合谷穴、足三里穴、穴位、电针、脑卒中、脑效应、支沟穴、胃扩张、针刺治疗、神门穴、内关穴"13个聚类,国外包括"针刺体系、功能性消化不良、穴位特异性、镇痛、缺血性中风、慢性疼痛、功能性脑网络、DMN、针刺治疗疼痛、fMRI"10个聚类.③关键词突现,其中国内关键词"功能连接""脑卒中""太冲穴"分别从2010、2012、2016年出现并持续至2022年底;国外关键词"中枢机制""障碍性疾病"及"女性"分别从2019、2019、2020年出现并持续到2022年底.④作者合作网络,其中国内形成多个团队,但合作相对较少;国外作者合作较国内密切,合作网络发达.结论:fMRI应用于针刺领域的研究国内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国内外研究热点均集中在功能连接、电针、针刺治疗等方向.国内以与穴位相关研究较多,国外则以脑网络研究较多.国内未来研究前沿以脑卒中、太冲穴为主;国外以中枢机制、障碍性疾病为主.国外作者合作网络丰富,国内团队间应加强合作,这对促进fMRI在针刺领域的应用意义重大.

    功能磁共振成像针刺国内外比较CiteSpace文献计量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中枢响应特征的静息态fMRI研究方案

    姚港林赵亚丹柴超张紫辰...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的中枢响应特征.方法:纳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完成30 min基线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后,即刻行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操作,控制在5 min内.刺络放血后,立即行fMRI数据采集,参数同基线静息态扫描序列.预期结果:与基线相比,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静息态脑功能显著变化,其中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醒觉相关脑区变化尤为显著.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醒磁共振成像

    联合针刺梁丘穴和足三里穴与足三里穴和上巨虚穴的fMRI-BOLD对比研究

    谭惠斌熊飞贾静黄文才...
    22-2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同一经络内2个相邻穴位针刺的联合效应,为针刺的中枢机制和经络学说提供一定证据.方法:5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右侧梁丘穴+足三里穴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脉冲电针治疗仪针刺.采用区块设计模式行fMRI,分析针刺过程中的脑活动模式,并比较2组的差异.记录2组针刺感觉类型和强度,评估针刺感觉与脑活动的关系.结果:梁丘穴+足三里组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组共同激活区集中在右侧额上回眶缘、左侧额下回盖部、左侧前扣带回和左侧眶前回,2组共同负激活区则集中在右侧缘上回、右侧尾状核、右侧壳核和左侧岛叶.梁丘穴+足三里穴组在左侧额下回盖部、左侧前扣带回等区域更活跃,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组在右侧缘上回、左侧岛叶和左侧壳核等区域更活跃.结论:同一经络内2个相邻穴位的针刺刺激可产生协同效应,不同穴位组合对大脑活动的影响也有差异.这些结果可为针刺的中枢机制和经络学说提供一定证据,为针刺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穴位联合针刺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足三里穴引起肌张力变化的评估

    韩镍单佳丽陆玲玲汪倩妮...
    28-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刺激足三里穴位时肌张力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LIPUS刺激穴位的可行性,以期为LIPUS在外周神经调控研究中提供定量评估信息.方法:实验动物为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胫骨前肌组和腓肠肌组各8只,应用LIPUS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 min,通过SWE连续监测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刺激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结果:胫骨前肌在LIPUS刺激足三里穴后3 min的剪切波速度和杨氏模量值均较刺激前显著升高(均P<0.05);腓肠肌在刺激足三里穴后13、14 min的剪切波速度和杨氏模量值均较刺激前显著升高(均P<0.001).血清5-HT水平较刺激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SWE可为评估LIPUS刺激足三里穴位引起的肌张力变化提供客观依据,为LIPUS的经穴效应的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检查穴,足三里得气5-羟色胺

    针刺内关-神门干预冠心病伴抑郁中枢机制的可行性探讨

    刘蕾陈正光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脑功能成像技术及各种MRI分析方法成为针灸领域的研究热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伴抑郁属双心疾病,相关fMRI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存在与疼痛、情绪相关大脑区域的功能活动异常.既往fMRI研究显示,针刺内关、神门具有调节与情绪、认知等相关脑区功能活动,从而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作用.故针刺内关-神门可能是冠心病伴抑郁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及fMRI研究结果,探讨针刺内关-神门干预冠心病伴抑郁中枢机制的可行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抑郁穴,内关穴,神门针刺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

    基于fMRI的五输穴针刺机制研究进展

    王镜宇张学成郭依廷刘子亮...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近年来运用fMRI研究五输穴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文献,对五输穴的针刺效应机制进行整理,分析该领域整体趋向,为临床应用五输穴及今后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总结可知,针刺五输穴的fMRI研究主要包括静息态fMRI与任务态fMRI,研究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单穴和五输穴配伍.五输穴属于特定穴,其配伍应用具有特殊疗效.五输穴配伍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而不是几个单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针刺五输穴在治疗脏腑、运动、情志等方面的病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刺五输穴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头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多模态fMRI研究进展

    韩盛旺曹丹娜李晓陵王杨...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逻辑、语言、记忆、执行、注意等功能中一项或多项受损,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头针治疗PSCI效果确切,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将近年来基于静息态fMRI、DTI及MRS对头针治疗PSCI中枢效应的文献予以综述,发现头针可通过调整PSCI患者认知相关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强度、功能连接状态、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和脑内代谢物质浓度,进而改善临床症状.

    脑卒中卒中后认知障碍头针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