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培民

双月刊

1672-0512

yxbjb@vip.163.com

0531-68616919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主要包括X线、CT、MR、DSA、US等)和中医、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影像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人员。本刊以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与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重视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DC值在下腔静脉梗阻型布-加综合征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应用初探

    朱楠刘亚成德雷袁支忠...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ADC值在下腔静脉梗阻型布-加综合征(BCS)大鼠模型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常规清洁饲养)、模型组(60只,结扎大鼠肝后段下腔静脉)和假手术组(60只,不结扎下腔静脉).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各分为4个亚组(1、4、8、12周组,每亚组15只).观察各组在不同时间点肝脏ADC值的变化,以各组肝脏HE染色情况,检测各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模型组ADC值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第4周最低),始终低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术后MDA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始终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P<0.05);SOD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始终低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P<0.05).模型组ADC值与MDA呈负相关,与SOD呈正相关,SOD与MDA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ADC值与BCS的肝脏淤血缺氧后的氧化应激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动态评估BCS肝脏淤血缺氧损伤的新的检查手段.

    布-加综合征氧化应激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卒中后疲劳的结构性和功能性MRI研究进展

    李若冰孙晓伟杨添淞王浩宇...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后疲劳(PSF)作为脑卒中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患者神经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网络失常与PSF存在重要联系.MRI作为监测脑结构及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能够为PSF发病机制的分析提供影像学依据.就PSF脑结构及功能变化的MRI研究进展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脑卒中疲劳磁共振成像大脑

    机器学习在膀胱癌影像学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李娜刘洋韩增泰仇度旺...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膀胱癌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传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受诊断医师主观因素影响.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膀胱癌影像学诊断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就机器学习应用于膀胱癌分期分级、预后、治疗反应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局限及展望作一综述.

    膀胱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诊断显像

    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及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表达状态上的研究进展

    王晓妍郭莉莉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晚期预后很差,免疫及靶向治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期.因此,明确肿瘤生物标志物极为重要.病理检查是获得肿瘤生物标志物的金标准,但因其存在局限性而使得检测效果欠佳,临床需引入一种全面非侵入性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出现为无创预测免疫及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能.现就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在预测NSCLC免疫及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表达状态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癌,非小细胞肺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人工智能影像组学

    基于任务态fMRI的针刺研究现状和方法讨论

    周俊男夏万颖张娜高德强...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基于任务态fMRI的针刺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试验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 7个数据库中检索近5年基于任务态fMRI的针刺研究,共纳入文献66篇,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受试对象特征、研究设计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66篇文献受试对象以健康人为主,平均样本量为18.5例/组;针刺干预以手针为主,53.0%(35/66)的研究为单穴刺激,仅28.7%的研究记录了患者得气情况;针刺任务设计以组块设计和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应用最广.结论:任务态fMRI针刺研究在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方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建立规范、切合临床实际的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研究方案的规范化和结果的可重复性.

    针刺功能磁共振成象任务态方法学研究现状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