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培民

双月刊

1672-0512

yxbjb@vip.163.com

0531-68616919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主要包括X线、CT、MR、DSA、US等)和中医、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影像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人员。本刊以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与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重视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RI增强扫描的影像组学对肝细胞癌Ki-67表达水平的术前预测价值

    王文剑黄京城杨鑫杭嘉乐...
    245-249,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增强扫描影像组学对肝细胞癌(HCC)Ki-67表达水平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增强扫描资料,以10%为界区分Ki-67高表达组(62例)和低表达组(39例).提取MRI增强扫描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五折交叉验证构建训练集(80例)的单期模型及3期联合的组学逻辑回归模型.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通过ROC曲线比较各模型间的诊断效能,最后行测试集(21例)验证,筛选出最佳诊断模型.结果:肿瘤最大径、肿瘤边缘是HCC 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影像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764、0.759,MRI增强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及3期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819、0.804、0.865、0.915,测试集分别为0.730、0.720、0.807、0.843.临床-影像-组学模型中,训练集AUC为0.924,测试集为0.880.结论:应用MRI增强扫描建立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能对HCC术前Ki-67的表达提供预测价值.

    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Ki-67癌,肝细胞

    基于胰腺CT的影像组学在预测糖耐量受损人群胰岛素抵抗中的应用价值

    布买丽亚木·买买提艾力陈杰
    250-25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胰腺平扫影像组学在预测糖耐量受损人群胰岛素抵抗(I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首次确诊的糖耐量受损患者381例,依据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位数,分为高IR组191例,低IR组190例;并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304例及测试集77例.勾画胰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和筛选后,选择最优特征.构建8种机器学习模型,并选取支持向量机(SVM)、多层感知机(MLP)、随机森林(RF)、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4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诊断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共提取1 834个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筛选保留189个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和5折交叉验证降维至23个主要组学特征.构建的SVM、MLP、RF、AdaBoost 4种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723、0.731、0.807、0.681,其中RF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基于CT胰腺平扫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RF模型,对糖耐量受损人群的IR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胰岛素抵抗影像组学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机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算法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CT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王科佳汪国祥陈基明张成孟...
    25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7例和验证集61例,2个数据集再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在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图像上逐层勾画病灶ROI,经三维融合后导入FAE v.3.7.7z软件提取每个病灶的纹理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分别对上述单一序列及联合序列(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建立相应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构建临床和影像组学的综合模型,绘制列线图,分析其预测概率.分别采用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训练集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及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80、0.76、0.81、0.76、0.79,以静脉期模型预测效能最高.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9和0.81,而综合模型为0.86和0.82,明显优于临床模型,静脉期影像组学评分为独立预测因子(OR=2.45,P<0.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阈值为26%~88%时,综合模型的净收益高于临床模型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结论:CT报告淋巴结转移、肿瘤厚度、静脉期影像组学评分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基于静脉期CT增强扫描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列线图对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胃肿瘤淋巴结列线图影像组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CT的影像组学对胃癌不同站点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马雯雯蒋常琴冯强徐芹艳...
    262-26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对胃癌不同站点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胃癌患者共303个符合纳入标准的胃周正常大小淋巴结,将其分为两区,一区为胃周第一站淋巴结(175个),二区为胃周第二、三站淋巴结(128个).两区淋巴结分别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筛选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特征,并分别放入决策树、LinearSVC、支持向量机(SVM)、logistic回归4个分类器中,对两区淋巴结分别构建临床-影像组合模型.通过AUC评估组合模型的性能,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在两区淋巴结分别建立4个临床-影像组合模型,一区淋巴结的SVM模型显示出最佳的鉴别效能,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60(95%CI 0.925~0.995)和0.731(95%CI 0.556~0.905).二区淋巴结的SVM模型亦显示出最佳的鉴别效能,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98(95%CI 0.993~1.000)和0.959(95%CI 0.924~0.994).决策曲线分析提示,两区淋巴结SVM模型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均有较大效益.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临床-影像组合模型可对胃癌不同站点正常大小的转移淋巴结进行术前预测.

    胃肿瘤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影像组学术前预测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CT征象的复杂性阑尾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赵林芬汤萍李可陈孝生...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复杂性阑尾炎(CA)与非复杂性阑尾炎(UCA)的9种CT征象,筛选CA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模型.方法:收集40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93例为CA组,310例为UCA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9种CT征象.以7∶3比例将403例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83例)与验证集(120例).以训练集中CA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A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绘制ROC曲线及校准图评价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在原始数据集采用Bootstrap法行内部验证,验证集行外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腔内粪石、阑尾周围积液、腔内不连续气体及阑尾周围渗出是CA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0、4.01、5.06和5.97.以上述4个变量构建CA预测模型,AUC为0.88(95%CI 0.64~0.97),校准曲线拟合优度较好(P>0.05).模型内部验证计算得出AUC为0.88(95%CI 0.84~0.91).模型外部验证计算得出AUC为0.88(95%CI 0.71~0.96),校准曲线拟合优度较好(P>0.05).结论:基于CT征象建立的预测模型诊断CA具有较高价值.

    复杂性阑尾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预测模型危险因素

    影像组学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晴马喜娟李古涛李莹...
    27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作为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上升.影像组学通过从医学影像图像中提取高通量影像特征来量化肿瘤异质性,可用于肿瘤鉴别诊断、分子分型预测、预后评估等方面,辅助个体化诊疗.就影像组学在ICC诊疗领域现阶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诊疗的MRI瘤周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赵倩范金蕾刘利静热伊莱姆·伊米尔...
    278-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MRI是肝细胞癌(HCC)诊断、分期分级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方法,相关的影像组学研究较多,目前多集中于HCC瘤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HCC瘤周区域的价值逐渐被发掘.瘤周区域可反映肿瘤微环境及肿瘤对周边的侵袭情况等,对于了解HCC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及其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从瘤周的概念、意义及MRI瘤周影像组学在预测HCC微血管侵犯、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癌,肝细胞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瘤周综述

    运动成瘾人群的奖赏与抑制功能神经网络的fMRI研究

    钱征丁庆国梁沛李琴...
    282-285,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fMRI研究运动成瘾人群的奖赏与抑制功能神经网路.方法:采用运动成瘾量表(EAI)筛选出29例运动成瘾者(成瘾组),平均年龄(45.6±4.3)岁;招募26例性别、年龄、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匹配的非运动成瘾者(对照组),平均年龄(45.7±5.6)岁.采用相关线索刺激和Go/NoGo行为任务范式;2组在观看运动相关图片和执行Go/NoGo任务下行fMRI扫描.结果:线索刺激脑激活状态分析结果显示,成瘾组在观看运动图片时奖赏网络激活显著增强,表现为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和右侧前扣带皮质脑区活动增强.Go与NoGo任务条件下的脑激活状态对比显示,对照组存在显著的抑制性负激活脑区,包括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右侧中央前回等(均P<0.01),而成瘾组仅显示左侧中央后回的负激活显著(P<0.01).结论:运动成瘾人群对运动线索刺激的奖赏网络激活显著增强,而执行神经网络的抑制功能反应明显减弱.

    运动成瘾线索相关刺激Go/NoGo任务功能磁共振成像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张珮郑小叶杨军乐
    286-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72例.比较2组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对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有症状组的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平均值(Emean)均高于无症状组(均P<0.05).有症状组的峰值强度(PI)高于无症状组(P<0.05),2组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基础强度(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可见,Emax、Emin、Emean、PI和联合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743、0.636、0.694、0.711、0.760,敏感度分别为85.90%、72.90%、77.10%、81.30%、93.80%,特异度分别为66.70%、53.40%、54.20%、54.20%、52.30%.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有症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可有效鉴别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应用价值

    多参数MRI对口底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刘硕史灵雪应鸿飞于保婷...
    290-293,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多参数MRI预测口底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口底癌患者5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26例,其中单侧转移13例,双侧转移13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7例.53例均行MRI平扫及DWI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年龄、肿瘤最大长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以及肿瘤最小ADC值(ADCmin)、平均ADC值(ADCmean)、最大ADC值(ADCmax).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单侧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各参数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间患者年龄、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ADCmean、ADCmax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最大长径、浸润深度、ADCmin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间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肿瘤最大长径、浸润深度、ADCmin、ADCmean、ADCmax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浸润深度、最大长径、ADCmin值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0.693、0.817和0.878,分别以47.65、40.35 mm及0.922×10-3 mm2/s为阈值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77.3%、81.4%、89.3%,特异度分别为70.1%、82.2%、85.2%.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760,以-14 mm为阈值,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1%和62.3%.结论:口底癌患者MRI多参数图像上,肿瘤浸润深度、最大长径与ADCmin值可作为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对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口底癌淋巴结转移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