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种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种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
中国种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

王述民

月刊

1671-895X

chinaseedqks@sina.com

010-62180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种业/Journal China Seed Industr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种业科技期刊。主要以我国种子产业化、良种繁育、种子检疫检验、种子加工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实用高新技术为主,坚持为科研、生产、教学服务,为繁育推、产、销一体化和实现种子产业化服务为办刊宗旨。设有企业家风采、政策法规、实用新技术与新成果、专题综述、实验研究技术与方法、市场观察、国外动态、种子产业化、名特新优品种、供求信息、读者信箱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践总结

    陈赟娟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已全面完成.对昆明市普查与收集工作的具体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总结与思考,为昆明市今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

    四川省乐山市选育茶树品种基本情况及推广应用现状

    颜学海许春梅涂勇贺孝思...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名优绿茶的最佳适宜产区.近年来,乐山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依托天然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优良茶树品种.通过对乐山选育的10个茶树品种基本情况、主要性状、优势特点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品种合理布局、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为全市以大兴茶业立稳乡村振兴产业支柱提供参考.

    乐山茶树品种性状应用

    基于穗部和籽粒相关性状的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研究

    魏锋卫晓轶史大坤李方杰...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玉米杂种优势,以国审玉米品种伟育618及其双亲为试验材料,对穗部性状和籽粒性状进行调查,计算各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效应,同时计算F1杂种优势指数、相对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结果表明,轴粗、穗行数、穗粗的遗传力较高,行粒数、穗长的遗传力较低;从遗传效应来看,除粒厚外,其余穗部性状和籽粒性状均表现为超显性效应,说明在选育穗部性状及籽粒性状等优良的杂交种时,更应该对双亲的轴粗、穗行数、穗粗等遗传力高的性状进行选择.除考虑父母本的穗部性状和籽粒性状外,还要考虑双亲间的杂种优势.对各性状间的杂种优势进行比较,穗重和穗粒重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高于其他性状,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平均值大于籽粒性状,因此,在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过程中,穗重和穗粒重也是重要的选择依据.对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的分析表明,与籽粒性状相比,对玉米穗部性状的选择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玉米穗部性状籽粒性状杂种优势

    福建省新育成夏大豆品种鉴定分析

    顾智炜林海峰唐超凡陈子琳...
    57-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传统地方品种绿斜(CK1)与新审定品种华夏10号(CK2)为对照,在晋江、荔城、建阳、福清、漳平、清流、尤溪7个试验点对福建省新育成的7个夏大豆品种进行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性状鉴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夏大豆品种供生产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7个参试品种中,华夏11产量最高,福农CD641产量最低;比绿斜(CK1)增产的有4个,比华夏10号(CK2)增产的仅有1个.福夏豆6号粗蛋白质含量最高(45.32%),福农CD611粗脂肪含量最高(20.63%).华夏11生育期最长(97.1d);福农CD641株高最高(78.4cm),主茎节数(16.9)、有效分枝数(4.5)与每荚粒数(2.33)最多;华夏11单株有效荚数最多(53.7)、单株粒重最高(17.32g);福夏豆4号百粒重最重(31.71g).除福夏豆5号、华夏10号(CK2)对炭疽病表现中抗外,其他品种均表现为抗病.华夏11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可进行小范围试种示范;福夏豆4号、福夏豆5与福农CD611的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较好,但产量比华夏10号(CK2)增产点率均未超过50%,是否适合推广有待进一步试验鉴定;福农CD641因产量过低,直接淘汰.

    夏大豆品种鉴定产量品质抗逆性

    济南市优质专用鲜食甘薯新品种筛选试验

    高燕谢颂朝张传义牛文静...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鲜食甘薯生产中品种更新换代慢、优质专用品种稀缺等问题,促进济南市鲜食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2023年山东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鲜食甘薯全产业链产业化开发"项目,开展了新品种筛选试验,从田间性状、薯块性状、产量、食味品质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得到了安纳芋、汀甜、红瑶、胭脂、川山紫和芙蓉6个在田间表现、产量、品质、口感等方面均表现较好的优质专用鲜食甘薯品种,并对不同品种满足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详细介绍,丰富了济南市鲜食甘薯品种,使得农户的种植选择更多.

    济南鲜食甘薯优质专用新品种筛选试验

    种植早熟早籼品种对双季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施贤波金林灿姜洁锋黄宣...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种植甬籼15等早熟早籼稻品种对双季稻生产的贡献,在浙江省双季稻主栽区以早熟早稻品种甬籼15、中熟早稻品种中早39和连作晚稻品种甬优1540、浙粳96为材料,研究分析不同熟期早籼稻品种搭配相同连晚品种的双季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同期播种的甬籼15成熟期比对照品种中早39早3~8d,甬籼15+双季模式较对照中早39+双季模式每667m2平均增产稻谷44.5kg、增效135.9元,种植甬籼15等早熟早籼稻品种可实现双季的增产增效.

    早熟早籼稻甬籼15双季稻产量效益

    基于物候特征和全连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小麦自动识别研究

    郭雪星陆国政王强申乾荣...
    69-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强、幅宽广等特点,对于实现河南省冬小麦自动识别具有很大优势.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物候特征,基于冬小麦物候特征的植被指数时序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冬小麦分类样本和时序指数特征.根据上述冬小麦分类样本和时序指数特征,考虑分类方法的高效性、精确性和自适应性,提出了基于物候特征和全连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小麦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河南省大面积冬小麦的分类.识别结果显示河南省2019年到2022年冬小麦的空间分布情况,采用质量检验指标对识别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得出冬小麦识别准确率为85.1%,非冬小麦识别准确率为84.5%.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物候特征和全连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在小麦自动识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更稳定的识别性能.该方法对于冬小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动识别冬小麦物候特征全连接神经网络特征提取

    国审小麦新品种菏麦22的选育及适播密度研究

    任自超王冲王朝葛振勇...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菏麦22(参试号:菏麦0839)是2019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为了对该品种有较全面的了解,从特征特性、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及适宜种植密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菏麦22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特性,在黄淮麦区北片有较大的高产潜力及推广价值;菏麦22在20万/667m2基本苗的密度下,产量表现较为突出;种植密度对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一定影响.

    菏麦22新品种特征特性选育过程适播密度

    大麦马铃薯间作模式对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赵塔杨丽娥杨晓梦普晓英...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间作对分蘖期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64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揭示分蘖期大麦苗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类型间的大麦苗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大麦 SOD(1609.31U/g)、CAT(159.16U/g)、POD(334.70U/g)、PPO(102.30U/g)活性显著高于单作,且单作、间作下不同品种间4个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均存在差异;不同棱型间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间作模式下二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单作模式下多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低;不同类型大麦间作模式下啤酒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高,青稞品种次之,饲料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低.用隶属函数法对间作模式下大麦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云啤麦MF20-5、宽颖大麦、MF20-16等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前10的品种(系),作为与马铃薯间作下抗氧化性强的云南大麦品种(系).

    间作大麦抗氧化酶棱型用途类型分蘖期

    辽北地区顶凌播种条件下藜麦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韩彦龙姜薇吴昊邹凤宇...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6个藜麦引选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在顶凌播种条件下,通过对16个材料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调查分析,探究顶凌播种技术在辽北地区的可行性,并筛选出适合辽北地区种植的藜麦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顶凌播种条件下,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自选品种(系)TL3产量表现最好,可达194kg/667m2,其次为TL2和津藜1号,以上3个品种(系)较适合在辽北地区种植;陇3、陇5、陇7和2403这4个品种(系)表现较差,陇1和陇2虽产量表现较好,但生育期偏长,种植风险较大,因此以上6个品种(系)不适宜在辽北地区种植;4712、2831、2837、307、744和77在试验中产量及各农艺性状表现居中,TL6产量居第4位,生育期偏长,在辽北地区的具体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以上试验结果可得,顶凌播种技术能够作为辽北地区藜麦种植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

    藜麦顶凌播种农艺性状辽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