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种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种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
中国种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

王述民

月刊

1671-895X

chinaseedqks@sina.com

010-62180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种业/Journal China Seed Industr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种业科技期刊。主要以我国种子产业化、良种繁育、种子检疫检验、种子加工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实用高新技术为主,坚持为科研、生产、教学服务,为繁育推、产、销一体化和实现种子产业化服务为办刊宗旨。设有企业家风采、政策法规、实用新技术与新成果、专题综述、实验研究技术与方法、市场观察、国外动态、种子产业化、名特新优品种、供求信息、读者信箱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3-2022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分析

    李清华陈子琳林海峰顾智炜...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多样的品种信息,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以2003-2022年福建省审定的22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审定品种的直接亲本注重选用中间材料与育成品种,并以中间材料×中间材料、育成品种×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中间材料(可正反交)3种组配模式为主;台湾与浙江品种是目前福建省自主选育品种的主要骨干亲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鲜荚产量不断提高,全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创造新的中间材料,拓宽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是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的关键;在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中,需重点关注影响鲜食大豆产量的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及二粒以上标准荚数等农艺及产量性状,以提高育种效率.

    福建鲜食大豆审定品种系谱农艺性状

    16个小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与高产稳产及适应性分析

    张凡韩勇关立董军红...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种植推广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以2021-2022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联合体试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的1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16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波动性最小,成穗率的波动性最大;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波动性最大.高产稳产分析结果表明,中麦6319的高产稳产系数最大,新麦77次之,安科2002居第3位.适应度分析结果表明,新麦9813、航麦2088、泛麦56的适应性最好.经过高产、稳产与适应性综合分析,筛选出中麦6319、安科2002、新麦9813、新麦77和泛麦56等5个品种,可为在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下一步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小麦农艺性状产量高产稳产

    吕梁文水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品种组合筛选试验

    杨景泉梁锦涛高晓勋张晓玲...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玉米产能,提升大豆自给率,针对吕梁文水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品种组合选择问题,在3行大豆与2行玉米间作的模式下,对3个玉米品种、3个大豆品种共9个组合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比较玉米、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并对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大槐88+东豆 1号和恒宇299+东豆1号2个组合的玉米大豆品种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且经济效益较高,因此这2组玉米大豆品种可在今后文水地区用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推广组合.

    玉米大豆间作山西吕梁品种组合经济效益

    淄博市谷子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

    王东峰巩素霞毕海滨齐贵...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谷子在山东省淄博市跨生态区引种的成功率,以全国不同生态区的25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8个农艺性状、6个抗性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华北夏谷区的7个品种在淄博市整体表现较好,在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粗、单穗粒重、出谷率等方面优于大部分东北春谷区和西北春谷区的品种;产量方面,华北夏谷区的品种均高于对照,其中来自西北春谷区的张杂谷16号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6.69%,来自东北春谷区的朝谷58排名第二,较对照增产15.11%,来自华北夏谷区的冀谷39排名第三,较对照增产12.10%.经综合评价,张杂谷16号、朝谷58、冀谷39、豫谷35、中谷2号、冀谷168、济谷22、中谷9号均适宜在淄博市及与其相似的生态区进行推广种植,同时这些品种也可作为亲本材料用于谷子新品种的选育.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品种在同一地区、相同耕作条件下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跨生态区引种应重点考虑生态区类型、品种的特异性,从而提高引种的成功率.

    淄博谷子引种生态适应性

    赣东北地区中、晚稻品种展示试验初报

    张美薇夏晶郑伟孙华...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赣东北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2023年在江西省余江区开展了中稻和晚稻两个不同生育期优质水稻品种(系)展示试验.结果表明,中稻品种(系)昇香两优惠占和双黄占表现优异,生育期适宜,分蘖率和千粒重较高,产量均在9800kg/hm2以上;晚稻品系先香优9226和祁两优香占生育期适宜,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达10000kg/hm2以上;上述品种(系)可作为优质稻进行下一下试验及大面积推广种植.另外,粤芽丝苗和广10优溢香在产量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均较好,可作为优质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水稻品种展示性状产量中稻晚稻

    晋南冷凉区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乳线比例、产量及品质研究

    张晶赵云娟张定一段峰...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南高海拔冷凉区生态气候复杂,早霜冻灾害频发,中晚熟玉米品种与有效积温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差距大,最终影响玉米品质.因此,在上一年度筛选的基础上,选取山西省临汾市典型的气候代表区域进行了中早熟品种适应性研究,早霜冻灾害发生后调查中早熟品种与当地种植品种的乳线比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太林乡夏家岭中早熟玉米品种先玉1409较农户品种增产3.81%~18.49%,脂肪和淀粉含量较高,但种植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密植增产潜力,增产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克城镇上柳村中早熟玉米品种先玉1506适应性较好,较农户品种(覆膜)增产7.34%~22.66%,淀粉含量较高,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乔家湾乡木掌村地区和育187较农户品种增产8.65%,先玉1409和先玉1506较农户品种减产1.66%~6.45%,且2个年度试验(2022年度试验结果已发表)均表明和育187积温与当地光热资源相匹配,稳产性更好,增产潜力更大,其脂肪和淀粉含量较高,对早霜冻提前和低温寡照灾害更加安全,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研究结果为晋南高海拔冷凉区玉米生长发育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农艺措施、实现高产增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晋南冷凉区熟期玉米乳线比例产量品质

    禹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筛选试验

    李春燕曹鹏鹏高祺朱冠雄...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大豆进口依存度在85%以上,为有效增加国内大豆供给,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德州市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2.27万hm2,其中禹城种植面积为0.90万hm2.2022年本研究采用4:2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郑单958,大豆包括齐黄34、嘉豆6号、冀豆23等黄淮地区32个优良品种(系)进行试验示范,综合考量32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等因素,筛选出菏豆41、齐黄34、郓豆1号、华豆19、临豆10号、菏育10号、沧豆16、冀豆23、嘉豆16、丰豆6号共10个品种,为禹城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提供品种支撑,是提升区域性大豆产能的关键之一.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筛选产量

    黔西北山区不同海拔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的研究

    成马丽杨云龙静连群...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黔西北山区马铃薯的产量,以威芋5号马铃薯原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白色透明膜垄作、黑膜垄作覆土自动破膜、白膜半膜覆盖集雨、黑膜半膜覆盖集雨4种不同覆膜方式及露地栽培不覆膜对马铃薯的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有效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覆膜最高能缩短16d;不同海拔地区覆膜方式也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在海拔为953m的地区以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分别达2079.91kg/667m2、2078.54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25.17%、25.09%;海拔高度1562m的地区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达2286.12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28.99%.4种不同覆膜方式均较露地栽培不覆膜纯收益增加.因此,推荐在黔西北山区中低海拔950m左右地区种植马铃薯采用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在海拔1500m以上地区采用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

    黔西北山区马铃薯不同海拔不同覆膜方式

    8个紫苏新品系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陈维卢平王涛杨天英...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和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8个紫苏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9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位居前3位的品系为AS-06、AS-07、AS-08;AS-06每667m2平均产量最高,为33.94kg;AS-07位居第2位,平均产量为31.70kg;AS-08位居第3位,平均产量为31.24kg.8个参试品系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11.72%-40.38%之间,单株籽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主茎节数变异系数最小,可见8个紫苏品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可以通过改善栽培措施和育种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紫苏经济性状.产量与单株籽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单株总穗数、主穗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千粒重、主茎节数呈正相关关系,与茎粗、单株分枝数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新品种培育中应注重以上性状之间的协调性.由主成分分析可得,9个性状可归纳为3个主成分(产量与穗型因子、株高与分枝数因子、茎粗与千粒重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2.199%;根据各个品系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AS-06、AS-07、AS-08等3个紫苏新品系综合得分最高,表现较好,适宜在贵州安顺地区种植,可进入下一步生产试验.

    紫苏新品系农艺性状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中熟棉花新品种(系)的综合评价

    闻小霞杨中旭李庆恩李晓宇...
    93-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山东省种植的棉花新品种(系),本研究以中早熟常规组21个新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1份棉花材料15个性状变异系数为0.62%~30.20%,单株结铃数变异系数最高(30.20%);其中有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10%(均为农艺性状),而纤维品质指标均小于10%.生育期与株高、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籽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 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82%,可代表15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及其对应的权重求和对参试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鲁棉1142、鲁棉271、德棉14号综合评价较高,表现较好.

    棉花中熟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