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吴宗之

月刊

1673-193X

aqscjs@vip.163.com

010-64941346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期刊”。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管理专家组成。办刊宗旨: 本刊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研究,围绕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特别是安全工程理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侧重于安全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着重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大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注重实用性和导向性,面向科研,面向企业,及时推广国内、国外的最新成果交流,为加快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起到窗口作用。读者对象:国内、外安全生产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咨询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拉曼光谱的危险化学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纪国峰张宏哲唐河山宋项宁...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加系统了解拉曼光谱技术对危化品进行快速检测研究的应用现状,综述国内外对于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5种典型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拉曼光谱与光导纤维联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危化品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拉曼光谱技术作为1种快速、无损、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检测技术在危化品检测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常用的5种典型拉曼光谱技术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但均存在不同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优化和改进拉曼光谱仪功能和结构,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拉曼谱图数据库识别模型算法,推进仪器的小型化和特种化,进一步扩展对危化品的检测能力和适用范围.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基于拉曼光谱的危化品快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拉曼光谱危险化学品快速检测

    差额碳税视角下应急产品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

    尚文芳李洁李涛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应急产品的资源利用效率并强化应急体系协同绿色发展,构造制造商处主导地位、零售商处从属地位的应急产品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从差额碳税视角出发对比分析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应急产品闭环供应链的各个均衡决策,推导出利用"讨价还价"模型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条件,并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差额碳税政策可以提高再制造应急产品的市场占比份额,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发展;讨价还价模型可以实现闭环供应链的有效协调.研究结果可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理论参考.

    差额碳税应急产品闭环供应链讨价还价模型

    中国安科院危化所成功开展国内首次天然气管道典型工况喷射火与燃爆试验

    中国安科院网站
    76页

    基于FDS的管廊电缆火灾动态风险评估研究

    苏峰张钧朱晓平刘坤琦...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管廊或管沟内的电缆敷设密度较大,发生火灾极易形成电力系统的连锁事故等问题,采用FDS仿真软件,综合考虑传感器、喷淋系统、通风系统和防火门等安全屏障不同响应情况构建管廊电缆火灾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并应用Arrhenius公式将数值仿真结果指标映射为电缆火灾风险值,进而绘制时变的电缆火灾风险曲线,探究火灾情景下管廊电缆风险动态评估及应急决策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喷淋系统是管廊电缆火灾风险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喷淋系统的安装位置以及动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管廊电缆火灾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管廊电缆线路典型事故的预防、处理和恢复提供应用价值.

    电缆火灾动态风险评估火灾模拟风险量化FDS

    环境风下大型储罐火灾火焰特征与热物理性质研究

    蒋依鲁义沈芳黄丽姣...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燃油储罐火灾过程中的火焰特性与火灾发展过程,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小尺度实验,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全尺度实验验证,指出风速状态对储罐火灾的火焰特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软风、轻风状态时,甲醇汽油的燃烧会更快进入稳定燃烧阶段,维持稳定阶段的时间更久.火焰高度与火焰倾角的变化随着风速的增加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缓、火焰最高温度逐渐减小,但对火焰轴线的温度分布影响不明显;在无风状态时,风速的增加对达到热释放速率最大值的时间影响不大,但对热释放速率最大值影响较为显著;在软风、轻风状态时,风速对达到热释放速率最大值的时间影响较大.通过全尺度数值模拟实验验证得到相似实验与数值模拟实验之间的相对误差基本分布在15%以下,具有一定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燃油储罐火灾的安全性及其小尺度相似实验提供设计参考.

    储罐火灾相似准则火焰特征热释放速率稳定燃烧阶段

    "柠条塔煤矿瓦检智能化减人提效先行先试示范研究"通过行业专家论证

    中国安科院网站
    92页

    坡度、疲劳和能见度对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速度耦合影响研究

    姜学鹏彭义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隧道火灾复杂环境对人员疏散速度的耦合影响规律,首先对坡度、人体疲劳及能见度3种因素开展疏散试验,获得各单因素对疏散速度的影响规律,并拟合出疏散速度变化公式;其次基于各单因素下速度变化公式,提出多因素耦合影响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人员上坡疏散速度与坡度线性负相关,下坡疏散速度规律性较弱;长距离疏散时因疲劳导致速度逐渐衰减,在2 km疏散过程中速度衰减峰值达47%,疲劳导致的速度衰减比例与疏散距离线性正相关;能见度较高时其对疏散速度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能见度降低至10 m内后开始对疏散速度产生负面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疏散设施设计、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等提供参考,同时为传统疏散速度取值方法提供1个新思路.

    疏散速度试验坡度人体疲劳能见度多因素耦合

    不同高度移动火源条件下隧道内无烟低温区域预测研究

    张之豪秦毅朱雄鲁宁...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得到隧道内不同高度移动火源火灾烟气的蔓延规律,采用FDS全尺寸数值模拟对隧道内移动火源火灾烟气蔓延全过程进行模拟,之后采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分析无烟低温区域的长度与无量纲火源功率和无量纲火源移动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对数值模拟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源移动速度越快,低温无烟区长度越长,火源高度越高,低温无烟区的长度越短;低温无烟区长度与无量纲火源功率的1/3次方和无量纲火源移动速度呈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建立隧道火灾无烟低温区长度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发生火灾后人员的疏散路径规划、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隧道火灾移动火源量纲分析烟气演化规律

    多分隔受限场景空间火灾疏散安全性分析

    李华孙林霞益朋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密室逃脱类场所的复杂空间布局,基于该场所剧情场景下空间多重分隔、空间狭小、封闭且组合多样等结构特点,分析归纳该场所3种典型的受限场景空间类型,以西安市某密室逃脱类场所建筑布局为例,运用Pathfinder和PyroSim软件对其展开火灾情景下的疏散模拟仿真,进而对比分析不同场景空间的火灾特性指标以及疏散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密室逃脱类场所3种场景空间中,串联式场景空间人员疏散时间最长(141.53 s),单元式次之(115.53 s),并联式最短(112.28 s);从火灾烟气模拟结果看,串联式场景空间安全出口的温度、CO体积分数以及能见度始终都处于安全临界范围内,而其他2种场景空间均超过临界值,并且能见度降至0.06 m,因此从安全性判定,该密室逃脱类场所只有串联式场景空间人员疏散过程是安全的,并联式和单元式场景空间人员疏散过程中均存在一定危险性.对于密室逃脱类场所这种特定狭小空间,烟气的危害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要在防排烟和火灾荷载方面进行重点防控.研究结果可为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消防指导.

    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疏散受限场景空间多分隔仿真模拟

    基于未确知的高层建筑灭火能力风险评估系统

    韩国波安晶张立宁国蛟倩...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灭火能力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构建基于未确知聚类的高层建筑灭火能力风险评估系统,运用典型火灾事件分析法,结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等,重构并建立更为客观的高层建筑灭火能力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引入未确知评估方法,构建基于未确知聚类的高层建筑灭火能力风险评估模型,通过MATLAB编程,以8栋典型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调查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高层建筑灭火能力风险评估系统可行有效.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高层建筑灭火能力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城市高层建筑未确知聚类建模典型事件分析灭火能力风险评估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