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吴宗之

月刊

1673-193X

aqscjs@vip.163.com

010-64941346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期刊”。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管理专家组成。办刊宗旨: 本刊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研究,围绕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特别是安全工程理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侧重于安全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着重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大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注重实用性和导向性,面向科研,面向企业,及时推广国内、国外的最新成果交流,为加快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起到窗口作用。读者对象:国内、外安全生产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咨询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温环境下电热手套对医护人员手部灵活性的影响

    程方明李贝贝杨杰邓军...
    21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电热手套在低温环境下的御寒能力及其对医护人员户外采样时手部灵活性的影响,利用气候室提供的-20 ℃低温环境,对穿戴不同手套的受试者进行手部皮肤温度变化和抓取试验,并记录抓取试验中受试者手部主观热感.研究结果表明:在-20 ℃的低温环境下,与受试者手部初始平均温度相比,30 min内受试者穿戴加热状态的电热手套时手部皮肤平均温度提高7.275 ℃,穿戴医用采样手套时手部皮肤平均温度降低21.425 ℃;与医用采样手套相比,电热手套能够有效减小低温对手部灵活性的影响.从室温到低温环境,20 min内受试者穿戴电热手套时的工效提高4.3%,对手部灵活性的影响率从常温时的42.1%降至低温时的39.6%;穿戴医用采样手套时的工效下降19.2%.综合受试者手部主观热感,所研制的电热手套可在低温环境中长时间保证手部工作的灵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医护人员户外采样用电热手套的研制提供参考.

    低温环境电热手套手部皮肤温度抓取灵活性主观热感

    不同冲突情境下老年驾驶人焦虑水平预测分析

    郭凤香马传戬蔡晶周怡雯...
    219-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冲突情景下老年驾驶人的焦虑水平,利用量表量化老年驾驶人焦虑程度,通过搭建冲突交叉口道路虚拟场景,采集不同冲突情境下老年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数据.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出与老年驾驶人焦虑水平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老年驾驶人焦虑水平预测模型,并对比2种模型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冲突情境下,老年驾驶人的年龄、驾龄、制动踏板深度、方向盘转角熵、冲突严重度等级与焦虑水平成显著正相关关系,速度与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老年驾驶人焦虑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87.14%,精确率为88.24%,召回率为68.18%,F1值为76.92%.基于BP神经网络的老年驾驶人焦虑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92.86%,精确率为90.48%,召回率为83.36%,F1值为88.37%.2种模型均能够较好地预测老年驾驶人的焦虑水平,且基于BP神经网络的老年驾驶人焦虑预测模型预测性能更优.研究结果可为正确识别老年驾驶人的焦虑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创造安全高效的驾驶具有重要意义.

    冲突情景老年驾驶人焦虑水平RBF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基于危险源影响的异构人群疏散模型

    李瑞强曹锐曹若琛刘思愿...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危险情况下人群疏散的特点,结合社会力模型,考虑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提出1种基于异构的情绪感染模型的人群疏散仿真方法,根据个体的性格、性别、文化程度的特征将个体差异化,并且利用上述特征差异化计算不同的个体在危险情况下的恐慌程度,进而改进社会力模型中行人力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个体人数较少时,危险源会缩短疏散时间;危险源的不同位置对个体疏散时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处在密闭空间中心附近的危险源会增加个体疏散时间,其他位置的危险源会减少个体疏散时间;面对紧张情况,男性和较高文化程度的个体会更加从容地面对紧张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危险情况下行人疏散提供指导作用.

    人群疏散社会力模型异构危险源

    中国安科院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同编制的14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安科院网站
    232页

    IFAM与24Model的对比研究

    刘晓露严玉琼张苏高梦瑶...
    23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和推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提高事故防控水平,在对信息流事故致因模型(IFAM)和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理论基础、组成要素和分析过程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辨识二者之间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IFAM与24Model都有较强的理论基础,部分组成要素存在对应关系,但原因类别划分存在差异.IFAM以信息流和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相对复杂,更适用于分析单起事故;24Model以组织为研究对象,事故原因模块通用性和逻辑性强,适用于分析单起或某类事故.在实际应用中,IFAM与24Model均可用于事故调查分析和事故分级定责,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IFAM通过信息流表征事故致因,直观描述组织外部原因因素,但对个体能力的深入研究欠缺;而24Model认为组织外部因素需要通过组织内部原因模块的欠缺体现,认为个体能力是引发事故的间接原因并进行细致分析,但对组织间相关关系的探究欠缺.研究结果可为事故预防工作提供新视角和理论支撑.

    信息流事故致因模型(IFAM)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事故致因道路交通事故对比研究

    王祥喜在应急管理部党委会上强调 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部网站
    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