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学中风因机证治理论发展历程研析

    郑齐杜松于峥
    1625-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对中风病最早记载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中风病诊疗理论的源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从《黄帝内经》时期至宋以前为泛论风病阶段,提出了中风病名,初步形成体虚邪中的病机理论及五脏中风诊疗理论架构.宋金元时期是病机凝练阶段,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一改汉唐以来外风所中之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明代是理论整合阶段,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其一是以真中类中为纲,其二是集成整合,其三是对金元医家内伤中风理论的延伸.清代是补充完善阶段,在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内风学说得以发展.从清末到当代是汇通发展阶段,清末医家开启了用西医理论汇通中医传统中风诊疗理论的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风病诊疗理论在不断整合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借鉴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风诊疗理论因机证治源流

    浅论诸虚皆可见寒象

    褚翘张庆祥陆柯李晨...
    1630-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医学中,虚证中出现的寒象多被认为是因阳气不足、阴寒偏盛所引起.但在临床实践中可发现,虚证中寒象的出现并不仅见于阳虚与气虚.本文通过对中医学中"寒象"与"寒证"概念的辨析,说明二者的不同,佐以"天人相应"观点,探讨"虚证"与"寒象"间的关系.结合中医学理论体系、历代各医家相关论述以及临床案例,探讨诸虚皆可见寒象的发生机理.

    寒象寒证虚证中医基础理论

    "胞衣不下"病证考析

    王雨琦蔡平平齐芳华
    1633-1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胞衣不下"证治理论源远流长.胞衣,又称胎衣,简称"胞"或"衣"."胞衣不下"又名"息胞""胎衣不出",指胎儿娩出后,胞衣滞留于子宫不能娩出.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由产时形成,以虚、瘀、寒为主要病机,气虚乏力、阴血亏虚、瘀血阻滞、寒邪侵袭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治疗上,除活血、补益、温阳、清热、利水、理气外,还包括针灸等外治方法.文章梳理历代文献,总结其病名、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以期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及思路.

    胞衣不下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古籍源流

    基于"五脏共主"的中医水液代谢系统的建立

    任丽萌张效霞
    1638-1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水液代谢系统由肾、膀胱、脾胃、肝胆、心小肠、肺大肠、心包、经脉和命门共同参与完成,即"五脏共主"的大循环体系.首先,肾与水液代谢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这一结论并非来自于人体解剖,而是古人以五行归类——"肾属水"的缘故.由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克乘侮、表里络属关系,所以一旦肾与水液代谢之间形成联系,其他脏腑皆可凭借其与肾水在五行中的生克乘侮关系同水液代谢过程相联系;其次,古人为了解释血液的运行问题建立了经络系统,而古人认为水即为血,血即为水,故经络与水液代谢之间也存在联系;最后,命门寓火,乃生命之源,故人体水液代谢的动力自然也来自于命门.历代的中医学著作并没有对水液代谢过程进行系统而完整的论述,难以建立起中医学关于水液代谢究竟是如何运行的"总画面".因此,本文首次提出中医水液代谢系统为"五脏共主"的观点,并逐一进行论述.

    水液代谢五脏共主五行三焦

    从升降散的形成管窥中医疫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楠马晓北高飞钱琳琳...
    1645-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升降散为中医治疗疫病的经典名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早期治疫经验的积累,从金元时期开始在民间流传由僵蚕、大黄组成的治大头瘟"无名仙方".其后该方收录于《御药院方》(五痹散)、《普济方》(夺命丹)当中,广为流传.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记载"内府仙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确定了升降散的药物组成.清代陈良佐则进一步调整方中药量比例,改丹为散,名"陪赈散",广泛应用于各种"热疫".在此基础上,杨栗山以升清降浊为治疗温热疫病的核心,提出"轻则清之,重则泻之"的总原则,将"陪赈散"更名为"升降散",并以"升降散"为核心,增损古方,创立治疗温热疫病的系列方剂14 首,使疫病理论体系得到极大的发展与完善.

    《伤寒瘟疫条辨》升降散中医疫病理论

    张璧学术思想探析

    齐晓凡满伟于淼周计春...
    1649-1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元时期医家张璧是名医张元素之子,继承父业,名著于当时,并有著作传世.在脉法、针灸和伤寒等方面颇有心得.脉法上他重视三部九候理论,继承了《王叔和脉诀》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方法,以主客脉分析脉象.针灸上他首倡迎随补泻针刺法,选穴、配穴时,注重原穴和五输穴的应用,善于运用拔原法、"对刺"的配穴方法,提出了大接经法,说明了痛证刺法,补充了伤寒刺法.张璧采用以方类证、以病证统方的方式编次《伤寒论》,以六经标本阐释伤寒脉证体系,解释伤寒传变.重视以脉辨伤寒、温病,认为伤寒、温病辨证、治疗均遵六经.在杂病、妇科、儿科方面,张璧在继承前人治疗经验的同时,不拘泥于前人经验,用方灵活.后世医家对其学术思想也有传承和发展.

    张璧脉法针灸伤寒

    唐容川与张锡纯治痢学术思想及经验比较探析

    方俐晖张佳琪唐旭东
    1654-1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容川与张锡纯是清末民初中西汇通派的代表人物,本文总结对比了两位医家对痢疾的辨治思想.其共同点在于病因认识为热犯大肠,基本病机认识为肝肺郁遏,治疗上强调开肺气、清肝火、兼表里、养阴津,并同时结合西方医学提出三焦油膜说、从疮论治等新观点.其不同点在于唐容川辨证以气血为要,治法以调肝肺气血为主;张锡纯辨证以寒热为轴,治疗强调解寒热凝滞.二者基于瘀热伏邪、从疮论治痢疾的思想也为现代中西医结合、内服外用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唐容川张锡纯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沈氏女科家传种嗣五法之理论探析

    杜文李海玉刘大胜李玉波...
    1657-1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中医理论阐发,经典古籍佐证,在充分认识沈绍功教授家传种嗣五法学术经验思想的基础上,对沈氏女科家传种嗣五法理论内涵进行探析.沈氏女科家传种嗣五法治疗不孕不仅局限于生殖系统,不以单纯种嗣为手段,而是将女性看作围绕月经周期动态变化的整体进行辨证施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治疗效果显著.故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试析其机理,辅以历代文献观点佐证,进而不仅得其法,更知其理,融会贯通,更全面地服务于患者.

    沈氏女科家传种嗣五法不孕

    基于"肾与膀胱相表里"理论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

    万一彤王渊乔海法杨晓航...
    1660-1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肾与膀胱相表里"理论阐述了肾与膀胱在经脉循行、脏腑功能中的表里内涵,探讨了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机,总结出了补益肾气以助固涩、温补肾阳以助气化和清利膀胱以祛湿热的治法,发挥了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肾与膀胱相表里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

    风药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探究

    温韫然佟歌高坤岳广欣...
    1663-1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属中医"郁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复杂,西医学中有单胺类神经递质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炎症反应学说等,中医以肝气失调为基本病机.目前的抗抑郁药物普遍存在有效率低、成瘾性大、不良反应严重等问题,而中药因其多靶点、多途径以及整体辨证等作用特点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以往对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多停留在疏肝解郁药,本文从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入手,对"风药"一类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风药可以调达肝气、发散火郁、通达血脉、开通玄府从而治疗郁证;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检索,发现风药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递质、保护神经元的药理学机制治疗抑郁症.希望通过本文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选药组方思路.

    风药抑郁症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