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苦合化法的理论探讨

    宫鸣余秋慧于峥杜松...
    36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苦合化法,又称甘苦化阴气法,为温病学治法之一,其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五味学说,由温病大家吴鞠通结合张仲景、叶天士等医家治疗思想所创.其含义是指在治疗中选用苦寒与甘寒的药物搭配,且甘寒养阴药物比例远大于苦寒清热药物,共奏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之功效,达到清热而不伤阴之目的.文章从甘苦合化法的理论渊源、理论内涵和后世发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明晰其理论内涵,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甘苦合化法理论内涵源流温病《黄帝内经》

    中医取嚏法的形成与机理探微

    钱苏海项莎特金艺波钱俊华...
    36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广泛收集与喷嚏有关的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来分析喷嚏的生理现象和病理性现象,深入探讨了被动的喷嚏转变为人为的主动喷嚏的意义,并结合所治病证来揭示中医取嚏法的作用机理,即喷嚏一般是阳气由抑郁转为通畅的征兆,是正气抗邪或正气胜邪的表现;人为取嚏能激发人体阳气、宣降肺气、通利气机、抗御外邪,其具体作用体现在 11 个方面,即未病先防、开窍醒神、升阳举陷、降气止逆、开上启下、开发腠理、疏理气机、通络止痛、托毒排脓、整骨复位、排除异物.通过与其他中医疗法相比,本文认为取嚏法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它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上和人体养生保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鼻疗法取嚏法作用机理文献研究

    湿热病"流气化湿"治法探析

    张程程王宁马婷张成博...
    369-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气化湿法主要用于湿气弥漫、三焦气化失司的证候,其理论渊薮悠久,代表方剂诸多,用药虽轻淡,但能使湿化热解,每愈重证,是治疗湿热病的特色方法.对此法进行探析,认为流气化湿的立法基础在于气机流通和开肺气以宣通三焦;用药特点可概括为"轻清"与"流动";具体运用据邪留部位、湿热轻重而变化,并与他法配合;现代多用此法治疗以湿阻气机为主要矛盾引发的各种病证,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流气化湿湿热病开宣肺气流通气机轻清流动

    探析《伤寒杂病论》重视脾胃辨治心悸的思想

    刘萍王雅玉杜启雪张若维...
    372-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张仲景于《伤寒论杂病论》中论述了心悸的病机证治.张仲景重视脾胃在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多见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本文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相关条文,明确了心悸的病因病机和中焦脾胃功能的密切关系.脾胃功能的健旺与否是心脏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亦是心悸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心悸之本在于中焦脾胃功能失常,治疗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中心,兼顾心、肝、肾等脏腑功能.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心悸脾胃

    《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之补法特色探颐

    刘正中王利锋徐方易苏颖...
    375-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为明代吴有性原撰,清代孔以立、龚绍林评注,清代李砚庄重订于清道光十二年.该著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其中,吴有性、孔以立及龚绍林对于各种温疫伴随虚证的辨证论治之论述颇具特点,文中强调了逐邪固然重要,补虚亦不可忽视的温疫治疗原则.本文从论温疫扶正总纲、论温疫正伤成因与治法、述温疫妄补之危害三个方面对《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之补法特色予以阐述,对于现今临床祛邪兼用补以治疗温疫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吴有性《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补法

    梁希曾内外兼治——扶正潜消法治疗瘰疬学术特色浅析

    陈广坤张宇高雅蓓王程...
    379-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医家将瘰疬视为难治之病,且未有系统论述.《疬科全书》成书于 1909 年,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治疗瘰疬的专著,是作者梁希曾数十年临证心得之精华.梁希曾精心研究医术,兼修医德,在疬证方面研究颇有心得,名扬中外.梁希曾认为瘰疬病位在肝脾肾,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熬夜劳神、饮食燥火生痰之味等因素造成阴火内生,痰凝气滞血瘀而成.疬核之痰有虚实寒热之辨,以病因病机辨分15 种疬证,形成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内外兼治的方案治疗体系,扭转时医"十疬九死"现状,变"十疬十愈"之神奇.治疬重在内外兼治,内治重在攻补兼施、潜消默化和勿伤脏腑,并结合饮食生活调理为善法,即消核须无损患者之形质,且顾人之元气的学术思想.载内服方药有35 种,有名有组成方剂29 首,涉及药物91 味,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为茯苓、煅牡蛎、半夏和炙甘草.组方少而精,配伍多以软坚散结、燥湿化痰、疏肝理气、调补气血为主,体现攻补兼施,兼顾人之气血根本学术特色.梁希曾研制多种疬证外治法,更是和盘托出点疬之药,围绕制法、用法等进行详述.在饮食禁忌和食疗方面,认为宜食清解痰火,勿食生痰燥火之物.梁希曾治疬经验特色,可为肺结核、梅毒、肿瘤等属于疬证范畴的现代疾病提供临床参考.

    《疠科全书》瘰疬疬科梁希曾

    周超凡医药圆融思想在四维辨证中的发展与应用

    柯佳宁刘颖
    384-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超凡精研中医药 60 多年,一直致力于医药圆融思想的发展与应用.他注重传统药性理论与临床药理学结合,提出传统药性理论是"医"与"药"的桥梁;致力于中医诊法与治则治法的关系,认为中医治则学是"辨"与"治"圆融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医药圆融思想在辨证论治中的发展与应用,创造性地将辨药理论融入辨证论治,构建四维辨证体系,为实现临床精准施治奠定了基础.

    医药圆融四维辨证周超凡

    基于耳之"玄府-气液-络脉"视角辨治突发性耳聋

    孙越臣徐茹张宗礼贾海骅...
    387-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耳之"玄府-气液-络脉"理论,突发性耳聋于内应有络脉虚滞的致病基础,加之阳气怫郁或情志抑郁不遂致耳玄府壅塞郁闭,气液宣通失常而发生突发性耳聋.因此在开通玄府、调畅气液、补虚通络治疗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辛味香窜药开玄府以输布耳液,巧用活血祛瘀药宣通气液以渗灌精血,善用补虚开玄药扶助正气以运转耳神,消散玄府内有形无形之邪,使耳玄府得通,气血得畅,以期为辨治突发性耳聋提供新思路.

    突发性耳聋气液耳玄府

    2023年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

    王俊文岳广欣赵辉梁媛...
    390-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医诊法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望诊和脉诊领域,致力于将诊法理论与临床病证紧密结合,并扩展到舌诊、面诊、鼻诊和手诊等领域,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提高了诊断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多维辨证体系构建为现代医学所需,结合现代技术在心血管病、咳嗽、疫病等方面得到应用,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新途径.证候辨证研究通过横向数据揭示证候分布的规律性,旨在规范研究,客观反映病因、病机及病情发展趋势.动物模型成为验证中医理论和探索新治疗方法的关键,在线粒体功能、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分析及揭示了代谢物、基因表达、细胞因子等标志物及肠道菌群变化与证候形成的相关关系.传统中医诊断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结合,在舌诊、面诊、脉诊等领域取得进展,显著提高了诊断方法的精准度和客观性,应用高通量影像组学参数分析、注意力机制模型和电子鼻技术,提升了中医诊断的标准化和科学性,也为远程医疗和个性化诊疗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中医诊断学诊法证候标准动物模型装备

    机器学习驱动中医诊断智能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

    佘楷杰袁艿君马庆宇岳广欣...
    398-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特别是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分析中医四诊信息以实现诊断智能化的应用和局限进行概述,并结合多源多模态信息处理、智能辨病辨证等探讨了智能诊断的发展现状,为智能决策的辅助诊疗提供基础.基于AI应用于中医诊断的适用性,分析目前中医诊断智能化赋能的技术难题,如缺乏四诊采集标准和大型带标注的先验数据集,缺乏多算法共建智能诊断模型的研究,以及对智能诊疗模型的疗效评价研究等,并详细分析解决路径,以期为中医诊断智能化应用提供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中医诊断智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