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寒、热、饮"探讨张仲景对外感咳喘辨治经验

    黎健王志远彭恋郜文辉...
    917-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咳喘的论述十分丰富,张仲景围绕"寒、热、饮"三大因素,为外感咳喘的辨治提供了参考标准.本文对相关条文进行梳理后发现,由外感引起的咳喘有 10 个证型,围绕其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发现张仲景用药,详辨邪之性质、轻重,配伍及剂量灵活变化.外寒者以麻黄为重,轻重不同,配伍发汗散寒药也有差异;兼有里热者以石膏为重,轻重不同剂量也随之变化;若内有饮者主以温化,重者以逐水饮,或痰饮上逆者,加下气化痰药;若见正气不足者则补益正气可用人参.张仲景用药权衡各因素轻重缓急,调整药物配伍及剂量,辨证细致入微,思路清晰.

    咳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基于厥阴中风复杂病机谈前胡类方治疗虚劳外感

    练志润张家蔚赵子珺杨保林...
    92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厥阴中风存在阴阳虚损的背景,表现为虚损夹实、表里同病、寒热水火相兼的复杂疾病状态,厥阴中风的复杂病机模型是论治虚劳外感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前胡可解散郁热、下气化痰、畅利水道、通腑消积、明目利窍、表里双解、祛邪不伤正,有和解之功,为治疗厥阴中风、虚劳外感之要药.前胡为厥阴表之正药,《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方书中以小前胡汤为核心衍化成前胡类方治疗虚劳外感,包括偏擅清热生津的深师竹叶汤,偏擅祛逐邪热结实的前胡汤,偏擅补虚益气制阴火的大竹叶汤.

    前胡小前胡汤虚劳厥阴中风恶性肿瘤肺部感染《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清代医家"扶正避邪"防疫思想和方法探析

    彭博文李董男
    924-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医家刘奎、陈耕道、王士雄等深入探讨了"正气存内"与"避其毒气"对防疫的重要性,提出了扶正养生为本、避邪隔离为要的基本原则,强调三因制宜的防疫要旨,重视医者自身防护.认为可通过清洁空气、清洁水源、熏蒸衣物、消灭虫害等方式,改善卫生条件以防疫.在防疫方药使用方面,比前代医家更多采用了芳香类药物,如苍术、白芷、丁香、降香、菖蒲、冰片、麝香、没药等,及雄黄丸、不染瘟方、透顶清凉散、通气散等防疫复方,采用口服、塞鼻取嚏、点眼、洗浴、熨法.他们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了接种预防,以保护易感人群.充分重视清代医家防疫思想和方法,以期为当今疫病的防治起到启示和参考作用.

    疫病预防清代扶正避邪

    吴贞《伤寒指掌》疫病学术思想探析

    刘亚楠李媛林智善付革利...
    929-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贞所著《伤寒指掌》蕴含丰富的疫病辨治思想,书中关于疫病防治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吴贞认为疫病类伤寒非一般伤寒,并将疫病分内、外因进行探究,除采用传统病性分类法外,创造性地提出了疫病手、足分型.察舌诊疫是吴贞最具代表性的疫病诊疗学术特色,为后世疫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吴贞据病择法,灵活运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统方遣药,治疗疫病.本文从疫病成因、疫病分型、察舌诊疫、治法方药等四个方面对《伤寒指掌》中的治疫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当代疫病的诊疗提供思路,丰富和完善中医防治疫病体系.

    吴贞《伤寒指掌》疫病学术思想

    石寿棠论治产后病学术思想钩玄

    蒋亚联林书馨李莉
    93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名医石寿棠取法伤寒、温病之说,并以所创"燥湿辨证"法论治产后疾病.石寿棠认为产后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血亏虚生燥,治法当和血导瘀,适以养血滋阴.产后病用药需辨患者体质之阴阳与药物之润燥,慎用辛温之品,重视开阖之机.石寿棠提出产后痉病为血不养肝,肝风内动所致,宜治以温润、甘润,生化汤并非人人皆宜;产后癫狂为败血冲心所致,治疗当辨明轻重缓急,急者用热童便,轻者实证用生化汤,重者实证用回生丹;产后温病为感受温邪,邪入血室所致,治法当顾定气血为主,兼顾少阳,虽不可轻用汗下,若辨证准确,必要时亦可用之.石寿棠将"燥湿辨证"贯穿产后病诊治的始终,为现代中医妇科临床辨证及治疗开拓了新思路.

    石寿棠产后病《医原》《温病合编》

    从五体痹和五脏痹分层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黄慧萍陈薇薇朱博玉刘智超...
    935-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从五体痹、五脏痹病因、症状角度出发,分层论治SLE各种系统表现.皮肤红斑(皮痹)当以养阴清热为先,血管炎表现(脉痹)重在活血化瘀,筋挛节痛(筋痹)治以祛邪柔肝;肌肉麻木、痿软不利(肌痹)应健脾固本;关节表现(骨痹)重视平补肝肾;肝脏受累(肝痹)需辨虚实,实则疏肝,虚则养肝;心脏受累(心痹)养心同时不忘疏肝;消化系统受累(脾痹)全程注意固护后天之本;肺脏受累(肺痹)应根据不同阶段及临床表现,分别施以祛风散寒、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养阴润肺之法;肾脏受累(肾痹)注意分期辨治,早期清肾益肾,后期补肾填精兼祛痰瘀.

    五体痹五脏痹分层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川芎茶调散在头面五官病证中的应用探析

    彭彬谷劼楠田笑新徐世杰...
    939-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由清代医家汪昂提出,该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继承与发展,风药上行治疗头面五官病证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川芎茶调散集诸多风药于一方,该方创制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头痛及偏头痛的治疗之中,似已成为头痛的治疗专方.然而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梳理,发现川芎茶调散在头面五官病证的治疗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风药、风邪与头面五官病证之间的联系,从"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理论的角度解析川芎茶调散,探寻川芎茶调散在古今头面五官病证中的应用,挖掘其在五官科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川芎茶调散在临床眼、耳鼻喉、口腔各科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川芎茶调散风药头痛偏头痛汪昂《医方集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新冠疫情下运气学说推测性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孟庆岩刘圆圆郭松伟张其成...
    94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新冠疫情下的运气学说推测性研究进行评述,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包括推测逻辑不统一、推测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对或然性因素的把握有待加强、缺乏合理的研究设计及统计学分析.运气学说的实质是一种理论模型,具有局限性,其实际作用是根据具体气象变化设计疾病防治方案,要以辩证的态度审视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研究应该继承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进行系统的发生学及诠释学研究,临床研究应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不应过度关注运气推测.同时应批判性继承运气理论,充分借助现代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更广范围的协同研究,才能促进运气学说不断发展.

    五运六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干支推演评述中医基础理论

    基于分消走泄法探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思路

    倪青陈玉鹏汤怡婷邵宇鹏...
    948-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谢综合征病机以脏腑亏虚为本,郁、湿、浊、痰、瘀为标,病位主要在三焦,传变复杂,变证丛生."分消走泄"是治疗湿病的基本方法,其精要在分散病邪、和消滞障、走动发越、给邪出路.本文将"分消走泄"理论引入代谢综合征治疗之中,结合三焦生理病理特点及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健中调枢为法以分解湿邪,温下化气为法以和消痰瘀,宣上开郁以通经走络,通利三焦为法清泄浊邪,补泻结合,寒热并用,兼顾气、血、水、精,祛邪而不伤正.

    分消走泄代谢综合征中医药三焦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热点述评

    巩勋马协丽姜泉
    953-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全球公认的难治性、高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需长期治疗.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RA领域已取得很大进展,诸多问题仍未得以有效解决,如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和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下降,部分患者始终难以达标或维持达标、临床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等.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研究在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中备受关注,基础、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本文结合近年文献,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RA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围绕指南共识、早期RA、难治性RA、合并脏腑损伤、证候演变规律、新药研发及系统评价等热点问题,总结研究证据,把握方向,为RA的中医诊疗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