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帝内经》"肾实"理论探析

    张李博付夜平鞠宝兆
    1445-1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辨证论治乃中医学的特点与精髓,而脏腑辨证则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然脏腑辨证中不乏出现理论"盲点",如辨肾病析其虚者众、言其实者寡.《黄帝内经》中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唯肾脏自古以来有"肾无实证"之说,古代不少先贤,受钱乙"肾主虚,无实也"之论,偏崇肾虚一端,本文拟通过整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肾实论述,析肾无实之源,探肾实之理,正肾实之位,明肾实之因,辨肾实之证,立肾实之法,建立并完善肾实理论,以期能够应用于临床.

    《黄帝内经》肾实辨证论治理论探讨

    基于秦汉简帛医药文献浅析中医学早期温病与伤寒概念

    林静姝高燕翔周登威
    1449-1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病与伤寒是中医学家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秦汉简帛医药文献与传世文献,梳理秦汉时期温病与伤寒的概念演变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研究发现:在概念的形成上,"温病"早于"伤寒".在东汉早期之前,温病与伤寒泾渭分明,温病以"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主;伤寒以"头痛、烦懑、不能饮食、四节不举"为主.东汉中后期,"伤寒"泛化为外感疾病的统称,温病逐渐融入此泛化的"伤寒"内,而逐渐蜕变为伤寒的支蘖.

    简帛文献温病伤寒概念梳理

    侯氏黑散方证中"大风"内涵的考证

    练志润张家蔚赵子珺杨保林...
    1453-1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指出了侯氏黑散方证中"大风"的概念解释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限制了该方的临床运用.提出大风当指风病体系,即多种风病的集合,并结合三方面理由论证本观点的合理性.其一,《金匮要略》所言中风包括狭义中风以外的多种风病;其二,侯氏黑散的适应证与《诸病源候论》所载"诸风病"高度重合;其三,风病存在对应的方药体系,侯氏黑散的方药绝大多数是该体系中的风药.提出大风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大风本身诊断困难,需借助风病体系下子类疾病的诊断加以确定;大风多发于表部、阳部;大风包含了大量神经系统疾病,以上大风的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提出诊断大风之后仍需在辨证论治的规则下使用侯氏黑散,保证方证与病机的相应,以提高处方的准确性.

    侯氏黑散风病风药《金匮要略》脑卒中

    晋唐经方辨证方式探究

    姜璇周密思司国民
    1457-1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研究,从晋唐经方盛行的时代背景和晋唐方书的内容两方面入手探究晋唐经方的辨证方式.发现晋唐经方中蕴含辨方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多元化辨证体系.辨证方式因方书的受众不同而不同.方书具便民的实用特质,故对民众而言是据病选药的工具,辨方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辨证方式居主导地位.对医者而言,方书是明理的工具,辨证论治方式居主导地位."病源"是晋唐医家关注的焦点,辨证论治是晋唐医家的核心辨治方式.《诸病源候论》作为医经和经方的交集,体现了晋唐经方背后的理性内核.

    经方受众辨证辨方证论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病源

    从"胃为之市"探讨吴鞠通胃气观之内涵

    康帅马靖国袁卫玲
    1461-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鞠通深研《黄帝内经》奥旨,以"胃为之市"为理论基础,博采诸家,逐渐形成"体阳而用阴,气机阴阳须调和"的胃气观.本文在简要分析吴氏胃气观点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胃为之市"内涵,包括"受纳输出,集散水谷""化生精微,气血之源""共居中焦,升降枢纽"三方面;并以"胃体阳而用阴"为纲,分别从"胃体为阳,用阴之本""胃用为阴,体阳之象""兼看脾土,体用合参"三个角度论述胃气生理.同时,将吴氏基于胃气的发病思想归纳为"六气外感,阴阳有别""内伤之机,气机逆乱""药食不慎,亦伤胃土"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以"体阳""用阴"为纲目,分别论述体用太过不及的证治,以启发"调胃以平衡气机阴阳"的治疗思路,指导临床诊治.

    胃为之市胃气吴鞠通体用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医医病书》

    闽医林开燧痨瘵证治思想探赜

    张振坤吕栢庆王翔王鹏...
    1465-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闽医林开燧著有《林氏活人录汇编》,认为痨瘵之因,首重情志,热蒸精血,痨虫由生.临证主张察症按脉,将痨瘵热与疟疾热相鉴别,并从内外合治的角度进行论治.内治方面,林开燧提出通治为首,疏泄开郁;审位取方,分阶而施;甘苦存阴,不求骤补的观点,并在药物剂型及服用方面有所构思.外治上设灸、浴、擦、熏四法避秽杀虫,有以"蕲艾"为精、以"玉枢丹"为底、以"百会"为首的特色.林开燧治痨灵机活法,思路开阔,可为当今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林开燧《林氏活人录汇编》痨瘵肺结核

    基于"阳黄治胃,阴黄治脾"探讨黄疸病的辨证思路

    毕若娴梁馨允温文建黄贵华...
    1469-1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中医古籍追本溯源和对现代医学文献深入研究,探析古今医家对黄疸病"阳黄治胃,阴黄治脾"治法其背后病机的认识.总结出黄疸病的相关脏腑主要在脾胃,与肝胆关系不大.治疗时应该注意治疗脾胃为主,兼顾他脏,同时注意脾胃分治,提炼出黄疸的特色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深入挖掘从"阳黄治胃,阴黄治脾"理论辨治黄疸之阴黄、阳黄临证特色,可以为今后中医药治疗黄疸病提供更加开阔的思路和方法.

    阳黄治胃阴黄治脾黄疸阴黄阳黄辨证

    基于"四复四损四不足"探讨疫病的愈后调养

    彭彬王国为王永涛谷劼楠...
    1473-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后出现"后遗症"或"长新冠"状态,疫病愈后的中医调养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总结《重订广温热论》等清代疫病古籍文献,可以得出"四复四损四不足"理论视域下疫病后遗症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气血阴阳亏虚和气机升降失衡,病机特点表现为虚实夹杂或纯虚无实.在此理论指导下,疫病的"防复"方法包括中医养生、艾灸刮痧以扶助正气;焚烧熏洗、鼻疗香佩以祛邪防复;五音疗法以调畅情志三个方面.疫病的愈后中药调理方法应当以调补脾胃为中心,补气养血、滋阴扶阳为基本方向,重视调畅气机,恢复人体气机平衡.通过对中医疫病愈后调养方法的挖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各类疫病愈后调养中的特色优势,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

    四复四损四不足疫病防复愈后调养

    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浮萍治疫经验探析

    王婉冰王居义于峥杜松...
    1477-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简要疏理浮萍的功效基础上,结合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中浮萍的临证运用,总结其运用浮萍治疗疫病的用药经验和规律.文章认为,可从四个方面探讨浮萍在疫病治疗中的具体作用:一是气血双清,凉血解毒,透疹消癍;二是辛散清解,引药外达;三是祛风清热,除湿止痒;四是临证可作柴胡、犀角的变通用药.余奉仙以浮萍为主药创制 8 首新方,用于治疗包括疫癍、葡萄疫、羊毛疫、大头瘟、蝥刺瘟、瓜瓤疫、虾蟆疫、天泡疫、疙瘩瘟等9 种疫病.这9 种疫病病位皆偏于上,处于肌表、肌肤之间,与浮萍之性味与功效非常切合.余奉仙是继刘奎、黄元御之后,进一步主张使用浮萍作为疫病治疗主药,丰富浮萍临证应用经验的医家,为中医疫病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浮萍《医方经验汇编》疫病临证经验余奉仙

    基于已上市中成药的经典老药遴选及开发策略探析

    徐惠胡妮娜刘晨曦穆婷婷...
    1481-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成药是我国药品组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年限较长的已上市中成药,为药品研发与应用等多领域提供了经验和依据.已上市中成药老品种的有效筛选,是推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二次开发、适应证扩大等药品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经典老药的概念及价值优势,明确经典老药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方剂的配伍规律研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不良反应较少、质量优良、现代应用时间较长、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中成药.明确了 3 个维度 11 类遴选要素的遴选体系,包括经典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性3 个维度及使用年限超过 40 年、近5 年临床仍有应用、来源于古代医籍、来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源于官修书籍、来源于名医名家、老字号企业生产产品、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进入国家保密配方的中成药、具有一定的销量等 11 类遴选要素.明确了相关遴选要素的权重及实现路径,并提出加强面向满足临床需求及疗效的经典老药遴选要素优化、基于"三结合"发挥经典老药品种特色及优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明确经典老药的临床定位、加强经典老药品种关键技术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已上市中成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导向.

    中成药经典老药遴选策略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