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医学
中国职业医学

黄汉林

双月刊

2095-2619

zgzyyx@21cn.com,zgzyyx@gdoh.org

020-84197595

510300

广州市新港西路海康街68号

中国职业医学/Journal 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为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执行规范优秀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欢迎踊跃投搞、订阅。本刊主要报道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科研成果;新的监测技术、标准和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监督与管理经验;职业病诊断、治疗及中毒急救、有关病例分析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评述性文章;与职业有关病伤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和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冶金和机械制造业职业伤害事故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罗熙苏世标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职业伤害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不仅影响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及健康,而且给企业和家庭亦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职业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包括人为因素、机器因素、建筑物因素、原料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6个方面;不同行业的职业伤害事故类型与损伤部位因职业的性质和工作环境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职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可预防性.目前国内外较为全面的职业伤害事故干预措施包括安全教育、改善作业环境、优化建筑设施布局和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等.有效可行的职业伤害事故干预措施应结合各行业的职业伤害事故特点和发生原因,同时针对劳动者、机器、建筑物、原料、环境和管理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职业伤害事故危险因素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粉尘接触人群生物监测研究进展

    代静彭方达吴智君丁春光...
    105-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触生产性粉尘引发的职业性尘肺病(以下简称"尘肺病")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对接触粉尘的职业人群进行生物监测,对尘肺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生物监测的样品选择、生物监测指标的选择、检测方法的选择等一系列过程.生物监测选择的生物样品主要包括尿液、血液、呼出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唾液和痰液等;生物监测指标的选择涉及尘肺病形成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胶原合成/退化和吞噬细胞凋亡等多个通路;针对不同的监测指标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目前尚缺乏真正有临床价值、能反映粉尘接触与职业人群健康危害关联性的生物监测指标,也未报道有系统、完整的生物监测方法;尚需进一步规范生物监测流程,寻找具有特异性的生物监测指标.

    粉尘职业接触尘肺病生物监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的4种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钟喜苏世标张丹英黄启帆...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噪声是工作场所较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主要造成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ONIHL).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尚未有治愈的方法.目前以噪声接触强度为评估依据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风险指数评估法、英国工程专业理事会(EDC)评估法、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NIOSH)评估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评估法.但风险指数评估法带有一定主观性且未考虑工人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的有效性;英国EDC评估法对ONIHL的定义与我国不一致;美国NIOSH评估法和ISO评估法的人群数据源与我国存在偏差,可导致风险评估的偏差.未来应继续深入开展我国噪声作业人员ONIHL的发生风险评估的应用研究,比较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开展大样本人群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以充分发挥风险预测功能,达到防治ONIHL的目的.

    噪声听力损失风险评估方法

    建筑行业聚氨酯灌浆防水材料导致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事件调查

    刘俊玲李汉锋李可管鲲...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起建筑行业因使用聚氨酯灌浆材料进行防水堵漏作业导致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事故的原因.方法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建筑工地因使用聚氨酯灌浆材料进行防水堵漏作业导致发生1例职业性急性1,2-DCE中毒事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患者从事防水注浆工作中使用聚氨酯灌浆材料.原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组分主要为1,2-DCE,并含有二氯甲烷和乙酸甲酯等;事后现场调查,工作场所空气中1,2-DCE的短时间接触浓度为578.70 mg/m3,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30余倍;患者血中1,2-DCE质量浓度为230μg/L.结合患者的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临床表现、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GBZ 39-2016《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判定本次事件为1起因使用劣质聚氨酯灌浆材料引起的职业性急性1,2-DCE重度中毒事件.结论 工作场所空气中1,2-DCE质量浓度超标,是造成本起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的建筑工地,应完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必须为劳动者配备个体防护装备.

    1,2-二氯乙烷聚氨酯防水材料职业中毒急性中毒事故调查建筑行业

    科学防治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