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肖培根

半月刊

1001-5302

cjcmm2006@188.com,cjcmm2006@126.com

010-6404583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囊卵巢综合征线粒体功能障碍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卢铃菁张蛟姜玥韩延华...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高度流行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以稀发排卵、高雄激素血症(HA)和多囊卵巢形态(PCOM)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IR)、肥胖、代谢紊乱等,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子宫内膜癌等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绝经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PCOS的病因不明,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COS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药可发挥中医整体观、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药多系统、多靶点调理等独特优势,多方面协同改善PCOS的症状与体征。虽然国内外已有PCOS线粒体功能障碍机制的相关综述,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通过干预线粒体功能以改善PCOS的综述。因此该文综述了PCOS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并归纳总结近 5 年中医药基于线粒体功能以及炎症、氧化应激(OS)、自噬和凋亡等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机制以干预PCOS的研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PCOS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P-COS提供理论依据。

    多囊卵巢综合征线粒体中医药综述

    巨噬细胞极化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杨振宇李纪新顾晨浩李丙泉...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继发心力衰竭、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危险因素。循环系统的巨噬细胞是参与人体免疫及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群,根据微环境的不同,可极化为促炎的M1 表型及抑炎的M2 表型。当血压升高时,表现为M1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发挥免疫反应;过度的免疫反应必然会导致组织损伤,故M2 释放抗炎因子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及组织的修复。M1与M2的动态平衡与中医阴阳理论环环相扣,阴阳失调则机体呈现病理状态,表现为血压节律的改变。现有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高血压病产生积极的疗效。故作者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切入,整合所有中医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对其干预高血压病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为科研设计提供思路。

    高血压病炎症巨噬细胞极化中医药作用靶点阴阳理论

    南五味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苏维王欣悦付港陈武贤...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Kadsura植物有 29 种,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在我国分布的南五味子属植物有 10 种,也是主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类群之一,具有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功效,其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木脂素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该属植物的提取物及化学成分具有抗类风湿关节炎、保肝、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也可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肝病等。该文对我国南五味子属植物 2012 年至今新报道的化合物,以及近年来该属植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木脂素三萜抗类风湿关节炎保肝抗炎

    锶同位素溯源植物遗存产区的研究进展及对清宫道地药材溯源的启示

    姜云璐彭华胜杨滨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锶同位素(87 Sr/86 Sr)溯源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存与现代食品产地溯源研究,但由于样品的污染与清洗问题,仅有较少的植物遗存溯源工作中应用此技术。故宫博物院保存有 1 000 余件清宫药材文物,是研究道地药材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清宫药材得益于良好的保存环境,能够避免外源锶污染的问题,因此能够在其溯源研究中引入锶同位素技术。在此基础上,该文将论述锶同位素溯源技术的原理,并总结了目前锶同位素溯源植物遗存的研究进展。此外,该文讨论了锶同位素应用于清宫药材溯源研究时遇到的锶同位素比值地图的绘制、溯源结果区域范围大、样品的污染与清洗 3 个关键性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清代文献史料是了解清代道地药材的分布与应用的重要依据,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锶同位素溯源清宫药材产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文献史料与药材文物二重证据共同溯源清宫药材的来源产区,将为清代道地药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研究提供参考。

    锶同位素87Sr/86Sr本草考古道地药材产区溯源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与中药干预进展

    樊俐慧杨霞王志刚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其特征是由于碳水化合物或脂质代谢或胰岛素功能紊乱而引起高血糖症。DM中的高血糖症和长期代谢紊乱会损害全身组织器官,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细胞内重要的线粒体质量控制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自噬现象,其中受损或多余的线粒体可被自噬溶酶体选择性清除,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细胞在压力下的生存至关重要。在既往研究中,自噬的改变已经被证实在DM及其并发症的发展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线粒体自噬作为研究热点,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大量证据表明线粒体自噬在调节DM及其并发症的代谢稳态中亦起到关键作用。由于破坏性的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病死率增加、失明、肾衰竭以及DM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下降,故亟待开发靶向干预DM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协同起效的独特优势,可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在防治DM及其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因此,探讨中药调控线粒体自噬的潜在机制,可能会成为治疗DM及其并发症的新方法。该综述将重点探讨线粒体自噬在DM及其并发症中的功能和潜在机制,并对中药调控线粒体自噬干预DM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DM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线粒体自噬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中药机制

    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外泌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

    邝柏宇祝雨辰梁金萍楚世峰...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藏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该理论认为,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和Tau磷酸化,这些会激活神经毒性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目前针对AD在中医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AD发病机制复杂,能够彻底治疗的药物研发也存在一些困难。干细胞疗法是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和再生的重要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该文通过整理与总结相关文献,以BMSCs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中医"肾藏精"理论的联系,并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肾藏精"理论的现代物质基础。研究表明,补肾中药治疗AD的机制与BMSCs密切相关。BMSCs产生的外泌体是影响AD的主要物质之一,外泌体主要含有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等,并参与细胞间通讯,调节细胞功能,可通过减少Aβ沉积、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和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元再生等途径来影响AD。因此,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外泌体与AD的防治,将为中医药治疗AD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肾藏精外泌体阿尔茨海默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藿香腺鳞挥发油积累规律及其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

    舒娟贾聪玲党静洁梁亚芳...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挥发油作为藿香的药效成分,积累并储藏在腺鳞中。以胡薄荷酮型藿香的叶片为材料,对藿香不同生长时期的叶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通过GC-MS检测分析腺鳞中的挥发油成分。同时采用qRT-PCR技术测定挥发油中单萜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藿香腺鳞的密度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随着藿香叶片的不断生长,腺鳞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由79。26%降至3。94%(89。97%~41。44%),而异薄荷酮的相对含量则由2。43%上升至77。87%(0。74%~51。01%),其他成分的变化相对不明显。单萜类成分相对含量与其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薄荷酮、异薄荷酮的相对含量与胡薄荷酮还原酶(PR)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6,P<0。01)。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藿香腺鳞内含物的主要成分的积累规律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规律,为藿香药材合适采收时期的确定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并初步揭示藿香中以胡薄荷酮和异薄荷酮为主的单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为后续研究藿香中单萜类成分合成积累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藿香腺鳞挥发油生物合成

    霍山石斛黄烷酮合酶Ⅱ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陆海波黄晓郑志玉陈创博...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酮碳苷是一类广泛参与植物防御反应且有着广泛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同时也是霍山石斛中一类重要活性成分。黄烷酮合酶Ⅱ已被证实是植物黄酮碳苷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其催化产物 2-羟基黄烷酮是多数已报道黄酮碳苷合成的前体化合物。该研究基于已报道的黄烷酮合酶Ⅱ氨基酸序列,从构建的霍山石斛基因组本地化数据库中筛选并验证出一个黄烷酮合酶Ⅱ(DhuFNSⅡ)基因,验证其功能发现该酶可体外催化柚皮素和乔松素分别生成芹菜素和白杨素。DhuFNSⅡ的开放阅读框(ORF)为 1 644 bp,编码547 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显示该蛋白定位在内质网上。RT-qPCR结果表明DhuFNSⅡ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根。霍山石斛经 4 种生长过程中常遇的非生物胁迫处理后,各组织中DhuFNSⅡ等目标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显著上调,但在各处理组中的上调程度却各不相同,其中干旱和冷胁迫对基因表达量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对DhuFNSⅡ的鉴定与功能分析,将有助于解析霍山石斛品质代谢物黄酮碳苷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其品质形成及科学栽培提供参考。

    霍山石斛黄烷酮合酶Ⅱ黄酮碳苷催化活性非生物胁迫

    分泌物来源的蟾酥基原物种的分子鉴定

    李宏宇刘静梁肖彩王乙淋...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基原是影响蟾酥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来源于中华大蟾蜍的蟾酥质量显著高于来源于黑眶蟾蜍的蟾酥。蟾酥属于分泌物,缺乏基原动物的外观形态,传统鉴别法难以鉴别,而分子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蟾酥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然而,分泌物中残留的DNA 含量很少,降解严重,目前对分泌物来源的药材进行分子鉴定研究仍缺乏。为了解蟾酥药材的基原物种,该研究首先收集了83 份蟾酥样品,其中71 份原动物样品,按照2020 年版《中国药典》的方法制备蟾酥,市售蟾酥药材7 份,对照药材 5 份。然后比较了不同DNA提取方法,扩增其线粒体 16S rRNA基因片段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对蟾酥的基原物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试剂盒法提取蟾酥DNA质量比较好,83 份蟾酥样品中有 80 份成功扩增出 16S rRNA序列。从GenBank上下载了 71 条蟾酥基原物种的 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蟾酥基原物种中华大蟾蜍与黑眶蟾蜍各自聚成单系,节点支持率为 100%(NJ)和 1。00(BI)。市售蟾酥和对照药材的基原物种均为中华大蟾蜍。可见,从分泌物来源的蟾酥能提取DNA,扩增出 16S rRNA基因序列,能够对蟾酥基原物种进行分子鉴定,这为蟾酥药材的质量标准、其他分泌物来源的药材基原物种鉴定提供参考。

    蟾酥中华大蟾蜍16SrRNA分子鉴定

    知母特异性DNA条形码筛选、种质资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窦西铭张靖晗王馨刘珊瑚...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是临床方剂和中成药中常用药材。该研究利用Illumina平台测序获得 7 份不同产地的知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筛选特异性DNA条形码,并利用DNA条形码对全国不同产地知母样品进行种质资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7 份知母叶绿体基因组均具有环状结构,全长为 156 801~156 930 bp,均注释 113 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 79 个、tRNA基因 30 个、rRNA基因 4 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rps16、trnG-GCC、atpF、rpoB、ycf3、rpl16、ndhF、trnS-GCU_trnG-GCC、petN-psbM、ndhF-rpl32 可作为潜在的知母特异性DNA条形码。该研究选取序列长度在700~800 bp,且易于扩增的ycf3(第 2 内含子区)和atpF(内含子区)序列对 26 个产地 594 份知母样品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ycf3 和atpF序列分别能鉴定6、8 个单倍型,2 个序列联合分析能鉴别17 个单倍型,命名为Hap1~Hap17。26 个知母居群单倍型多样性(Hd)为 0。68;核苷酸多样性(Pi)为 0。93×10-3;遗传距离为 0~0。003 1,表明知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中介邻接网络分析显示Hap5 为最古老单倍型,主要分布在河北保定易县、山西忻州河曲县和山西临汾襄汾县。该研究对知母品种的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及产地鉴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揭示知母的遗传进化规律提供了研究基础。

    知母叶绿体基因组种质资源单倍型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