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肖培根

半月刊

1001-5302

cjcmm2006@188.com,cjcmm2006@126.com

010-6404583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我国中医药学科学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尤良震方子寒李耿何享鸿...
    2841-2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学科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是学科发展的制高点。为引领与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中华中医药学会梳理、总结发布了《2020-2022 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2019-2023 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以及《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该文基于以上研究报告以及近 20 年中医药领域国家科技奖励情况等科技成果,针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现状与布局特点,回顾近 20年中医药学科重大科技成果,系统梳理了中医药学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2020-2023 年),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当前中医药学科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展望中医药学科学术发展趋势,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中医药学科发展学术进展重大问题发展趋势

    药食两用资源姜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提质增效策略

    严辉郭盛张振宇赵秋龙...
    2853-2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药食两用特色资源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栽培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栽培生产和应用历史。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开发挖掘姜类产品的健康、美容等价值,有力地推动了姜上下游产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国南北两大区域为代表的种质资源丰富、产品门类多样的姜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姜资源原料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该文对目前姜种质资源现状、生姜生产现状、姜类产品市场价格及姜类产品质量控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综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国国际贸易数据库、中国姜网及中国产业信息网等统计数据,对世界和我国姜产品的市场波动与走势进行讨论,分析国际和国内姜产业发展利用现状,并结合课题组对我国姜主产地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和预判,提出姜产业切实有效的提质增效主要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产布局提供参考,帮助姜产业从业者应对挑战,为推动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生产现状姜产业药食两用提质增效

    龙脑精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思琪易畅刘晓轩杨皓宇...
    2863-2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脑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富含右旋龙脑的樟树珍稀新品种,因其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故又被称为植物黄金。龙脑精油是通过蒸馏等方式从龙脑樟的枝、叶、果实等部位提取得到的天然香气成分,主要含有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抑菌和杀虫等多种药理活性。作为龙脑生物医药工业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龙脑精油在医药领域、化工生产、食品工业等行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关于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资料尚不完善,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易受到产地、采收期、提取部位及前处理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导致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难以保障,这可能会对龙脑精油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一定阻碍。该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龙脑精油的发展现状,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合概述,并进一步讨论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期望为龙脑精油的深度开发、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以龙脑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龙脑樟精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柔毛淫羊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赖锟阳肖建才万修福范蕊...
    2871-2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柔毛淫羊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柔毛淫羊藿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该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CK(不施肥)为对照,设置 5 个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组,OF0(100%化肥)、OF25(25%有机肥配施)、OF50(50%有机肥配施)、OF75(75%有机肥配施)和OF100(100%有机肥),测定不同施肥模式对柔毛淫羊藿农艺性状、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养分积累量及土壤理化的影响,并采用CRITIC权重法对药材产量及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各施肥处理药材产量均较CK显著增加,尽管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产量略低于OF0 处理,但无显著差异,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保证药材产量。随着有机肥配比的提高,药效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和朝藿定C呈先增后降趋势,以OF25 处理含量最高,淫羊藿苷则呈不断上升趋势,以OF100 处理最佳,但总体来说,总黄酮醇苷ABCI以OF25 处理积累最多。CRITIC法结果显示药材情况综合得分前三的施肥处理为OF25、OF50、OF75。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肥能力和供肥能力,土壤指标以OF100 处理最优,土壤酶活以OF75 处理活性最高,同时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助于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以OF25 处理促进最明显。综合不同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柔毛淫羊藿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及养分积累量等指标,建议在柔毛淫羊藿生产中第一年采用 25%比例(7 500 kg·hm-2)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以促进柔毛淫羊藿产业增产提质。

    柔毛淫羊藿有机肥化肥有效成分土壤理化养分吸收CRITIC权重法

    尖孢镰刀菌ATMT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甘草的促生效果评价

    陈嘉欣朱泓宇任广喜左鑫...
    2882-2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通过耐盐能力、产吲哚乙酸(IAA)能力、溶磷能力、产铁载体能力等指标评价一株甘草内生尖孢镰刀菌的体内功能,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建立该菌的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并通过标记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克隆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染色的效率检测转化子的稳定性与染色高效性,筛选出高效稳定的转化子用于回染甘草,评价其对甘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耐盐性较好,在含 7%氯化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仍能生长,但生长速度随着PDA培养基中氯化钠含量的增高而减缓;该菌具有产吲哚乙酸的功能,其发酵液中IAA的质量浓度约为 3。32 mg·mL-1。该研究成功构建了该菌的遗传转化体系,且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TMT)体系高效而稳定。筛选获得 1株兼具染色高效性和遗传稳定性的转化子,该转化子在甘草植株中的回染率为 76。92%,能够显著提高一月龄甘草幼苗的主根长,促进甘草幼苗根部的生长发育。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生物菌肥的开发及优质甘草的生长调控奠定基础。

    尖孢镰刀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TMT)体内功能转化子甘草促生

    基于主要药效成分统计的两面针最佳采收期与合理药用部位研究

    蒙兰花马庆贡保草姚英...
    2889-2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月份、不同部位的两面针栽培品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与野生品比较,确定两面针的最佳采收期和合理药用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Kinetex C18(4。6 mm×100 mm,2。6 μm),流动相为 0。2%三乙胺的 0。3%磷酸水溶液-乙腈(80∶20),流速 1。0 mL·min-1,检测波长 273 nm,柱温 30℃,以主要药效成分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为指标,对两面针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野生与栽培两面针根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栽培两面针根与根+茎无显著性差异;由层次聚类分析(HCA)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说明两面针根与茎能明显区分,但无法区分野生与栽培品,与显著性分析结果一致;1~6 年两面针根的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质量分数之和为0。114%~0。256%,茎 0。030%~0。133%,主要药效成分含量与生长年限呈正相关;4 个季节采样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收季节对两面针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无影响;3 个种植基地的两面针(不含枝)以干燥品计算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含量之和,云浮为 0。308%±0。123%,茂名为 0。192%±0。025%,南宁为 0。197%±0。052%,3 个种植基地均≥0。15%,即移栽 2 年 6 个月以上的两面针同时以根(含须根、主根和地下茎)和茎(地上茎)入药可满足要求。综上,两面针栽培品可以作为两面针野生品的合理替代,为实现两面针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根与茎均可作为两面针的药用部位,建议《中国药典》两面针的药用部位修订为干燥根和茎,全年均可采挖。为保障有效成分含量及临床有效性,建议采收移栽3年以上的两面针根和茎入药。

    两面针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含量测定

    地黄环烯醚萜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宋词高俊鸽杨雅贺丁宁...
    2897-2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黄为我国传统的常用大宗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环烯醚萜苷是地黄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环烯醚萜氧化酶是环烯醚萜苷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酶。该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到 1 条环烯醚萜氧化酶基因RgIO,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表达特性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RgIO的编码区为 1 536 bp,编码 511 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 58 258。01。RgIO的蛋白序列包含细胞色素P450 氧化酶的保守结构域和基序,与列当科 3 个植物独脚金、黄独脚金和大花胡麻草的同源蛋白序列一致性最高,与长春花CrIO的序列一致性也高达 77。28%。RgIO在地黄的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而且响应茉莉酸甲酯(MeJA)的诱导,MeJA处理3、6 h,在叶和块根中其表达量分别增加了 3。15、1。3 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gIO分布在内质网上。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在地黄叶片中瞬时表达RgIO,梓醇的含量较瞬时表达空载体的对照增加了 0。82倍。该研究为地黄梓醇的分子调控和生物合成提供了关键的靶基因,也为完整解析地黄梓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

    地黄环烯醚萜氧化酶基因克隆表达亚细胞定位

    MMPs/Ph协同响应的血筒素-普鲁士蓝纳米递药系统联合光热抑制RAFLS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研究

    邓雅思谌鑫阳龙梦婷郑豪...
    2906-2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关节处于弱酸性环境,关节中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RAFLS)被异常激活,分泌大量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细胞膜上CD44 受体蛋白被特异性上调。血筒素(xuetongsu,XTS)是土家族药物血筒中抑制RAFLS增殖的主要活性成分,因靶向性差限制了其开发利用。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可靶向CD44 的仿生XTS-普鲁士蓝纳米(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s,PB NPs)载药递送系统THMPX NPs。THMPX NPs表面有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triglycerol monostearate,TGMS)-3-氨基苯硼酸(3-amino-benzeneboronic acid,PBA)长链(PBA-TGMS)修饰。炎性 RAFLS 中过表达的 MMPs 和 H+可协同切割纳米粒表面的 PBA-TGMS,从而暴露HA与CD44 相互作用,使THMPX NPs在RAFLS中高度富集,近红外光照射后产热并释放XTS,抑制RAFLS细胞增殖和迁移。表征发现THMPX NPs为形态均一的立方形,粒径为(190。3±4。7)nm,平均电位在(-15。3±2。3)mV,近红外光照射 5 min温度可达 41。5℃,释药呈现MMPs和H+敏感性;生物安全性考察发现THMPX NPs溶血率小于 4%,对正常的RAW264。7 和HFLS无细胞毒性;体外摄取实验表明THMPX NPs有明显的RAFLS靶向性;自由基清除实验发现THMPX NPs有优异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清除RAFLS中的活性氧;cell counting kit-8 和划痕实验表明THMPX NPs显著抑制RAFLS活力和迁移能力。该研究为开发抗RA中药民族药创新纳米靶向药物提供了思路。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血筒素普鲁士蓝透明质酸MMPs/pH协同响应

    桂枝饮片质量评价和分级标准探讨

    谢彬李龙妹陈蒙关宇...
    2920-2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桂枝饮片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桂枝饮片质量评价和等级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测定核心产区广西和广东两地 41 批桂枝饮片外观性状和指标成分含量,并建立其HPLC特征图谱方法。以饮片质量、横切面最窄直径和横切面最宽直径为外观性状指标;运用已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指标成分(肉桂酸和桂皮醛)含量;特征图谱测定采用Waters XBridge C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 0。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 1 mL·min-1,柱温 30℃,检测波长 254 nm。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手段,对饮片外观性状和指标/特征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批次和产地桂枝饮片质量差异。结果表明桂枝饮片质量、横切面最窄直径和横切面最宽直径越大,各主要指标/特征成分含量越低,且不同成分之间具有协同降低趋势。广西和广东两地桂枝饮片整体质量相近,但不同产地之间、同产地不同批次间仍存在差异。基于外观性状和指标/特征成分,对桂枝饮片进行质量评价和分级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研究为桂枝质量控制评价和标准制定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和基础。

    桂枝饮片外观性状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相关性质量评价分级标准

    不同初加工方式对太白贝母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王计瑞谭均王继朋张小梅...
    2930-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初加工方式对太白贝母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分别考察了防褐变处理、干燥方式和干燥温度对太白贝母性状、色度和生物碱及核苷类成分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直接干燥(WD60)组相比,刮去外皮(FHB1)组和拌石灰粉(FHB2)组的色度值ΔE∗显著降低,可降低褐变程度;拌原生土(FHB3)组和FHB2 组的总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变化,5%NaClO溶液漂洗(FHB4)组的总生物碱含量最低。与恒温鼓风干燥(WD50)组相比,冷冻干燥(FS6)组和减压干燥(FS5)组ΔE∗显著降低,总生物碱含量升高;阴干(FS1)组和晒干(FS2)组的ΔE∗显著增加,褐变严重,总生物碱含量降低;热泵干燥(FS4)组的总生物碱含量变化不大,ΔE∗显著降低,褐变程度轻,商品性状佳。在 40~80℃,鼓风干燥的样品总生物碱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70℃时最高;高温下(70~80℃)ΔE∗更小,褐变程度轻,但质地紧实,粉性不足。CA表明,尿嘧啶含量与太白贝母色度值关系显著(P<0。05);PCA和HCA结果可视化地展现了不同处理组样品间的聚类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拌石灰鼓风干燥及 50~60℃鼓风干燥更适合于大生产,热泵干燥可作为未来推广发展的方向。该研究为优选太白贝母产地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太白贝母防褐变初加工方式色度值总生物碱核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