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月份、不同部位的两面针栽培品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与野生品比较,确定两面针的最佳采收期和合理药用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Kinetex C18(4.6 mm×100 mm,2.6 μm),流动相为 0.2%三乙胺的 0.3%磷酸水溶液-乙腈(80∶20),流速 1.0 mL·min-1,检测波长 273 nm,柱温 30℃,以主要药效成分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为指标,对两面针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野生与栽培两面针根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栽培两面针根与根+茎无显著性差异;由层次聚类分析(HCA)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说明两面针根与茎能明显区分,但无法区分野生与栽培品,与显著性分析结果一致;1~6 年两面针根的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质量分数之和为0.114%~0.256%,茎 0.030%~0.133%,主要药效成分含量与生长年限呈正相关;4 个季节采样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收季节对两面针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无影响;3 个种植基地的两面针(不含枝)以干燥品计算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含量之和,云浮为 0.308%±0.123%,茂名为 0.192%±0.025%,南宁为 0.197%±0.052%,3 个种植基地均≥0.15%,即移栽 2 年 6 个月以上的两面针同时以根(含须根、主根和地下茎)和茎(地上茎)入药可满足要求.综上,两面针栽培品可以作为两面针野生品的合理替代,为实现两面针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根与茎均可作为两面针的药用部位,建议《中国药典》两面针的药用部位修订为干燥根和茎,全年均可采挖.为保障有效成分含量及临床有效性,建议采收移栽3年以上的两面针根和茎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