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卒中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卒中杂志
中国卒中杂志

王拥军

月刊

1673-5765

china_stroke2006@yahoo.com.cn

010-67098349;67060709,848873

100050

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西里6号北京天坛医院内

中国卒中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rok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服务卒中领域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传播,并为相关医院、教学研究单位提供具有前瞻水平有特色期刊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曹黎明任力杰
    983-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诊疗方法的创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从多模态影像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从静脉溶栓到机械取栓,从免疫调节到神经保护策略,从干细胞疗法到纳米医学,从最初的单纯药物治疗发展到药物结合机械取栓的综合性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领域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有效和全面管理的方向发展.应用多样化的先进诊疗技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治疗技术方法进展

    卵圆孔未闭诊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朱佳倩曹黎明
    990-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卵圆孔未闭存在于约1/4的成年人群中,是公认的隐源性卒中、偏头痛的危险因素.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对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卵圆孔未闭的主要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涵盖增强TCD、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各检测方法的发展历史、优劣,并指出了发展方向,即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增强TCD同步检查卵圆孔未闭,强调了该同步多模态联合超声造影检查的优劣、改进办法及重要临床价值.

    卵圆孔未闭诊断技术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

    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王静祎李华曹黎明
    998-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可维持正常脑血流灌注,对确保人正常生活及工作至关重要.CA障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脑血管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TCD卧立位试验是一种运用TCD评估CA的无创、便捷方法,其关键在于监测患者从卧位到立位过程中脑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的变化.TCD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标准化操作、结果解读和个体差异等挑战制约着其临床推广.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TCD卧立位试验有望在个体化医疗和早期诊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经颅多普勒超声卧立位试验脑血流自动调节应用现状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符鹏程曹黎明朱佳倩赵桂玉...
    1004-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对策,如优化急救流程、革新操作技术、加强损伤防护等.本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讨论.

    缺血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现状

    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张丽苹曹黎明肖楠廖雨琦...
    1012-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药物受限于血脑屏障阻碍、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低载药量,治疗效果可能欠理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可实时控制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卒中的诊疗.纳米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靶向性,并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从而有效改善传统药物的疗效.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临床转化等挑战.本文主要综述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和挑战,旨在继续推动纳米材料在卒中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缺血性卒中纳米材料血脑屏障靶向治疗诊疗挑战

    五种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姜河王珵陈祥华许春香...
    1018-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5种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2月,因非卒中相关疾病收入东台市人民医院并在住院期间因疑似卒中症状激活院内卒中绿色通道的所有患者.采用ROC曲线评估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5种筛查量表分别为卒中现场评估和分类转运量表(field assessment stroke triage for emergency destination,FAST-ED)、快速动脉闭塞评估量表(rapid arterial occlusion evaluation,RACE)、洛杉矶运动量表(Los Angeles motor scale,LAMS)、辛辛那提院前卒中严重程度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everity scale,CPSSS)和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prehospital acute stroke severity scale,PASS).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4例患者,其中54例(31.0%)患者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RACE(AUC 0.888,95%CI0.849~0.928)和LAMS(AUC 0.859,95%CI0.812~0.905)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最高,其次是FAST-ED(AUC 0.820,95%CI 0.768~0.872)、CPSSS(AUC 0.810,95%CI0.756~0.863)和PASS(AUC0.786,95%CI0.727~0.844),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在预测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其中RACE和LAMS的预测效能最高.

    卒中院内卒中大血管闭塞卒中筛查量表预测

    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价值研究

    王晓蕊骆嵩邹良玉屈洪党...
    1025-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eosinophil-to-monocyte ratio,EMR)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1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根据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MR与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对E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的预测准确率进行比较.依据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EMR组与低EMR组,分析EM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R(OR 0.406,95%CI 0.277~0.597,P<0.001)与AIS静脉溶栓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ROC曲线显示EMR的AUC为0.773(95%CI0.711~0.836,P<0.001),优于NLR、PLR,最佳截断值为0.435,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55.8%.高EMR组(81例)的预后不良率(P<0.001)和死亡率(P=0.009)与低EMR组(130例)相比均降低.结论 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中,较低的EMR与3个月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急性缺血性卒中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静脉溶栓预后

    血清组织蛋白酶L联合ABCD3-Ⅰ评分对TIA患者短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研究

    种亚楠尤雪梅狄海莉孟林...
    1034-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以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双重TIA和影像(age,blood pressure,clinical features,duration,diabetes,doubl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mage;ABCD3-Ⅰ)评分联合血清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L)水平预测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6月西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TIA患者资料,根据发病后90 d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ABCD3-Ⅰ评分、血清CatL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ABCD3-Ⅰ评分、血清CatL水平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15例TIA患者,脑梗死组22例,对照组93例.脑梗死组的ABCD3-Ⅰ评分[7.0(6.0~7.0)分 vs.5.0(4.5~6.0)分,P<0.001]、血清CatL水平[(6.1±0.9)μg/L vs.(4.8±0.9)μg/L,P<0.001]及LDL-C水平[(3.6±0.5)mmol/L vs.(3.4±0.6)mmol/L,P=0.039]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D3-Ⅰ评分高(OR 4.843,95%C/2.301~10.193,P<0.001)、血清CatL水平升高(OR 2.099,95%CI 1.332~3.308,P=0.001)是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BCD3-Ⅰ评分、血清CatL水平预测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AUC值分别为0.829(95%CI 0.749~0.909)和0.867(95%CI0.796~0.938),对应截断值分别为7.0分和5.3 μg/L,两者联合预测的AUC值提升至0.911(95%C/0.848~0.974).结论 ABCD3-Ⅰ评分联合血清CatL水平对TIA患者短期发生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组织蛋白酶L预测

    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王铄余苹张宁王春雪...
    1040-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使用RStudio的bibliometrix软件包和VOSviewer软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文献引用、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 共检索到798篇文献.以通信作者分析,中国发文199篇,居全球首位,且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发文196篇,位列第2.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34篇.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5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相互合作较密切,其中美国学者Devin L Brown发表文章数量为28篇,被引频次236次,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均居首位.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leep Medicine(74篇),发表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Stroke(3542次).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发现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出现频次最高.在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分析提示失眠、抑郁作为基础课题对该领域发展非常重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主题研究需要努力开发.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缺血性卒中和睡眠之间的关联性,中国和美国在该领域发表文献较多,睡眠呼吸障碍是主要研究热点.未来在卒中和睡眠领域可探索失眠、抑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等主题.

    缺血性卒中睡眠睡眠障碍文献计量学

    和厚朴酚调节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小鼠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阳阳方建王晓雪
    1048-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和厚朴酚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小鼠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以及和厚朴酚+抑制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小鼠均通过自体血注入右侧基底神经节构建ICH模型.于ICH前15 min和ICH后1 h,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10 mg/kg、20 mg/kg、40 mg/kg和厚朴酚,和厚朴酚+抑制剂组腹腔注射40 mg/kg和厚朴酚与5 pg/k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抑制剂K252a,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的二甲基亚砜和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估小鼠神经功能;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计算逃避潜伏期、跨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3个指标用于评估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BDNF、TrkB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BDNF、TrkB、CREB、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ed CREB,p-CRE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mNSS、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血清BDNF、TrkB及海马组织BDNF、TrkB、p-CREB/CREB水平降低(均P<0.001),海马神经元结构模糊、排列紊乱、数量减少、体积变小,且细胞核固缩;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小鼠mNSS(均P<0.01)、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均P<0.001)依次降低,逃避潜伏期(均P<0.001)依次缩短,跨越原平台次数(P=0.007、P<0.001、P<0.001)依次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04、P<0.001、P<0.001)依次升高,血清BDNF(均P<0.001)、TrkB(P=0.001、P<0.001、P<0.001)及海马组织BDNF(P=0.008、P<0.001、P<0.001)、TrkB(P=0.001、P<0.001、P<0.001)、p-CREB/CREB(均P<0.001)水平依次升高,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所改善;与和厚朴酚高剂量组小鼠相比,和厚朴酚+抑制剂组小鼠mNSS、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血清BDNF、TrkB及海马组织BDNF、TrkB、p-CREB/CREB水平降低(均P<0.001),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结论 和厚朴酚可能通过激活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减轻ICH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损伤,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脑出血和厚朴酚认知功能BDNF-TrkB-CREB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