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创伤杂志》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329页

    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超声搏动指数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预测价值

    朱晓明张莉杨杨杨阳...
    330-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超声搏动指数(PI)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颅内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104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31例;年龄16~77岁[(56.4±15.9)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6.1±1.6)分].收集sTBI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176例次ICA和MCA的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平均血流速度(Vm)和PI,以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176例次有创颅内压监测值分为颅内压正常组(≤20 mmHg,126例次)和颅内压增高组(>20 mmHg,50例次).比较两组ICA和MCA的Vm、PI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ICA和MCA的PI与有创颅内压之间相关性并作直线回归分析.Bland-Altman差异分析评估ICA和MCA的PI预测颅内压与有创颅内压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ICA和MCA的PI预测颅内压增高的能力,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95%CI、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颅内压增高组中ICA和MCA的PI分别为1.21±0.24、1.22± 0.25,显著高于颅内压正常组的1.12±0.15、1.13±0.20(P<0.05或0.01),两组ICA和MCA的Vm及SBP、DB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CA和MCA的PI与有创颅内压显著相关(r=0.29,P<0.01;r=0.31,P<0.01).Bland-Altman结果显示,ICA的PI预测颅内压的平均偏差为+0.08 mmHg,MCA的PI预测颅内压的平均偏差为+0.16mmHg(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ICA和MCA的PI诊断颅内压增高的AUC分别为0.61(95%CI 0.52,0.70)和0.60(95%CI 0.51,0.70),灵敏度为58%和50%,特异性为60%和74%.两者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和MCA的TCD超声PI在辅助动态预测sTBI患者的颅内压和诊断颅内高压上无明显差异,但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脑损伤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内压增加搏动指数

    广告目次

    335页

    颅内压相关参数预测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预后的研究进展

    夏晶韩冰莎王炬冯光...
    33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常存在颅内血肿、脑积水等和全身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颅内压被认为是sTBI临床管理中最重要的目标导向参数,可实时监测颅内疾病进展,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继发性脑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单纯颅内压监测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颅内压数据信息不完整及数据信息滞后等.临床上往往还需采用除颅内压以外的其他相关参数辅助进行全面监测,包括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WA)、颅内压波幅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RAP),颅内压波幅与动脉血压波幅的相关系数(IAAC)等,通过精确反映脑顺应性及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等进一步在临床中辅助指导sTBI治疗策略与评估患者预后.但目前临床尚缺乏对颅内压相关参数的全面认识.为此,笔者就颅内压相关参数在预测sTBI预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与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颅脑损伤颅内压脑血管循环顺应性压力反应指数

    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的疗效

    韩念荣艾克热木·吾斯曼刘岩路莫军...
    34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 23 例;年龄 25~61 岁[(46.5±9.8)岁].损伤节段:T10~11 11 例,T11~1212 例,T12~L1 19 例,L,~2 9 例,L2~39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7例,B级21例,C级12例.30例行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组),30例行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传统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5~46个月[(39.0±3.4)个月].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为150(12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145(100,200)ml,短于或少于传统切开组的210(210,240)min、330(300,350)ml(P<0.01).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微创手术组VAS分别为3.0(2.0,4.0)分、1.0(1.0,2.0)分,低于传统切开组的4.0(4.0,5.0)分、2.0(1.0,2.0)分(P<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末次随访时两组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微创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低于传统切开组的33.3%(10/30)(P<0.05).结论 与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相比,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明显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脊柱骨折胸椎腰椎骨移植骨折固定术,内

    腰椎峡部裂与L5椎弓根形态学变化的关系研究

    王福鑫韩康毛兆虎张政...
    350-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发生发展过程中L5椎弓根的形态学变化,并进一步分析L5椎弓根形态特征对峡部裂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收治的144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4例,女20例;年龄18~70岁[(35.7±14.4)岁].腰椎双侧峡部裂患者79例(峡部裂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65例(滑脱组).选取同期144例腰椎CT平扫未见明显结构异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于CT图像上测量L5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包括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螺钉轨迹长度(PST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内倾角(PCA)、椎弓根高度(PH)和椎弓根峡部角(PIA).先比较三组内左右侧别间各测量参数的差异,再将各组内左右侧的数据合并,比较三组间各测量参数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究L5椎弓根形态特征对峡部裂发生风险的影响,将峡部裂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L5椎弓根形态特征相关的峡部裂危险因素.结果 三组内左右侧别间PL、PSTL、PW、PCA、PH和PI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参数不受左右侧别因素的影响.峡部裂组PL、PSTL、PW、PCA和PIA分别为(13.5±2.0)mm、(47.6±2.4)mm、(15.5±2.0)mm、(29.0±2.9)° 和(118.6±5.9)°,与滑脱组的(13.6±2.0)mm、(47.7± 3.2)mm、(15.9±2.7)mm、(28.3±3.1)°和(119.2±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对照组的(12.8±1.7)mm、(45.1±3.1)mm、(14.9±2.0)mm、(25.6±3.0)°和(106.6±5.5)°(P<0.05);峡部裂组PH为(10.5±1.2)mm,与对照组的(10.8±1.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滑脱组的(10.0±1.3)mm(P<0.05).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A增大(OR=1.40,95%CI1.17,1.67,P<0.01)和PIA增大(OR=1.46,95%CI1.30,1.64,P<0.01)与腰椎峡部裂显著相关.结论 腰椎峡部裂患者L5椎弓根相较于正常人群PL和PSTL更长、PW更宽、PCA和PIA更大,故具有"长、宽、外展"的形态学特征.L5椎弓根形态学变化主要发生在峡部断裂前,且PCA和PIA增大是腰椎峡部裂的危险因素.

    腰椎脊椎前移人体测量术危险因素

    腓骨肌腱滑脱手术方式选择的Meta分析

    李振东和文宝陈城张艺...
    35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目前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的几种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手术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的研究.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统计文献基本信息、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术后复发和并发症情况.用RevMan5.4软件作单组率的Meta分析并确定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95%CI.对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箱式图统计描述.结果 共纳入32篇文献(37项研究),690例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8:1.共27项研究记录致伤原因,包括498例患者,其中运动损伤397例(79.7%).将纳入的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四组:腓骨沟加深组(12项研究,228例)、腓骨上支持带(SPR)修复或重建组(13项研究,259例)、骨性阻挡组(6项研究,119例)和肌腱重排列组(6项研究,84例).术后复发率各组的95%CI:腓骨沟加深组为0.0004(0.0000,0.0080),SPR修复或重建组为0.0121(0.0025,0.0286),骨性阻挡组为0.0321(0.0081,0.0711),肌腱重排列组为0.0010(0.0049,0.019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组的95%CI:腓骨沟加深组为0.0223(0.0009,0.0711),SPR修复或重建组为0.0476(0.0195,0.0873),骨性阻挡组为0.1376(0.0435,0.2732),肌腱重排列组为0.1112(0.0100,0.3003).各组95%CI均有重叠,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24项研究具备完整AOFAS评分数据,箱式图显示各项研究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升.箱式图显示腓骨沟加深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其他三组,SPR修复或重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三组.结论 对于腓骨肌腱滑脱,手术治疗总体效果较好,腓骨沟加深和SPR修复或重建可作为首选术式,而采用骨性阻挡或肌腱重排列法时需警惕术后并发症.

    脱位外科手术Meta分析

    《中华创伤杂志》关于论文作者署名与志谢的要求

    366页

    尿道球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内镜下会师术后并发尿道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金雨汤仕杰于忠英赵力...
    367-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尿道球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内镜下会师术(ER)后并发尿道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收治的126例尿道球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0~69岁[(45.1±12.5)岁].根据ER术后是否并发尿道狭窄,分为狭窄组(43例)和非狭窄组(83例).比较两组年龄、致伤原因、阴囊血肿、尿道损伤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导尿次数、术前是否行膀胱造瘘、内镜会师术方式、尿道镜探查时长、术后导尿管是否牵拉、术后中段尿培养结果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ER术后并发尿道狭窄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R术后并发尿道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道损伤程度、术前导尿次数、术前是否行膀胱造瘘、尿道镜探查时长、术后中段尿培养结果阳性与ER术后尿道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道完全断裂(OR=4.54,95%CI 1.74,11.86,P<0.01)、术前导尿次数≥3次(OR=2.72,95%CI 1.41,5.25,P<0.01)、尿道镜探查时长≥35 min(OR=1.06,95%CI 1.03,1.09,P<0.01)、术后中段尿培养结果阳性(OR=42.99,95%CI5.91,312.92,P<0.01)与ER术后并发尿道狭窄显著相关.结论 尿道完全断裂、术前导尿次数≥3次、尿道镜探查时长≥35 min、术后中段尿培养结果阳性是尿道球部闭合性损伤患者ER术后并发尿道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尿道狭窄内窥镜外科手术,微创性危险因素

    《中华创伤杂志》2024年第5期重点内容预告

    3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