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王君玉金海张丹枫于如同...
    385-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TSOFS)是由颅底创伤后眶上裂内神经受卡压引起的临床症候群,眶上裂内受压的颅神经如不行手术减压,眼睑下垂、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会长时间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其整体发病率不高、不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熟悉,部分TSOFS可能合并颅底血管损伤,如未处理血管损伤而先行眶上裂减压手术可能造成大出血,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国内外尚无可参考的TSOFS诊治的相关共识或指南.为提高临床医师对TSOFS的认识水平、建立规范的诊治的方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颅底创伤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创伤学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诊治经验,制订《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对TSOFS的诊断、分型、治疗、疗效评估与随访等方面提出12条推荐意见,为各级医院神经外科医师规范TSOFS的诊治提供参考.

    颅底脑损伤眼肌麻痹眼睑下垂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

    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引导呼气末正压在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徐兰娟郑惠刘朋举刘香漫...
    397-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肺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与传统呼气末正压(PEEP)-吸入气氧浓度(FiO2)表法引导PEEP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TBI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9~59岁[(42.4±7.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2分[(7.7±2.2)分].ARDS分级:轻度33例,中度26例,重度21例.均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行机械通气治疗,42例采用EIT技术引导PEEP(EIT组),38例采用传统PEEP-FiO2表法引导PEEP(传统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12 h,1、3、5 d的最佳PEEP,以及在各自最佳PEEP下的呼吸力学[驱动压(△P)、静态顺应性(CSt)、机械能(MP)]、肺气体交换[动脉血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F)]、气体分布[不均一性指数(GI)、感兴趣区(ROI)1~4]、血流动力学[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情况[颅内压(ICP)、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分级];治疗结局(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6个月生存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EIT组在机械通气治疗后12h,1、3、5d引导的最佳PEEP分别为(7.4±1.0)cm、(8.2±1.2)cm、(9.8±0.8)cm、(8.4±0.7)cm,均高于传统组的(7.0±1.0)cm、(7.6±1.0)cm、(9.0±0.6)cm、(7.2±0.5)cm(P<0.05或0.01).在各自最佳PEEP下,治疗后 12 h,1、3、5 d EIT组 △P分别为(7.1±1.3)cmH2O、(7.7±1.3)cmH2O、(9.5±1.1)cmH2O、(6.1±1.3)cmH2O,均低于传统组的(8.9±1.3)cmH2O、(10.5±1.3)cmH2O、(11.2±1.2)cmH2O、(8.7±1.2)cmH2O(P<0.05 或0.01);EIT 组 CSt分别为(51.5±4.2)ml/cmH2O、(52.9±4.6)ml/cmH2O、(55.1±4.3)ml/cmH2O、(57.5± 3.6)ml/cmH2O,均高于传统组的(46.8±3.9)ml/cmH2O、(47.6±4.4)ml/cmH2O、(49.9±4.3)ml/cmH2O、(53.3±3.6)ml/cmH2O(P<0.05);EIT组 MP分别为(7.9±1.8)J/min、(8.8±1.3)J/min、(10.6±1.3)J/min、(7.8±0.9)J/min,均低于传统组的(8.6±1.5)J/min、(9.5±1.0)J/min、(12.2±1.8)J/min、(8.6±0.9)J/min(P<0.05 或 0.01);EIT 组 P/F 分别为(207.1±7.1)mmHg、(213.1±6.9)mmHg、(239.3±13.1)mmHg、(255.5±11.8)mmHg,均高于传统组的(179.6±7.2)mmHg、(187.8±9.6)mmHg、(212.8±9.6)mmHg、(228.1±12.3)mmHg(P<0.05 或 0.01);EIT组 GI 分别为 0.381±0.013、0.387±0.012、0.392±0.010、0.395±0.010,均低于传统组的0.403±0.005、0.406±0.005、0.409±0.005、0.411±0.004(P<0.01);两组动脉血pH值、PaCO2、ROI1~4、HR、CVP、MAP、ICP及rScO2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IT组机械通气时间为(78.5±9.0)h,短于传统组的(83.1±7.4)h(P<0.05);EIT组VILI发生率为0.0%(0/42),低于传统组的7.8%(3/38)(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及6个月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TBI合并ARDS时,与传统PEEP-FiO2表法相比,EIT技术引导的最佳PEEP更高,在此最佳PEEP下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和氧供,使局部肺通气更均一,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降低VILI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脑灌注.

    脑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电阻抗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404页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重度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熊雨轩才智廖晋张复驰...
    405-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发生重度肺部感染(SP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63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1例,女62例;年龄20~80岁[53.0(46.0,59.0)岁].手术方式包括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血肿清除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SPI分为SPI组(62例)和非SPI组(101例).收集两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红蛋白含量、贫血、白蛋白含量、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间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上血液学检查均在患者术前未经抗炎治疗时抽取静脉血完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单独或联合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前GCS、白蛋白含量、淋巴细胞计数、NLR、PNI及血清LDH水平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红蛋白含量、贫血、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NLR和PLR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不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淋巴细胞计数(95%CI-0.337,-0.013,P<0.05)、高 NLR(95%CI-0.023,-0.005,P<0.01)、低 PNI(95%CI 0.007,0.026,P<0.01)和高血清LDH水平(95%CI-0.002,-0.001,P<0.01)是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 ROC曲线分析显示,低淋巴细胞计数、高NLR、低PNI和高血清LDH水平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均有预测作用,其中PNI联合血清LDH的预测能力最高(AUC=0.78,95%CI 0.70,0.85).结论 低淋巴细胞计数、高NLR、低PNI和高血清LDH水平是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独立危险因素;PNI联合血清LDH水平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预测价值较高.

    脑损伤乳酸脱氢酶类肺炎营养复合指数

    基于局部脑氧饱和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参数的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韩冰莎李娇栗艳茹王炬...
    41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msTBI)患者基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参数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161例m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4例,女57例;年龄19~76岁[(53.1±12.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2分[(7.0±1.9)分].均行rScO,和TCD监测.根据出院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的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88例)和不良预后组(mRS评分4~6分,73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rScO2监测参数和TCD监测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预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msTBI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预测因子并构建回归方程.应用R语言绘制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同时计算一致性指数(C指数),以衡量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性,以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临床适用性.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合并脑疝、入院时GCS、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入院时鹿特丹CT评分、入院时氧合指数、入院时平均动脉压)、rScO2监测参数(rScO2平均值、rScO2最大值、rScO2变异度)、TCD监测参数[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脑疝(OR=9.28,95%CI3.40,25.33,P<0.01)、入院时鹿特丹CT评分(OR=1.92,95%CI 1.32,2.78,P<0.01)、rScO2变异度(OR=4.66,95%CI 1.74,12.43,P<0.01)、Vs(OR=0.66,95%CI 0.61,0.75,P<0.01)及PI(OR=20.07,95%CI4.17,16.50,P<0.01)是msTBI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预测因子.依据上述5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Logit[P/(1-P)]=2.23x"合并脑疝"+0.65x"入院时鹿特丹CT评分"+1.54x"rScO2变异度"-0.42×"Vs"+3.00x"PI"-6.75.该预测模型对msTBI患者预后结局预测的AUC为0.90(95%CI0.85,0.95),预测概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和78.4%,约登指数为0.65,C指数为0.90.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预测模型的拟合性较好(x2=12.58,P>0.0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25,提示该模型的校准度良好.DCA结果显示,该模型在风险阈值概率范围(20%~100%)内的净收益率高于参考模型,对预测msTBI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基于rScO2与TCD监测参数(rScO2变异度、Vs、PI)联合临床多指标特征(合并脑疝、入院时鹿特丹CT评分)构建的模型对msTBI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脑损伤超声检查预后列线图近红外光谱

    《中华创伤杂志》关于论文作者署名与志谢的要求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419页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及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陆淼张晶辛赛张家明...
    420-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及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验证.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截至2018年5月发布于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v2.0(eICU-CRD v2.0)的3 907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 397例,女1 510例;年龄18-92岁[63.0(43.0,79.0)岁].根据患者是否在ICU期间发生死亡分为ICU生存组(3 575例)和ICU死亡组(332例),以及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生存组(3413例)和院内死亡组(494例).提取患者一般资料、入院诊断、实验室检查、救治措施及临床预后变量.对生存组与死亡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TBI患者ICU及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呈现.将提取的数据资料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2735例)及验证集(1 172例),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检验,同时提取MIMIC-Ⅲ v1.4数据库中TBI患者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ICU死亡风险及院内死亡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表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Ⅳ(APACHE Ⅳ)评分(OR=1.04,95%CI 1.03,1.04,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OR=0.66,95%CI0.59,0.73,P<0.01)、合并脑疝(OR=6.91,95%CI3.13,15.26,P<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OR=1.33,95%CI 1.09,1.62,P<0.01)、高渗盐水应用(OR=0.45,95%CI 0.21,0.94,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2.19,95%CI 1.36,3.52,P<0.01)是TBI患者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 10 岁为 1 个等级)(OR=1.28,95%CI 1.17,1.40,P<0.01)、APACHE Ⅳ评分(OR=1.03,95%CI 1.02,1.04,P<0.01)、GCS(OR=0.75,95%CI0.71,0.80,P<0.01)、合并脑疝(OR=6.44,95%CI 2.99,13.86,P<0.01)、血肌酐水平(OR=1.07,95%CI 1.01,1.15,P<0.05)、INR(OR=1.49,95%CI 1.20,1.85,P<0.01)、高渗盐水应用(OR=0.41,95%CI0.21,0.80,P<0.0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2.27,95%CI 1.46,3.53,P<0.01)是TB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程:Logit P(ICU)=7.12+0.03×"APACHE Ⅳ评分"-0.42×"GCS"+1.93×"合并脑疝"+0.28×"INR"-0.81×"高渗盐水应用"+0.79×"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依据上述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模型方程:Logit P(院内)=2.75+0.25×"年龄(每10岁为1个等级)"+0.03×"APACHE Ⅳ评分"-0.28×"GCS"+1.86×"合并脑疝"+0.07×"血肌酐水平"+0.40×"INR"-0.90×"高渗盐水应用"+0.8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ICU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中,训练集的AUC为0.95(95%CI 0.94,0.97);验证集的AUC为0.91(95%CI0.87,0.95).训练集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P=0.49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03;验证集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P=0.650,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12.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中,训练集的AUC为0.91(95%CI 0.89,0.93);验证集的AUC为0.91(95%CI 0.88,0.94).训练集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P=0.670,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06;验证集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P=0.080,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21.在ICU死亡风险预测外部验证中,预测模型AUC为0.88(95%CI0.86,0.90);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P=0.205,校准曲线绝对误差为0.031.在院内死亡风险预测外部验证集中,预测模型AUC为0.88(95%CI0.85,0.91);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P=0.239,校准曲线绝对误差为0.036.模型的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显示,ICU及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结论 由APACHE Ⅳ评分、GCS、合并脑疝、高渗盐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INR构建的ICU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及由年龄、APACHE Ⅳ评分、GCS、合并脑疝、血肌酐水平、高渗盐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INR构建的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均能够较好地预测TBI患者死亡风险.

    脑损伤预后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中华创伤杂志》关于骨科患者随访时间的要求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431页

    局部强化与常规麻醉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张迦琅李庆达贺园孔令擘...
    43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局部强化与常规麻醉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m-ASOTLF)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91例m-AS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55例;年龄55~80岁[(67.4±7.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8例,Ⅱ级52例,Ⅲ级21例.损伤节段:T6~T1023例,T11~L2 47例,L3~L5 21例.患者均行PVP治疗.45例采用局部强化麻醉(强化麻醉组),46例采用局部常规麻醉(常规麻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心率、术中平均动脉压(MAP)、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总注射量;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1、6及12 h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前及术后1 d前缘椎体高度(AVH)、中央椎体高度(MVH)、椎体后凸角(VKA);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8±2.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心率、术中MAP、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总注射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麻醉组术后1 d、1个月VAS分别为(2.5±0.4)分、(1.8±0.3)分,均低于常规麻醉组的(3.5±0.4)分、(2.0±0.5)分(P<0.01);强化麻醉组术后1 d、1个月ODI分别39.8±3.3、26.5±5.0,均低于常规麻醉组的43.8±7.5、30.3±6.4(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ODI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6及12 h 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 h的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6 h的MMSE评分较术后1 h提高(P<0.05),术后12 h的MMSE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VH、MVH及VK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麻醉组术后1 d的AVH、MVH分别为(22.4±4.2)mm、(22.7±3.7)mm,均高于常规麻醉组的(19.3±3.7)mm、(20.1±6.3)mm(P<0.05 或0.01);强化麻醉组术后1 d的VKA为(13.9±3.7)°,低于常规麻醉组的(15.8±4.1)°(P<0.05).两组术后1 d的AVH、MVH、VKA均较术前改善(P<0.05).强化麻醉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6.7%(3/45),低于常规麻醉组的21.7%(10/46)(P<0.05).结论 与局部常规麻醉相比,局部强化麻醉下PVP治疗m-ASOTLF在术后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老年人麻醉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谢海峰吴天翼王金宁宋达玮...
    440-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9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28例;年龄56~97岁[(73.2±8.7)岁].初次手术节段:T71 例,T810例,T96例,T106例,T11 19例,T1228例,L1 38例,L2 18例,L311 例,L47例,L55例.根据PKP术后是否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非再骨折组(117例).再骨折节段:T8 2例,T9 2例,T114例,T125例,L17例,L24例,L36例,L5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BMD)、吸烟史、饮酒史、随访时间、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计算两组术前椎旁肌相关参数,包括双侧腰大肌、双侧竖脊肌、双侧多裂肌和椎体横截面积,椎旁肌质量及椎体骨质量(VBQ)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BMD、双侧腰大肌横截面积、双侧竖脊肌横截面积、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椎旁肌质量、VBQ评分与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有一定相关性(P<0.01);而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随访时间、术前VAS、术前ODI、椎体横截面积与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BMD≤-3.4SD(OR=0.27,95%CI0.09,0.80,P<0.05)、椎旁肌质量≤281.2%(OR=0.98,95%CI0.97,0.99,P<0.01)、VBQ评分≥4.8分(OR=4.41,95%CI 1.18,16.44,P<0.05)与 OVCF患者 PKP术后再骨折显著相关.结论 术前BMD≤-3.4SD、椎旁肌质量≤281.2%、VBQ评分≥4.8分是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椎旁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