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听觉失匹配负波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

    周良王健刘艳辉陈鑫...
    481-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听觉失匹配负波(MMN)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51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3例;年龄18~70岁[54.0(42.0,62.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37例,6~8分14例.患者均在伤后7~27d内行MMN监测.根据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意识恢复组(GOS3~5分,21例)和意识未恢复组(GOS 1~2分,3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以及MMN监测时的瞳孔对光反射及GCS、标准刺激下电极Fz处N1的波幅绝对值(sFzN1A)、偏差刺激下电极Fz处N1的波幅绝对值(dFzN1A)、标准刺激下电极Cz处N1的波幅绝对值(sCzN1A)、偏差刺激下电极Cz处N1的波幅绝对值(dCzN1A)、电极Fz处MMN的波幅绝对值(FzMMNA)及电极Cz处MMN的波幅绝对值(CzMMNA).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预测因子预测sTBI患者意识恢复的效能并确定分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N监测时的瞳孔对光反射、GCS及FzMMNA与意识恢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或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MN监测时的GCS(OR=9.07,95%CI1.93,42.76,P<0.01)和FzMMNA(OR=2.74,95%CI 1.13,6.65,P<0.05)与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FzMMNA的独立预测效能较高(AUC=0.76,95%CI 0.62,0.90),其次是MMN监测时的GCS(AUC=0.74,95%CI 0.59,0.88),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AUC=0.84,95%CI0.73,0.95).以1.0 μV为界,FzMMNA>1.0μv预测患者意识恢复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0.0%.结论 FzMMNA是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联合MMN监测时的GCS的预测效能更高.

    昏迷,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失匹配负波

    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

    杨洪桥周昭鹏刘美丁长赓...
    487-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387例m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5例,女122例;年龄6~97岁[58(47,68)岁].根据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201例)和预后不良组(GOS 1~3分,186例).记录两组入院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绘制单个变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连续性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热图.Lasso回归用于筛选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预测因子用于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数据随机拆分和非随机拆分方式进行内部验证.随机拆分时,数据按6∶4的比例拆分为训练组(232例)和验证组(155例).非随机拆分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为训练组(260例),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为验证组(127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预测能力,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性.与非纳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模型相比,分析纳入NLR模型对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预警效能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态(ASA-PS)分级、损伤严重度评分(ISS)、院前气管插管、低血压、低氧、瞳孔反应性、中线移位、基底池状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葡萄糖、血红蛋白、K+、Cl-、Ca2+、HCO-、肌酐、白蛋白、乳酸、血小板、淋巴细胞、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与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或0.01).单个变量的ROC曲线显示,GCS(AUC=0.82)、ISS(AUC=0.81)、瞳孔反应性(AUC=0.76)、基底池状态(AUC=0.73)和NLR(AUC=0.73)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相关性热图显示,各连续性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和共线性,而ISS和NLR之间不存在共线性.Lasso回归共筛选出14个潜在预测因子并被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0.86,95%CI1.38,5.19)、GCS 6~8 分(OR=3.13,95%CI 1.06,9.27)、GCS 3~5 分(OR=12.36,95%CI2.81,54.27)、ISS(OR=3.68,95%CI 1.38,9.80)、瞳孔反应性(OR=2.45,95%CI 0.85,7.07)及 NLR(OR=2.62,95%CI1.52,4.51)是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程为 Logit[P/(1-P)]=0.066×"年龄"+1.474×"GCS 6~8"+2.357×"GCS 3~5"+0.066×"ISS"+0.965×"瞳孔对光反射缺如"+0.194×"NLR"-10.704.随机拆分数据的内部验证中,训练组模型AUC为0.93(95%CI0.89,0.96),验证组模型AUC为0.93(95%CI0.89,0.97).非随机拆分的内部验证中,训练组模型 AUC 为 0.94(95%CI 0.91,0.97),验证组模型 AUC 为 0.93(95%CI 0.89,0.97).校准曲线和H-L检验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P>0.5).DCA结果表明,应用该列线图将增加患者净收益率(风险阈值概率为0.0~0.8).纳入NLR模型(AUC=0.93)较传统模型(AUC=0.90)能增强预警效能.结论 年龄、GCS、ISS、瞳孔反应性及NLR是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些参数所构建的列线图可较好地预测msTBI患者的临床结局.

    脑损伤预后模型,统计学列线图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邓哲陈鑫罗婉嘉邓文娟...
    498-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的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22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1例,女51例;年龄18~86岁[54.5(46.0,65.0)岁].置管当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运动评分4.0(3.0,5.0)分.82例(36.9%)发生PICC-UEDVT.使用R语言软件将患者按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156例,包括58例PICC-UEDVT)和验证集(66例,包括24例PICC-UEDVT).对训练集和验证集的一般资料、静脉用药情况、导管情况、实验室指标进行基线比较.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以是否诊断为PICC-UEDVT为结局变量,将回归系数非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按R语言软件的赤池信息量准则(AIC)筛选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基线资料分析显示样本均衡性较好.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即置管当天GCS运动评分、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D-二聚体(D-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OR=1.20,95%CI 1.08,1.33)、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OR=3.13,95%CI0.99,10.46)、置管前D-D水平(OR=1.16,95%CI 1.07,1.33)是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Logit[P/(1-P)]=-2.56+0.18×"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1.14×"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0.15×"置管前D-D水平".在基于此建立的预测模型中,训练集和验证集的 AUC分别为0.73(95%CI 0.65,0.81)、0.77(95%CI 0.65,0.87).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x2=3.28,P=0.950,验证集x2=13.05,P=0.160;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均显示,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实际概率与预测概率趋于一致.DCA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阈值概率分别在15%~72%、10%~81%区间时,患者的净获益率较高.结论 基于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置管前D-D水平构建的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脑损伤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插入术,外周列线图模型

    亚低温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刘艳辉陈鑫刘劲芳周良...
    506-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亚低温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选择sTBI患者亚低温治疗与常温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文献检索结果、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治疗后6、12个月预后不良发生率、病死率;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血小板减少、颅内感染、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出血、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2640例患者,其中亚低温组1381例,常温组1259例.亚低温组治疗后6、12个月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温组(RR=0.81,95%CI 0.69,0.95,P<0.01;RR=0.65,95%CI 0.51,0.84,P<0.01).亚低温组治疗后6、12个月病死率与常温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81,95%CI 0.61,1.08,P>0.05;RR=0.69,95%CI0.47,1.03,P>0.05).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8,95%CI 1.04,1.34,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5,95%CI0.73,2.49,P>0.05);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8,95%CI 1.34,2.37,P<0.01);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2,95%CI0.54,3.23,P>0.05);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2,95%CI0.71,2.09,P>0.05);消化道溃疡/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73,1.31,P>0.05);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9,95%CI 1.00,1.94,P>0.05).漏斗图图形近似对称,散点集中在漏斗图上部的狭窄区域,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 与常温治疗sTBI比较,亚低温治疗不能降低治疗后6、12个月的病死率,但可降低治疗后6、12个月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亚低温治疗对心律失常、颅内感染、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出血、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肺部感染、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

    脑损伤,创伤性低温Meta分析

    二次靶向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疗效

    葛朝元郝定均许正伟闫亮...
    516-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二次靶向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5例OVCF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62~86岁[(73.8±5.2)岁].骨折节段:T101例,T11 2例,T12 10例,L 110例,L22例.均采用二次靶向穿刺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比较术前和术后1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指数(VBI)及椎体后凸角(KA);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标准评估患者手术效果;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和随访期间的新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3~59个月[(36.8±7.6)个月].手术时间为35~60 min[(42.6±5.2)min],骨水泥注入量为3~5 ml[(3.6±0.8)ml].术后1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背VAS分别为 3.1(2.0,4.0)分、1.7(1.0,2.0)分、0.6(0.0,1.0)分,均低于术前的 7.6(7.0,9.0)分(P<0.01),并随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P<0.01).术后1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49.5±5.9)%、(28.5±4.6)%、(19.2±4.8)%,均低于术前的(78.8±6.8)%(P<0.01),并随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P<0.01).术后1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BI分别为(76.6±4.5)%、(76.3±4.0)%、(76.1±3.8)%,均高于术前的(58.9±5.8)%(P<0.01),术后1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KA分别为(12.4±2.7)°、(12.6±2.5)°、(12.8±2.9)°,均低于术前的(20.8±3.6)°(P<0.01),术后1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om标准评定结果:优2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术中3例(12%)发生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渗漏至椎间隙,1例渗漏至椎旁.随访期间,未发生邻近椎体或其他椎体骨折.结论 对于OVCF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患者,二次靶向穿刺PVP可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恢复伤椎高度并纠正局部后凸,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手术后并发症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张健何方生盛军买尔丹·买买提...
    52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46.9±8.7)岁].急性损伤1例,陈旧性损伤7例.3例颈胸椎后凸畸形,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齿状突骨折5例,C2~3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2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根据畸形位置不同,行后路上颈椎损伤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C0~C2角、C1~C2角、颈椎前凸角(CL)、头部倾斜角(HT)、颌眉角(CBVA)、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VA).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截骨区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5.4)个月].手术时间5.5~7.2 h[(6.2±0.6)h],术中出血量480~800 ml[(629.4±124.0)ml].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4.6±2.6)分、(13.6±2.8)分、(12.8±2.4)分、(12.8±2.7)分、(12.8±2.6)分,均低于术前的(29.6±8.5)分(P<0.01),术后各时间点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分别为2.0(1.0,3.0)分、1.5(1.0,2.0)分、0.5(0.0,1.8)分、0.5(0.0,1.7)分、0.5(0.0,1.8)分,均低于术前的3.5(3.0,4.8)分(P<0.01);术后3个月VAS低于术后1周(P<0.05),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C0~C2角、C1~C2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6、1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L 分别为-8.5(-5.3,-11.9)°、-8.6(-5.5,-11.9)°、-8.4(5.2,-12.1)°、-8.8(-5.6,-12.4)°、-8.7(-5.3,-12.5)°,均大于术前的 1.2(9.5,-4.8)°(P<0.01);HT 分别为6.1(4.5,9.6)°、6.1(4.3,9.4)°、6.0(4.2,8.9)°、6.0(4.2,9.2)°、6.1(4.3,9.2)°,均小于术前的17.0(10.3,22.0)°(P<0.01);CBVA分别为(23.2±5.0)°、(23.1±4.8)°、(23.0±4.7)°、(23.1±4.7)°、(23.1±4.9)°,均小于术前的(44.1±9.8)°(P<0.01);CSVA 分别为 5.2(4.2,7.5)cm、5.4(4.1,7.1)cm、4.7(4.0,7.4)cm、5.4(4.1,7.0)cm、5.1(4.3,6.5)cm,均短于术前的9.0(7.8,9.3)cm(P<0.01);SVA分别为7.7(6.2,13.7)cm、7.5(6.0,13.4)cm、7.6(6.2,13.2)cm、7.4(6.3,13.1)cm、7.5(6.2,13.2)cm,均短于术前的16.8(8.2,27.2)cm(P<0.05).术后各时间点CL、HT、CBVA、CSVA、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截骨区均达Bridwell I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为E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C8神经麻痹,治疗4周后恢复.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后路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可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恢复整体躯干平衡、改善神经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脊柱炎,强直性脊柱骨折颈椎外科手术

    广告目次

    530页

    基于CT影像的髋部肌肉因素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葛宇峰高峰涂超王玲...
    531-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测量的髋部肌肉因素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恢复至伤前独立行动能力分为独立组和辅助组.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个人史、居住习惯、既往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实验室检验指标、骨折类型、麻醉类型、手术方式、参与康复训练、受伤至手术时间、髋部肌肉参数.髋部肌肉测量时,采用Osirix软件分别测量CT影像中臀大肌及臀中小肌的肌肉面积和密度,计算平均值并记作为髋部肌肉面积和肌肉密度;后将两类参数分别作性别校正后的Z-score标准化处理,以Z=0将髋部肌肉面积和密度分别分为高面积组(Z≥0)、低面积组(Z<0)和高密度组(Z≥0)、低密度组(Z<0).首先,按照独立组和辅助组对观察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或者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根据前期研究仍可能影响行动能力恢复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设计三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不校正,模型2对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进行校正,模型3对模型2中变量及上述分析后纳入的变量进行校正]分析肌肉参数是否为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危险因素.采用经广义估计方程的重复测量分析髋部肌肉面积与术后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与辅助组比较,独立组年龄更小,独居和长期居家不出比率、认知损害比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比率及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更低,股骨颈骨折比率更高,内固定术比率更低,受伤至手术时间更短,髋部肌肉面积更大,髋部肌肉密度值更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充分校正混杂变量的模型3中,仅有髋部肌肉面积仍保持与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显著相关性(P<0.05),高、低密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复测量分析中,高面积组恢复独立行动能力的可行性是低面积组的1.84倍(OR=1.84,95%CI 1.33,2.53,P<0.01).结论 基于CT影像测量的髋部肌肉面积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独立行动能力恢复密切相关,且髋部肌肉面积越大,独立行动能力恢复可能性也越大.

    髋骨折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步行老年人

    《中华创伤杂志》对一稿两投的处理办法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538页

    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薛骋郑兴国李翔宋李军...
    539-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1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44例;年龄19~86岁[(53.8±14.0)岁].治疗前,常规摄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骨折块长度、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根据骨折线位置和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将锁骨远端骨折分为三型:Ⅰ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外侧,Ⅱ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Ⅲ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内侧.根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将Ⅰ型进一步细分为Ⅰ A、Ⅰ B、Ⅰ C和Ⅰ D型;Ⅱ型进一步细分为ⅡA、ⅡB、ⅡC、ⅡD和ⅡE型.由10名高年资和10名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依据新分型方法对101例患者进行分型,间隔3个月后随机再次分型.采用Kappa系数评价新分型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52例稳定骨折(ⅠA、ⅠB、ⅡC、ⅡD型)采取非手术治疗;49例不稳定骨折(ⅠC、ⅠD、ⅡA、ⅡB、ⅡE、Ⅲ型)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6例,锁定钢板固定9例,锁骨钩钢板固定8例,锁定钢板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4例,拉力螺钉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8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在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和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骨折块长度Ⅰ型骨折患者为12.9(9.7,17.6)mm,Ⅱ型骨折患者为24.7(21.8,27.8)mm,Ⅲ型骨折患者为43.6(41.2,46.9)mm(P<0.01).Ⅰ A、Ⅰ B、Ⅱ C、ⅡD和Ⅲ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 C、ⅡA、ⅡB和ⅡE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健侧均明显增大(P<0.01),而患侧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均良好,其中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9,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7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64.患者均获随访18~104个月[28(23,32)个月].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0,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6)分明显改善(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1,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7)分明显改善(P<0.01).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6.6±5.3)分、(84.3±5.0)分、(88.4±4.0)分、(91.9±3.8)分,均较治疗前的(42.7±5.2)分明显改善(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7.4±4.6)分、(84.4±4.7)分、(87.6±3.7)分、(91.7±4.0)分,均较治疗前的(42.8±5.3)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3、6、12、18个月非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P<0.01).非手术和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喙锁间距及双侧肩锁间距较治疗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肩锁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或内固定物断裂.锁骨钩钢板固定的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均行二次手术取出锁骨钩钢板.结论 建立的新型锁骨远端骨折分型综合考虑了骨折线位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及骨折稳定性.此分型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且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锁骨骨折韧带肩锁关节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