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髂内动脉断血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李辉黄光斌都定元
    57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是创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救治是创伤外科面临的重大挑战.髂内动脉断血术包含髂内动脉结扎术和栓塞术,两者均以阻断髂内动脉灌注为止血机制,已被证实是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有效手段.尽管如此,临床实践中对髂内动脉断血术的认识仍存在巨大差异,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阐明.为此,笔者就髂内动脉断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用指征及实施要点等进行重点阐述,旨在促进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规范应用,进而改善治疗结局.

    骨盆,损伤休克,创伤性髂内动脉结扎术栓塞,治疗性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584页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宋子麟何李明柳青青冯皓宇...
    585-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81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1例,女70例;年龄12~86岁[(55.1±12.9)岁].121例(31.8%)并发神经源性休克.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7例)和测试集(114例).根据是否并发神经源性休克,将训练集267例分为非神经源性休克组(186例)和神经源性休克组(8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训练集神经源性休克组与非神经源性休克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的预测因子并构建回归方程.利用R软件绘制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神经源性休克组与非神经源性休克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气管插管、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浓度、髓内病变长度(IMLL)、脊髓受压最大程度(MSCC)、信号强度分级(ISI)及最高损伤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SIA分级(C级:A级:OR=0.13,95%CI0.03,0.59,P<0.01;D级:A级:OR=0.04,95%CI0.01,0.28,P<0.01)、入院24 h 内血清白蛋白浓度(OR=0.75,95%CI 0.65,0.86,P<0.01)、IMLL(OR=2.71,95%CI 1.68,4.38,P<0.01)、ISI(2级:0级:OR=5.62,95%CI 1.07,29.48,P<0.05)及最高损伤节段(OR=0.49,95%CI0.29,0.83,P<0.01)是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的预测因子.依据上述5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Logit[P/(1-P)]=10.99-1.06×"ASIA分级"-0.29×"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浓度"+1.04×"IMLL"+0.89×"ISI"-0.74×"最高损伤节段".在基于此方程建立的预测模型中,训练集 AUC 为 0.97(95%CI 0.97,0.99),测试集 AUC 为 0.95(95%CI 0.91,0.99).在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校准曲线中,预测曲线和参考曲线均大致重叠,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3和0.050.DCA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阈值概率分别在0%~97%、0%~100%区间时,患者的净获益>0.结论 基于ASIA分级、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浓度、IMLL、ISI和最高损伤节段构建的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预测模型,展示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

    脊髓损伤休克列线图

    《中华创伤杂志》已启用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592页

    《中华创伤杂志》已发表论文的检索渠道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592页

    计算机辅助改良椎板钩的设计及其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高红亮刘华张涛杨成伟...
    593-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改良椎板钩系统,并与传统椎板钩系统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门诊体检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军人腰骶椎薄层CT数据.受试者年龄20~30岁[(25.0±3.0)岁].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建立L5椎体三维模型,测量L5双侧椎板中间区域厚度、纵向最长径、下缘弧度半径、上下面尾端之间的夹角、下缘厚度及下缘最长径,进而设计新型改良椎板钩.再选择1名上述受试者,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L4~S节段线性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L5双侧峡部裂模型(B模型)、改良与传统椎板钩固定模型(C、D模型).通过约束骶骨两边,于L4椎体上施加400 N纵向载荷模拟身体上1/3重力及沿X、Y、Z 3个方向上10 N·m的弯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状态,评估A模型L4/5节段和L5/S1节段活动度,并与既往研究进行对比,验证A模型的有效性;比较A、B、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4/5和L5/S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峡部的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C、D模型中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以及C、D模型中椎体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结果 (1)A模型L4/5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的活动度分别为5.01°、4.03°、3.91°、1.42°,L5/S1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62°、2.51°、2.40°、1.23°.(2)A、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4/5和L5/S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及左旋转时结果相似,而B模型则明显增大.(3)A、C、D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峡部的最大位移差异不明显,而B模型峡部的最大位移均明显高于A、C、D模型,尤其在旋转时更明显,较A、C、D模型分别增大295%、277%、276%.C模型峡部的最大应力分别为0.938 MPa、1.698 MPa、0.410 MPa、2.775 MPa、1.554 MPa,D模型峡部最大应力分别为 0.590 MPa、1.297 MPa、0.520 MPa、3.088 MPa、2.072 MPa,C、D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时峡部最大应力相似,但C模型在后伸、侧弯、旋转时峡部应力均小于D模型,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小21.1%、10.2%、25.0%.(4)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内固定最大应力分别为135.220 MPa、130.180 MPa、200.940 MPa、306.340 MPa,D模型分别为131.840 MPa、112.280 MPa、349.980 MPa、370.140 MPa,2种模型在前屈、后伸时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变化相当,但在左侧弯及左侧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减小42.6%、17.2%.(5)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9.787 MPa、36.857 MPa、37.943 MPa、96.965 MPa,D模型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80.104 MPa、64.236 MPa、196.010 MPa、193.020 MPa,且2种模型最大应力均分布在与内固定接触区域,尤其在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少42.6%、80.6%、49.8%.结论 改良椎板钩更符合国人椎板解剖结构.与传统椎板钩系统相比,改良椎板钩系统能有效降低腰椎峡部裂在各方向的位移及活动度,使内固定及椎体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腰椎脊椎滑脱内固定器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中华创伤杂志》2024年第8期重点内容预告

    604页

    尺骨"Z"形缩短截骨联合腕关节镜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深层修复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伴中度以上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疗效

    林倩赵夏郝筱坤于腾波...
    605-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尺骨"Z"形缩短截骨联合腕关节镜下缝线锚钉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深层修复与单纯尺骨"Z"形缩短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伴中度以上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尺骨撞击综合征伴中度以上下尺桡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7~58岁[(42.4±9.9)岁].患者均为TFCC I B型损伤并累及TFCC深层,存在尺骨正变异.15例采用单纯尺骨"Z"形缩短截骨治疗(单纯截骨组),15例采用尺骨"Z"形缩短截骨联合腕关节镜下缝线锚钉TFCC深层修复治疗(截骨联合修复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尺骨截骨长度;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旋转度、尺桡偏角、掌背屈角、握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自评腕关节功能状况(PRWE)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5.8±4.9)个月].截骨联合修复组手术时间为3.0(2.3,3.0)h,长于单纯截骨组的1.5(1.3,2.0)h(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尺骨截骨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前臂旋转度、尺桡偏角、掌背屈角、握力、VAS、PRWE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和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联合修复组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旋转度为(130.3±8.8)°、(135.2±7.9)°、(141.9±6.9)°,尺桡偏角为 23.0(23.0,26.5)°、33.0(30.0,36.0)°、36.0(32.5,41.5)°,均大于单纯截骨组的(120.5±9.4)°、(123.7±10.2)°、(130.9±8.5)° 和22.0(20.0,23.0)°、23.0(23.0,28.0)°、25.0(23.0,33.5)°(P<0.05 或0.01).截骨联合修复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掌背屈角为(125.8±10.8)°、(132.9±16.8)°,均大于单纯截骨组的(99.1±15.7)°、(121.2±17.4)°(P<0.01);但术后6个月两组掌背屈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联合修复组术后6个月握力为(14.6±1.0)N,大于单纯截骨组的(12.8±1.8)N(P<0.05);但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握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联合修复组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为(4.3±1.9)分、(2.7±1.1)分、(2.1±0.7)分,PREW 评分为(57.6±4.1)分、(47.3±2.4)分、(35.0±3.4)分,均低于单纯截骨组的(6.5±2.5)分、(4.7±1.4)分、(4.3±0.9)分和(67.8±4.5)分、(53.1±4.4)分、(43.5±4.1)分(P<0.05或0.01).截骨联合修复组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为(78.3±2.9)分、(80.1±3.0)分、(83.5±3.9)分,均高于单纯截骨组的(69.0±4.3)分、(75.5±2.9)分、(78.8±2.4)分(P<0.01).截骨联合修复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为(35.8±4.6)分、(28.4±5.4)分,均低于单纯截骨组的(43.3±5.0)分、(34.2±4.4)分(P<0.01);但术后6个月两组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臂旋转度、尺桡偏角、掌背屈角、握力和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均大于术前(P<0.05),VAS、PREW评分和DASH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截骨联合修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1/15),低于单纯截骨组的46.7%(7/15)(P<0.05).结论 与单纯尺骨"Z"形缩短截骨术相比,尺骨"Z"形缩短截骨联合腕关节镜下缝线锚钉TFCC深层修复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伴中度以上下尺桡关节不稳定,具有术后腕关节活动度增加、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尺骨腕损伤缩短截骨术关节镜检查

    《中华创伤杂志》关于骨科患者随访时间的要求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613页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