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81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1例,女70例;年龄12~86岁[(55.1±12.9)岁].121例(31.8%)并发神经源性休克.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7例)和测试集(114例).根据是否并发神经源性休克,将训练集267例分为非神经源性休克组(186例)和神经源性休克组(8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训练集神经源性休克组与非神经源性休克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的预测因子并构建回归方程.利用R软件绘制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神经源性休克组与非神经源性休克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气管插管、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浓度、髓内病变长度(IMLL)、脊髓受压最大程度(MSCC)、信号强度分级(ISI)及最高损伤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SIA分级(C级:A级:OR=0.13,95%CI0.03,0.59,P<0.01;D级:A级:OR=0.04,95%CI0.01,0.28,P<0.01)、入院24 h 内血清白蛋白浓度(OR=0.75,95%CI 0.65,0.86,P<0.01)、IMLL(OR=2.71,95%CI 1.68,4.38,P<0.01)、ISI(2级:0级:OR=5.62,95%CI 1.07,29.48,P<0.05)及最高损伤节段(OR=0.49,95%CI0.29,0.83,P<0.01)是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的预测因子.依据上述5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Logit[P/(1-P)]=10.99-1.06×"ASIA分级"-0.29×"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浓度"+1.04×"IMLL"+0.89×"ISI"-0.74×"最高损伤节段".在基于此方程建立的预测模型中,训练集 AUC 为 0.97(95%CI 0.97,0.99),测试集 AUC 为 0.95(95%CI 0.91,0.99).在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校准曲线中,预测曲线和参考曲线均大致重叠,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3和0.050.DCA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阈值概率分别在0%~97%、0%~100%区间时,患者的净获益>0.结论 基于ASIA分级、入院24 h内血清白蛋白浓度、IMLL、ISI和最高损伤节段构建的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预测模型,展示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