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李栋王玮周金华殷渠东...
    614-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RSAIS)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数据库中的90例骨盆结构无异常患者CT数据,男女各45例;年龄21~69岁[(45.5±6.4)岁].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模拟RSAIS固定方法,测量前方可进针范围面积;分别取自位于髋臼后上方的髂骨-髋臼隐窝(A1),以及自A1横向向后1cm(A2)、2cm(A3)和纵向向下1 cm(A4)、2 cm(A5)共5个进针点,以S1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作为出针点,行前、后连线所在5种钉道(对应5组)的横断面和矢状面CT扫描.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钉道解剖参数,包括钉道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分析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20具3D打印第5腰椎-骨盆-股骨标本,制作Tile C型骨盆骨折模型,分为5组,每组4具,前环均采用交叉螺钉固定,后环5组分别按上述5种钉道各置入1枚RSAIS固定,生物力学试验机测量300 N垂直载荷下各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利用上述解剖和力学试验结果的最佳进针点规划钉道,沿规划钉道经皮置入1枚直径7.3 mm RSAIS固定治疗1例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记录螺钉置入透视时间、螺钉位置,以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骨盆骨折Majeed功能评分等情况.结果 前方可进针范围面积为(1 236.64±12.04)mm2.3个横向进针点所在钉道长度自前向后逐渐减少,其中A1组的长度最大为(104.9±10.4)mm,A2组其次为(98.5±9.8)mm,A3组最小为(92.7±9.7)mm(P<0.01),而钉道宽度和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纵向进针点(A1、A4和A5组)所在钉道长度、宽度和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较A4、A5距离髋臼缘更远.2名观察者测量三个钉道解剖参数ICC的最小值为0.88,最大值为0.98;95%CI下限最小值为0.90,最大值为0.96;95%CI上限最小值为0.95,最大值为0.99.3个横向进针点置入螺钉固定后,A1、A2和A3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从前到后均逐渐增大,A1组分别为(2.93±0.09)mm和(1.49±0.14)mm,A2组分别为(3.14±0.12)mm和(1.63±0.54)mm,A3组分别为(3.23±0.12)mm和(1.67±0.67)mm,其中整体位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髂间隙局部位移A1组较A2组、A3组减少(P<0.01);3个纵向进针点置入螺钉固定后,A1、A4和A5组整体位移和骶髂间隙局部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进针置入RSAIS治疗TileC1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为66 s,螺钉位置优;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疼痛数字评分由术前6分降至1分,ODI由术前41改善至18,Majeed功能评分81分.结论 对于TileC型骨盆骨折,从位于可进针范围前上部位的髂骨-髋臼隐窝进针,钉道最长、螺钉稳定性最好,且安全性较好,可作为RSAIS最佳进针点.按最佳进针点置入RSAIS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骶髂关节骨盆骨折固定术,内生物力学骶骨翼-髂骨螺钉

    《中华创伤杂志》关于论文作者署名与志谢的要求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622页

    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袁悦贾国强谢康申向阳...
    623-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58例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56例;年龄1~14岁[5(4,8)岁].根据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是否成功,将患儿分为复位成功组(136例)和复位失败组(2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块矢状面移位方向、Milch分型、Song分型、是否合并皮下瘀斑、是否夜间手术、是否术者经验缺乏、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等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成功组与复位失败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块矢状面移位方向、是否术者经验缺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侧别、Milch分型、Song分型、是否合并皮下瘀斑、是否夜间手术和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伤至手术时间≥5 d(OR=1.47,95%CI 1.17,1.86,P<0.01)、骨块矢状面前方移位(OR=7.07,95%CI1.79,27.98,P<0.01)和术者经验缺乏(OR=4.67,95%CI1.21,18.05,P<0.05)与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显著相关.结论 受伤至手术时间≥5 d、骨块矢状面前方移位和术者经验缺乏是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儿童肱骨骨折超声检查肘关节危险因素

    术中泵注S-氯胺酮对创伤性四肢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

    李想周巧梅徐波
    628-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泵注S-氯胺酮对创伤性四肢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84例创伤性四肢长骨骨折患者的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S-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均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和术后24、48、72 h比较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和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评分.术前和术后3、6、12、24、48、72h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摁压阵痛泵次数和不良反应情况,如恶心、呕吐、致幻、噩梦等.结果 共纳入创伤性四肢长骨骨折患者男60例,女24例;年龄18~65岁[36.5(25.5,54.8)岁].S-氯胺酮组42例,术中静脉泵注0.5mg·kg-1·h-1 S-氯胺酮至术毕;生理盐水组42例,术中静脉泵注等剂量生理盐水至术毕.患者均获随访4~9d[6.0(5.0,7.0)d].术前两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4、48、72 h S-氯胺酮组 PSQI评分分别为 7.5(7.0,9.0)分、4.0(3.0,5.3)分、1.0(1.0,2.0)分,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的 10.0(8.0,12.0)分、7.0(5.0,8.0)分、2.0(1.0,3.0)分(P<0.05或0.01).术前和术后48、72 h两组HA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S-氯胺酮组HADS评分为2.0(0.0,3.0)分,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0(2.0,5.0)分(P<0.01).术前和术后6、12、72 h两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24、48 h S-氯胺酮组VAS分别为3.0(2.0,4.0)分、2.3(2.0,3.0)分、2.0(1.0,3.0)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4.0(2.8,5.0)分、3.0(2.5,4.0)分、3.0(2.0,3.7)分(P<0.05).两组术后摁压阵痛泵次数、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S-氯胺酮组2例出现苏醒后短暂性致幻,1例诉术中噩梦,返回病房后3例均未见任何异常.结论 对于创伤性四肢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术中泵注S-氯胺酮可显著改善术后睡眠障碍,同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及疼痛.

    创伤和损伤骨折睡眠障碍氯胺酮麻醉

    广告目次

    634页

    复合骨再生支架的构建及其促大鼠肌袋成骨活性的价值

    郑明周强叶吉星李宗鑫...
    635-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丝素蛋白(SF)、细菌纤维素(BCNR)、羟基磷灰石(HAp)复合骨再生支架并评价其促成骨活性的价值.方法 将HAp颗粒、BCNR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依次加入SF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倒入不同大小的模具,-25 ℃下处理24 h,冷冻成型,通过冻干机将复合支架冻干.将SF与BCNR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支架设置为A组(2∶1)、B组(4∶1)、C组(6∶1),将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设置为D组.扫描电镜检测支架的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压汞仪检测支架的孔隙率;万能材料试验机压缩支架,获得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支架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将永生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iMEF)接种到A组、B组、C组及D组复合支架上.细胞接种4、8d后,细胞活/死染色检测各组活细胞和死细胞比例;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染色阳性细胞;ALP活性检测观察各组细胞的ALP活性.选取15只雌性SD大鼠,构建大鼠肌袋异位成骨模型,植入不同SF与BCNR质量比的复合支架及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分别为A'组(2∶1)、B'组(4∶1)、C'组(6∶1)和D'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股四头肌肌肉,于肌肉中形成肌袋后,仅缝合肌袋及皮肤,不植入支架,其他四组在肌袋内植入对应的支架,并缝合肌袋及皮肤.术后2、4周行X线片检查,观察各组骨形成情况.术后4周,收集植入的支架与组织复合物,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情况.另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标志物Ⅰ型胶原蛋白(COL1)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相较于A组和C组,B组片层结构和微孔结构更加规则、均匀;孔隙率分析结果表明,B组和C组孔隙率分别为(89.752±1.866)%和(84.257±1.013)%,均高于A组的(81.171±1.268)%(P<0.05或0.01),而C组孔隙率低于B组(P<0.01).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B组和 C 组压缩强度分别为(0.373±0.009)MPa 和(0.403±0.017)MPa,均高于 A 组的(0.044±0.003)MPa(P<0.01),B组和C组杨氏模量分别为(7.413±0.094)MPa和(9.515±0.615)MPa,均高于A组的(1.881±0.036)MPa(P<0.01),而C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均高于B组(P<0.05或0.01).细胞活/死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B组死细胞明显少于A组、C组和D组;细胞接种8 d后,B组活细胞最多,死细胞最少.CCK-8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和B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474±0.009 和 0.545±0.018,均高于 D 组的 0.394±0.016(P<0.01),C 组细胞增殖活性为 0.419±0.005,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P<0.01);细胞接种8 d后,B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290±0.021,高于D组的1.047±0.011(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794±0.032,低于D组(P<0.01),A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086±0.020,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P<0.01).ALP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8d后,相较于D组,A组、B组和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多于A组和C组.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1.399±0.071、1.934±0.011、1.565±0.034,均高于D组的0.082±0.003(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P<0.01);细胞接种8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2.602±0.055、3.216±0.092、2.145±0.170,均高于D组的0.101±0.001(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P<0.01).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术后2周,假手术组、D'组、A'组和C'组均无明显骨形成,而B'组有明显骨形成;术后4周,A'组、B'组和C'组均有明显骨形成,B'组骨形成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假手术组和D'组均无明显骨形成.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周,B'组形成大量均匀分布的新生骨组织,而A'组和C'组只在局部有少量新生骨组织,D'组仅有部分组织长入,且无明显新生骨组织,B'组形成的新生骨组织的成熟度比A'组和C'组更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组COL1和OPN阳性染色均较A'组和C'组更多.COL1和OPN表达强度分析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COL1表达强度分别为2.822±0.384、22.810±2.435、12.480±0.912,OPN表达强度分别为 1.545±0.081、5.374±0.121、2.246±0.116,B'组和C'组COL1、OPN表达强度均高于A'组(P<0.01),而C'组COL1和OPN表达强度均低于B'组(P<0.01).结论 基于SF、BCNR和HAp成功构建复合骨再生支架,其中SF和BCNR质量比为4:1的复合支架具有均匀孔隙结构、高孔隙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体外促成骨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

    丝素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组织支架骨再生

    导电水凝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智刘胜祥王瀚博达逸峰...
    647-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各种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如手术、药物和康复等难以实现脊髓的修复、神经功能的改善.电刺激可加速轴突生长和髓鞘形成,促进神经组织修复和再生.可负载电刺激的导电水凝胶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具有较大潜力.在电刺激作用下,不同类型的导电水凝胶各具特性,可发挥多种功能,但临床医师对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全面认识.为此,笔者就电刺激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不同类型导电水凝胶的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导电水凝胶的合成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水凝胶脊髓损伤电刺激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以及知情同意的规范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653页

    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李鹏飞贾健马信龙
    65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股骨转子下骨折因其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特殊性,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髓内钉固定是其治疗的"金标准",但术后骨不连是其常见并发症,会造成肢体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需二次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目前,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但相关性较强的危险因素仍不明确,后续治疗方案多样且未统一,进一步明确危险因素亦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为此,笔者就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髓内骨折,不愈合危险因素

    多组学技术阐明创伤后脓毒症发病机制的作用研究进展

    郑鸿生赵子刚刘浩儒唐婉琦...
    660-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是一种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持续感染、过度炎症和免疫抑制等特点,通常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生命,是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创伤后脓毒症的病因、病程进展、预后等因素错综复杂,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组学技术可将两个及以上的单一组学联合起来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技术,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疾病相关分子间相互作用网络,对创伤后脓毒症发病机制解析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笔者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及多组学技术联合等方面就多组学技术对阐明创伤后脓毒症发病机制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创伤后脓毒症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创伤和损伤脓毒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