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MC)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7例,女113例;年龄18~95岁[(56.5±14.0)岁].患者入院24h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其中159例诊断为MC,211例无MC(NMC).采用完全随机法将37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4例(MC 106例、NMC 158例)和验证集106例(MC 53例、NMC53例).在训练集中,比较MC组和NMC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入院时生命体征、肋骨骨折类型、肋骨骨折数、肋骨骨折部位、关联的胸部损伤、创伤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正相关变量,且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C的正相关变量以确定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危险因素.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且利用R软件构建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及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的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CIC)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的β系数赋值进行风险评分,将入选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分为低危组202例、中危组108例、高危组50例和极高危组10例,比较不同亚组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进一步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中,MC组和NMC组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纵隔气肿、血胸、胸骨骨折、胸部简明损伤定级(c-AIS)、损伤严重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o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血胸、胸骨骨折、c-AIS、ISS、NISS、白细胞、谷草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均与MC呈正相关(P<0.05或0.0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正相关变量均与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显著相关(P<0.05或0.01).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变量,分别是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预测变量是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在训练集中构建回归方程:P=ex/(1+ex),其中x=1.57×"上胸部前外侧段"+0.73×"中胸部近脊柱侧段"+1.36×"气胸"+2.16×"胸骨骨折"-1.10.在基于此建立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中,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5%CI0.72,0.83)、0.77(95%CI0.71,0.82).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x2=2.77,P=0.429;验证集x2=1.33,P=0.515;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DCA结果显示,阈概率在0.2~0.8范围内,预测模型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净获益.训练集和验证集CIC结果显示,阈概率>0.4,模型判定为MC的高风险患者与实际发生MC的患者高度匹配.风险评分亚组分析显示,高危组肋骨骨折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分别为80.0%和6.0%,极高危组分别为90.0%和20.0%,均显著高于低危组(24.8%和1.0%)和中危组(55.6%和1.9%)(P<0.05).结论 基于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构建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