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创伤杂志》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714页

    《中华创伤杂志》已启用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714页

    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余长永宋月坤朱康宇程祥...
    715-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MC)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7例,女113例;年龄18~95岁[(56.5±14.0)岁].患者入院24h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其中159例诊断为MC,211例无MC(NMC).采用完全随机法将37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4例(MC 106例、NMC 158例)和验证集106例(MC 53例、NMC53例).在训练集中,比较MC组和NMC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入院时生命体征、肋骨骨折类型、肋骨骨折数、肋骨骨折部位、关联的胸部损伤、创伤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正相关变量,且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C的正相关变量以确定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危险因素.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且利用R软件构建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及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的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CIC)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的β系数赋值进行风险评分,将入选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分为低危组202例、中危组108例、高危组50例和极高危组10例,比较不同亚组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进一步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中,MC组和NMC组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纵隔气肿、血胸、胸骨骨折、胸部简明损伤定级(c-AIS)、损伤严重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o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血胸、胸骨骨折、c-AIS、ISS、NISS、白细胞、谷草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均与MC呈正相关(P<0.05或0.0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正相关变量均与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显著相关(P<0.05或0.01).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变量,分别是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预测变量是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在训练集中构建回归方程:P=ex/(1+ex),其中x=1.57×"上胸部前外侧段"+0.73×"中胸部近脊柱侧段"+1.36×"气胸"+2.16×"胸骨骨折"-1.10.在基于此建立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中,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5%CI0.72,0.83)、0.77(95%CI0.71,0.82).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x2=2.77,P=0.429;验证集x2=1.33,P=0.515;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DCA结果显示,阈概率在0.2~0.8范围内,预测模型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净获益.训练集和验证集CIC结果显示,阈概率>0.4,模型判定为MC的高风险患者与实际发生MC的患者高度匹配.风险评分亚组分析显示,高危组肋骨骨折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分别为80.0%和6.0%,极高危组分别为90.0%和20.0%,均显著高于低危组(24.8%和1.0%)和中危组(55.6%和1.9%)(P<0.05).结论 基于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构建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肋骨骨折预后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冯珂勾燚吕博辉陈中伟...
    727-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49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2例,女37例;年龄18~93岁[(50.6±16.3)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66例)和非脓毒症组(8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24h首次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血糖水平、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致伤原因、致伤部位、致伤部位数、失血性休克(HS)、开放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严重创伤后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年龄、呼吸、SPO2、WBC、ANC、D-二聚体水平、血糖水平、qSOFA、SOFA、APACHE Ⅱ评分、GCS、ISS、头颈部损伤、开放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性别、基础疾病、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MAP、NEUT%、RBC、HGB、PLT、PT、APTT、乳酸水平、致伤原因、面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和盆腔损伤、四肢和骨盆损伤、致伤部位数和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二聚体水平(OR=0.97,95%CI0.96,0.99,P<0.01)和气管插管(OR=15.80,95%CI2.14,116.69,P<0.01)与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显著相关.结论 入院24 h首次D-二聚体水平和气管插管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脓毒症创伤和损伤危险因素D-二聚体

    《中华创伤杂志》2024年第9期重点内容预告

    733页

    内镜下改良鼻整形术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腔通气障碍的疗效

    涂载澜陈红江魏蕾胡娅琴...
    734-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伤性歪鼻是由外伤导致的畸形性疾病,复位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会导致后期出现鞍鼻、驼峰鼻、歪鼻及鼻中隔偏曲等鼻畸形,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心理健康.而外伤所致的歪鼻畸形往往比发育异常更为严重,常伴有鼻腔通气功能障碍.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由整形美容外科医师手术矫正外鼻畸形,并未解决鼻腔功能障碍,且因鼻腔内部结构异常未能得到彻底治疗,导致远期效果欠佳,患者常需二次手术治疗.笔者团队结合既往手术经验,融入鼻内窥镜微创技术改良传统鼻整形术,在改善鼻外形的同时矫正鼻腔内部结构.目前国内采用此技术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腔通气障碍的相关报道较少.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重庆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36例外伤性歪鼻合并鼻腔通气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内镜下改良鼻整形术治疗的疗效.

    鼻畸形,获得性通气不足内窥镜外科,整形外伤性歪鼻

    《中华创伤杂志》对一些常用英文词汇缩写的要求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738页

    自我效能在四肢创伤性骨折儿童疼痛灾难化与运动恐惧间的中介效应

    王利敏方继红武凤芹朱晶...
    739-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四肢骨折发生率较高,以创伤性骨折较为多见.患儿骨折后常需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其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然而,患儿因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于骨折创伤和功能锻炼所引起的疼痛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运动恐惧,不利于术后功能恢复.疼痛灾难化是患儿在经受疼痛事件刺激后,表现出对疼痛的夸大认知与负向评价.自我效能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任务的信念,是影响患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内因.既往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与疼痛灾难化呈负相关,疼痛灾难化与自我效能均可对运动恐惧产生影响,且自我效能可负向预测运动恐惧的发生.然而,现有研究仅探讨自我效能、疼痛灾难化、运动恐惧两两之间的关系,尚缺乏三者间具体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鉴于此,笔者基于横断面调查,以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5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自我效能在四肢创伤性骨折儿童疼痛灾难化与运动恐惧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临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骨折儿童疼痛自我效能

    广告目次

    742页

    干细胞治疗促血管形成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研究进展

    赵玉麟王恒卢洋陈诚...
    743-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是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脊髓损伤后血运重建为维持神经元网络的稳态提供了营养支持,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促进血管形成是修复脊髓损伤的关键策略.然而,脊髓损伤后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常需要外部干预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药物和物理治疗是常见的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的方式,但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干细胞治疗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修复的重要方式,其细胞来源丰富,如神经干细胞(NSC)、间充质干细胞(MSC)等.学者通常利用干细胞旁分泌细胞因子、外泌体(EVs)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此外,干细胞本身具有多重分化能力,能够有效分化为内皮细胞从而达到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目前,对脊髓损伤后干细胞促血管形成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为此,笔者对干细胞促血管形成途径、脊髓损伤后干细胞治疗促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干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的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干细胞脊髓损伤新生血管化,生理性旁分泌细胞细胞间通讯外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