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苏旭

双月刊

0254-5098

cjrmp@cjrmp.sina.net

010-62389620

100088

北京市德外新康街2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1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承办。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报道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放射治疗剂量控制、放射病诊断与实验研究、放射卫生防护、影像技术、核事故医学应急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内容。读者对象为从事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临床医生、各级卫生监督所、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放射性厂矿技安人员及科技信息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老年食管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食管癌专家委员会...
    16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食管癌成为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威胁.目前针对老年食管癌尚无明确定义和评估方法,临床试验通常将其排除在外,缺乏针对该部分人群治疗的高级别证据和国内外共识性指南.老年食管癌因自身特点难以耐受手术和高强度化疗,放疗成为关键治疗手段.因此,综合近年来老年食管癌研究的数据,组织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食管癌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放射治疗分委会专家组成员深入研究讨论,共同制定了该共识.针对老年食管癌进行明确定义,强调营养评估与干预的重要地位,详尽阐述了老年食管癌单纯放疗和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同时对放疗技术和照射剂量、安全性管理等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老年食管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食管癌老年放射治疗专家共识中国

    超高剂量率照射减轻斑马鱼胚胎放射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罗辉马蕾杰毛荣虎李娜...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超高剂量率(FLASH)照射和常规剂量率照射后斑马鱼胚胎的放射损伤及其产生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以受精后4h的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剂量率照射和FLASH照射(9 MeV电子线),统计射线暴露后斑马鱼的死亡率和孵化率.对照射后96 h的幼鱼形态评分,检测活性氧(ROS)含量,分析幼鱼体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尽管2~12 Gy电子束照射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及孵化率无显著作用,但单次大剂量照射(≥6 Gy)可导致幼鱼发育畸形,以常规照射最为明显(t=0.87~9.75,P<0.05).FLASH照射(≥6 Gy)后,斑马鱼体内ROS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较常规照射显著降低(t=0.42~15.19,P<0.05).常规照射和FLASH照射后孵育液内RO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ASH照射后斑马鱼胚胎的放射损伤较常规照射明显减轻,呈现出剂量依赖性.两种照射模式后斑马鱼氧化应激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是FLASH照射放射损伤较轻的重要因素.

    超高剂量率照射斑马鱼胚胎氧化应激放射损伤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及临床意义

    安璐陈晓明李灿姚建...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VF)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将C57BL/6N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每组25只.将空白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小鼠以15 Gy X射线进行背部局部照射,随后对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小鼠局部注射来源于B6/G-R小鼠的SVF.通过荧光示踪、活体成像观察SVF注射后1、3、7、14、21 d的存活情况.根据动物实验结果优化临床SVF注射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创面情况以不同频次进行SVF局部注射,并观察疗效.结果 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阴性对照组在SVF注射后的第14天均可在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局部组织中的SVF.在注射后1、3、7 d,SVF的荧光信号强度依次为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注射后14 d,SVF的荧光信号强度依次为急性损伤组>阴性对照组>慢性损伤组;注射后21 d,各组SVF荧光信号强度极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急性损伤组仅在注射后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5),慢性损伤组在注射后1、3、7、1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8~5.74,P<0.05);急性损伤组的SVF荧光信号强度在第3、7、14、21天均显著高于慢性损伤组(t=4.73~8.38,P<0.05).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的SVF半衰期分别为6.336、6.014、2.163 d.临床试验中在传统手术方案基础上应用SVF移植,显示SVF有明确的促进创面修复作用,且移植越早越有利于创面愈合.结论 SVF在急、慢性皮肤辐照损伤微环境中转归不同,对临床应用中SVF的用药时机和注射频次具有临床指导作用.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放射性皮肤损伤转归

    基于γ-H2AX焦点检测的局部照射剂量估算三维模型方法的建立

    陈婕刘萌萌高玲
    18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γ-H2AX焦点检测的时间-剂量-效应三维剂量估算模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0、2、4、6、8 Gy组,每组3只,进行X射线全身照射.照后1、6、24 h取胡须毛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照后1~24 h不同时间点γ-H2AX焦点数.将观察到的γ-H2AX平均焦点数经Dolphin's模型校正后,拟合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使用R软件,利用照射剂量、照后时间和校正后的γ-H2AX平均焦点数进行局部照射三维模型方程和曲面的建立.结果 γ-H2AX平均焦点数在固定时间点1、6和24h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固定剂量点2、4、6、8 Gy随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拟合的局部照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方程为:照后1 h,YF=2.853+3.775 D,R2=0.928;照后6 h,YF=0.144+2.775 D,R2=0.903;照后 24h,YF=0.066+2.472 D,R2=0.85.拟合的三维模型方程为YF=6.837 t-1.728+3.113t-0.071D,R2=0.897.将不同的照后时间代入三维曲面模型后呈现二维线性模型形式.将γ-H2AX焦点数和照射时间代入线性模型和三维模型表明,使用线性模型和三维模型估算受照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30%.结论 使用γ-H2AX焦点数进行局部照射剂量估算,建立了时间-剂量-效应三维模型,此模型可初步用于照后1~24h内所有时间点的剂量估算.

    γ-H2AX局部照射剂量估算三维模型

    本刊开设"在国外发表的SCI论文介绍"栏目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193页

    基于标准化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的研究

    王寻葛双郗会珍马俊...
    194-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治疗前标准化胸部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3年6月262例经病理证实且接受EGFR基因检测的原发性肺腺癌患者的治疗前胸部增强CT影像及临床资料,EGFR野生型(n=122)和突变型(n=140),采用分层抽样方式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组(n=183)和测试组(n=79).对CT图像进行标准化预处理、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降维和关键特征筛选,通过Logistic Regression(LR)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标准化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两者相结合的联合模型,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及Delong检验评估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最终筛选出23个标准化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4个临床特征.标准化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性能好于未标准化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UC):0.863 vs.0.805,t=2.19,P<0.05].联合模型和标准化影像组学的AUC高于临床模型(训练组:0.885,0.863 vs.0.774,t=3.57、2.17,P<0.05;测试组:0.873,0.829 vs.0.763,t=2.19、2.02,P<0.05).根据Rad-score、年龄、性别、吸烟史及BMI绘制了影像组学列线图.结论 联合模型及标准化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肺腺癌患者治疗前EGFR突变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影像组学预测突变

    机器视觉在分次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陈晓琳谢杨超林兴福黄分盆...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一款精准位移实时智能捕捉系统,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分次内体位误差偏移监测.方法 在实验室和治疗室内模拟放射治疗环境,使用xyz三轴位移平台(LD60-LM)和千分表作为位移测量工具,同时运用精准位移实时智能捕捉系统监测位置偏移.另入组23例放疗患者,利用该系统监测分次内体位误差偏移.将摄像机采集到的数据与实际位移对应的偏差值进行相关的描述性分析,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结果 实验室校准监测发现在20 mm以内位移的差值≤0.5 mm,50 mm位移的最大差值为1.47 mm;治疗室校准结果发现左、右摄像头均显示在yz轴对应的偏差值为±0.2 mm,中间摄像头显示在xz轴对应的偏差值为±0.31 mm;23例患者的37次放疗过程中监测中间摄像头发现5次偏离5 mm阈值,偏差最大时长和位移分别为57.2 s和9.24 mm.结论 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研发的精准位移实时智能捕捉系统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能实现实时体位偏移误差监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系统和服役检测.

    机器视觉放射治疗实时监测摆位误差

    净化后含氚废水高压微雾大气载带蒸发实效模拟验证

    王博吕彩霞廖运璇张爱玲...
    207-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确认净化后含氚废水经高压微雾喷嘴喷射后,随载带气在水平蒸发室内的输运特性和蒸发实效.方法 基于设计工况和相似性准则搭建单喷嘴蒸发特性缩比实验台架,探究所产生的微雾在水平蒸发室内的设计蒸发情况;同时结合实验数据,采用Ansys Fluent软件中的离散相模型(DPM),构建描述微雾载带和蒸发的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拟分析设计水平蒸发室内多喷嘴工况条件下的蒸发进程和蒸发实效.结果 对于单喷嘴实验,喷嘴中心线处微雾的粒径分布在12~50μm之间,近似于Rosin-Rammler粒径分布,且相对光照强度随距离增加呈指数减小,说明微雾粒径和浓度均快速减少,微雾的蒸发速度较快.对于水平蒸发室多喷嘴喷射模拟,即使对于最不利蒸发的设计工况,蒸发百分比也可高达99%,并且少量逃逸微雾也将在与其他工艺排气共同混合的过程中不断蒸发,直至在竖直烟囱段内实现完全蒸发.结论 在设计微雾粒径、典型运行工况和模拟区域来流的条件下,水平蒸发段基本可以实现微雾的完全蒸发,从而确保含氚废水经高压喷雾载带后,在离开烟囱出口处可以实现完全蒸发.

    核设施微雾载带高架排放气载流出物

    新乡市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分析

    毛喻萱张冰洁刘玉龙王轩...
    216-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0-2022年新乡市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水平,掌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水平现状.方法 通过热释光剂量测量技术,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原则,2020-2022年连续3年对新乡市6家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眼晶状体剂量Hp(3)和年有效剂量Hp(10)测定,分析各年度不同医院级别、不同科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水平.结果 3年累计有效监测117人次,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左眼为0.12~164.24 mSv、右眼为0.07~51.64 mSv,3年累计人均年当量剂量左眼8.56 mSv、右眼4.49 mSv,左、右眼年当量剂量分布在探测下限(MDL)~5 mSv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60.68%、73.50%,有9.41%(11人次)的介入工作人员左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超过20 mSv;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11~31.27 mSv,3年累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2.56 mSv,年有效剂量主要分布在MDL~1.25 mSv的比例为52.14%,有2.56%的介入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20 mSv;3年累计人均左、右眼晶状体剂量和年有效剂量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累计人均剂量不同科室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11.42、13.72、25.94,P<0.05),其中神经内科眼晶状体剂量及年有效剂量低于心内科和综合介入科(Z心内科=-3.33、-3.78、-4.83,P<0.05;Z 综合介入科=-2.71、-2.63、-4.39,P<0.05).结论 新乡市介入放射工作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和年有效剂量大部分符合国家限值标准,但有部分人员剂量较高且有超出国家限值的现象;提示在常规监测年有效剂量的同时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常规、连续性的剂量监测,关注二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及年有效剂量,提高防护意识.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有效剂量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