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苏旭

双月刊

0254-5098

cjrmp@cjrmp.sina.net

010-62389620

100088

北京市德外新康街2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1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承办。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报道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放射治疗剂量控制、放射病诊断与实验研究、放射卫生防护、影像技术、核事故医学应急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内容。读者对象为从事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临床医生、各级卫生监督所、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放射性厂矿技安人员及科技信息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全国生物剂量估算和染色体畸变分析能力比对结果分析

    潘艳阮健磊高刚朴春南...
    223-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和水平,促进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染色体畸变分析能力提升.方法 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疾控中心、职防院(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核工业系统、医疗及体检机构等共144家机构开展2022年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比对工作.参加比对机构分为A类和B类两类比对,通过对染色体畸变的识别,来估算照射剂量(A类)或染色体畸变率(B类),组织机构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并对不合格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参加本次生物剂量估算比对A类的机构有60家,其中合格的52家(优秀12家),不合格的8家,合格率为86.7%(其中优秀比例为20.0%),不合格率为13.3%.参加本次生物剂量估算比对B类的机构有84家,合格的机构有48家,不合格的机构有36家,合格率为57.1%,不合格率为42.9%.结论 大部分参加A类比对的机构具备生物剂量估算的能力,参加B类比对的机构,一半以上具有分析染色体畸变的能力,参加A类比对的机构总体能力高于参加B类的机构;通过该项工作,提高了全国相关机构在生物剂量估算和染色体畸变分析方面的能力.

    放射卫生生物剂量估算染色体畸变分析比对

    关于正文的有关规范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227页

    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价值

    孙明华潘玉坤温茹张继良...
    228-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CT(DS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床确诊CHD、拟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采用随机数法分为3组,每组81例.第一组采用第三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Flash3,d组),第二组采用第二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Flash2nd组),第三组采用第三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Sequence3rd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主动脉根部及肺动脉噪声值(SD)和信噪比(SNR),主观评分采用5分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3组患儿心内外畸形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Flash3rd组、Flash2nd组及Sequence3rd组患儿E分别为0.24(0.19,0.27)mSv、0.11(0.10,0.14)mSv 及 0.44(0.39,0.48)mSv(H=207.04,P<0.05).Flash3rd组、Sequence3rd 组的主观评分显著高于 Flash2nd 组[4(4,4)、4(3,4)及 3(3,3),H=124.05,P<0.05],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h3,d组、Sequence3rd组的主动脉SD 及肺动脉 SD 均低于 Flash2nd 组(H=-40.27~33.38,P<0.05);Flash3rd 组主动脉 SNR 及肺动脉 SNR 均高于 Flash2nd 组和 Sequence3rd 组(H=-0.90~51.42,P<0.05).Flash2nd 组诊断心内结构畸形的准确率显著低于Flash3rd组及Sequence3,d组(77.7%、90.9%及88.9%,K=9.36,P<0.05),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诊断心外结构畸形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大螺距扫描能够兼顾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先天性心脏缺损计算机体层成像双源CT辐射剂量

    基于肠道菌群的放射性肠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王婷星李京京陈清清李颖...
    23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菌群失调与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人体的共生细菌在肠道微环境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代谢、免疫调节、炎症、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电离辐射导致肠上皮屏障破坏,形成氧化应激微环境,引起菌群组成和结构改变,并通过下游炎症因子作用共同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则可进一步通过减弱肠上皮屏障抵抗力、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上调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反应等加重放射性肠损伤.益生菌补充、粪菌移植等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放射性肠损伤.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放射性肠炎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望为放射性肠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肠道微生物放射性肠损伤菌群失调

    本刊常用缩写形式的词语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239页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引起的早衰在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伊如罕刘萌萌陈婕李辰...
    240-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辐射诱发的血管内皮损伤是放疗的主要并发症,也是事故受照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衰老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理解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导致早衰的机制及其在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对预防及治疗电离辐射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离辐射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电离辐射诱导细胞早衰以及SASP相关早衰在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潜在靶点3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SASP相关早衰与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细胞早衰血管内皮细胞电离辐射

    关于量和单位的规范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