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苏旭

双月刊

0254-5098

cjrmp@cjrmp.sina.net

010-62389620

100088

北京市德外新康街2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1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承办。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报道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放射治疗剂量控制、放射病诊断与实验研究、放射卫生防护、影像技术、核事故医学应急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内容。读者对象为从事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临床医生、各级卫生监督所、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放射性厂矿技安人员及科技信息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江苏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单位与人员辐射防护调查与分析

    冯子雅陈群党鹏王进...
    399-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江苏省非医疗机构职业放射性疾病的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全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基本情况、放射性危害因素种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培训健康检查以及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等情况.方法 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制定的监测方案,对2022年度江苏省13个设区市和95个县(市、区)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基本情况和职业健康管理等情况进行全覆盖的调查.调查主要通过发送调查表或根据其他监管部门相关信息进行交叉对比,同时与以往数据比对核实、现场检测、质量控制抽查等方式获得调查和监测结果,确认后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填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射工作人员数、个人剂量监测、培训情况、职业健康检查、个人防护用品等.结果 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共2 124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26 478人,25 054人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监测率94.62%;24 305人近两年参加了放射防护培训,培训率91.79%;25 293人进行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率95.52%;被检测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均满足国家要求.结论 江苏省非医疗机构和放射工作人员数量较大且主要分布于苏南地区,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距离全覆盖仍有一定差距,后续应提高职业病防治监督和管理水平,无盲区监护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江苏省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调查分析

    "综合征"与"证"、"症"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403页

    核与辐射应急医学救援中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阻吸收与促排药物使用时机探讨

    王涛李蓉王军平冉新泽...
    404-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是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常见问题,其医学处理是救援的重点内容.阻吸收和促排是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治疗的主要手段,往往涉及药物使用,通常使用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我国发布的多个标准、规范对于阻吸收药物的使用认识一致,认为在明确或高度疑似有放射性核素过量摄入时即可尽快使用阻吸收药物及措施.但对促排药物的使用时机表述存在差异性,容易在应用中造成困惑.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标准、规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并结合国外的研究进展,就核与辐射应急医学救援中内污染促排药物的使用时机提出建议.认为,国内核事故场内应急的内污染阻吸收与促排药物使用策略与国外新近提出的"紧急处理方案"的思想值得借鉴、提倡,即对于高风险群体怀疑有放射性核素摄入就立即开始药物治疗的方法是谨慎可取的,后续如果内照射剂量评估达不到相关干预水平,停止治疗即可.同时,探讨了前述内污染处理药物使用策略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核与辐射应急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医学救援促排干预水平国家标准

    3D打印个体化模具在子宫内膜癌术后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学研究

    徐庆涛娄鹏荣周建良王彬冰...
    410-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个体化模具辅助子宫内膜癌术后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回顾性选取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三维后装治疗计划,利用北京科霖众计划系统,在已实施的个体化模具组基础上,为每位患者设计虚拟单通道柱状施源器计划,所有计划均采用三维逆向模拟退火的算法.比较两组计划靶区90%、98%和100%体积接受的最低剂量(D90、D98、D100)以及适形指数(CI)、均匀度(HI)、超剂量体积指数(OI);同时,对比两组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小肠和尿道的0.01、1、2以及5 cm3所接受的最大剂量(D0.01 cm3、D 1cm3、D2 cm3以及D5 cm3)差异.结果 两组计划都能满足临床需求.在靶区所受剂量方面,两组计划靶区D90、D98、D100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个体化模具组靶区剂量的CI、HI均优于单通道组靶区,而靶区OI指数小于单通道计划(t=-3.21、-5.99、6.25,P<0.05).在危及器官所受剂量方面,个体化模具组膀胱、直肠、尿道所受剂量D1 cm3、D2 cm3和D5 cm3相比单通道组均有明显降低(t=3.18、3.21、3.77、7.97、8.92、10.92、2.54、3.46、4.28,P<0.05);小肠由于距离靶区比较远,在两组计划中所受剂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3D打印个体化模具在子宫内膜癌术后三维近距离治疗中靶区均匀度、适形指数更优,而且膀胱、直肠、尿道所受剂量更低,具有推广价值.

    3D打印子宫内膜癌三维后装治疗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ABC与Catalyst呼吸门控系统动态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分析

    史亚滨陈伟思徐逸李隆兴...
    415-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自主呼吸门控系统(ABC)和Catalyst呼吸门控系统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放疗科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48例,分成ABC和Catalyst组,设计动态调强放疗(IMRT)计划.分析2组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2组呼吸门控IMRT计划在胸壁靶区的D90%、D98%、Dmax、Dmean、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及机器跳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呼吸门控深吸气屏气(DIBH)模式IMRT计划在患侧肺、心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和Catalyst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Dmean、Dmax、D2%依次为(1 047.72±1 401.84)vs.(454.48±206.26)、(1 619.28±809.05)vs.(1 068.53±419.63)、(1 405.85±798.30)vs.(1 016.54±592.00)cGy,Catalyst 优于 ABC 呼吸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3.18、-2.07,P<0.05).结论 ABC和Catalyst呼吸门控系统均满足临床治疗要求,Catalyst较ABC呼吸门控可进一步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受照射剂量.

    深吸气屏气呼吸门控调强放疗保乳术

    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刘建井边海曼付蔷王子阳...
    42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成像(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2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乳腺癌原发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两组;基于PET图像和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形态学特征和PET代谢参数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结果 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在肿瘤直径、边缘、合并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累犯邻近皮肤乳头及PET代谢参数等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侵袭性(t=-3.19,x2=7.30、8.10、5.34,t=3.80、3.30、3.42,P<0.05).构建的18F-FDG PET/CT 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0.78~0.88),预测准确度为75.9%,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77.2%.构建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6(95%CI0.81~0.90),预测准确度为77.2%,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75.9%.结论 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发挥重要价值,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进一步提高了 PET代谢参数的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上尽早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18F-FDGPET/CT代谢参数影像组学

    基于硅光电倍增管和传统光电倍增管两种机型PET/CT临床成像条件下性能研究

    苏雪松耿建华王奕斌王雪鹃...
    428-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新一代硅光电倍增管(SiPM)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PET/CT)与传统光电倍增管(PMT)PET/CT空间分辨力及图像质量,探讨不同的PET光电转换器(PMT与SiPM)和Q.Clear算法对PET空间分辨力、定量精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 GE Discovery Elite 型 PET/CT(PMT PET/CT)和 GE Discovery Meaningful Insights(MI)型PET/CT(SiPM PET/CT)对椭圆分辨力模体和NEMA NU2-2018图像质量模体成像.使用OSEM+PSF+TOF(VPFX-S)算法对所有模体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MI采集的模体数据额外使用Q.Clear算法重建,β取值范围150~550,间隔100.计算分辨力模体中5条线源在3个层面的径向、切向和轴向半高宽(FWHM)并求平均值.计算图像质量模体中小球的恢复系数(RC)、对比度百分比(CRC)、对比噪声比(CNR)、背景变异百分比(PBV)、背景变异系数(BCV)和不同图像层面肺插件残余误差(RE).结果 MI(VPFX-S)与Elite相比,在径向、切向和轴向 FWHM 分别降低 4.25%~13.58%、7.00%~13.22%和 6.02%~36.14%,小球RCmax 无明显差异.MI(VPFX-S)提高小球 CRC(10.17%~38.89%)与 CNR(38.31%~94.95%),降低 PBV(26.20%~33.82%)与 BCV(31.29%~35.97%).MI(Q.Clear)与 MI(VPFX-S)相比,在径向、切向和轴向FWHM分别降低6.49%~45.02%、7.80%~35.60%和13.31%~36.80%,提高小球 CNR(38.31%~94.95%),并降低 PBV(26.20%~33.82%)与BCV(6.64%~10.31%),RC无明显差异.MI(Q.Clear)得到的CNR、RE和径向、切向、轴向FWHM均随β增大而增大,RC、CRC、PBV和BCV均随β增大而减小.结论 在使用VPFX-S重建条件下,与PMT PET/CT相比,新一代SiPM PET/CT在空间分辨力、热灶对比度与探测能力和背景噪声方面均有所提高.相较于O SEM,Q.Clear算法改善了空间分辨力、定量精度与图像质量,但与β的选择有关.β值影响Q.Clear算法带来的收益,对小病灶的最大定量值影响最为明显,这点对提高临床诊断能力尤为重要.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传统光电倍增管硅光电倍增管空间分辨力图像质量

    自动预置技术结合噪声指数及迭代重建算法在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胡梦婷王诗耕童小雨范勇...
    436-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自动预置技术(Auto-prescription)结合噪声指数(NI)和重建算法(ASIR-V)对腹壁下动脉CTA成像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50例,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50例)管电压120 kVp,NI 10,图像采用40%的ASIR-V重建;B组(50例)管电压采用自动预置技术,NI 10,图像分别采用40%、60%、80%ASIR-V重建,获得B1~B3 3个亚组.C组(50例)管电压采用Auto-prescription技术,NI 13,图像分别采用40%、60%、80%ASIR-V重建,获得C1~C3 3个亚组.在各组轴位图像上测量腹壁下动脉起始水平股动脉及同层面腹直肌的CT值和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记录3组辐射剂量.由2名观察者采用盲法独立对各组腹壁下动脉显示情况和图像噪声行主观评分.结果 B、C组股动脉CT值均高于A 组(t=-5.18、-5.17、-5.06、-6.08、-6.08、-6.07,P<0.05);B、C 组内随着 ASIR-V 等级的提高,图像 SNR、CNR 逐渐升高(F=55.45、49.70、53.47、68.89,P<0.05),且均优于 A 组(P<0.05).2名观察者主观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0.76~0.92,P<0.05).B、C组图像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穿出点显示、肌内走行的主观评分方面均优于A组.B2、B3和C2组在图像噪声主观评分方面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辐射剂量与A组相比分别降低15.10%和52.85%(H=75.21,P<0.05).结论 自动预置技术结合NI=13和60%ASIR-V的成像方案可在保证腹壁下动脉清晰显示的同时降低52.85%的辐射剂量.

    腹壁动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自动预置

    作者投稿时语言文字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442页

    胸部CT瘤周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与挑战

    吴婷吴林玉高晨娄新璟...
    44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组学通过提取医学图像中感兴趣区的定量图像特征,并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与异质性进行关联,为个性化精准诊疗提供了关键信息和依据.肿瘤周边蕴含了丰富的微观生物学信息,胸部CT瘤周影像组学通过挖掘肿瘤周围组织的深层异质性信息,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定量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展现其在未来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相信随着计算机、医疗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未来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数据等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望实现影像组学研究的规范化、可重复,推动影像组学研究的临床转化和应用,为肺癌患者精准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奠定基础.

    非小细胞肺癌瘤周组织影像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精准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