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顾万清

月刊

1007-8118

zhgdwkzz@vip.163.com

010-66936223

100853

北京市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院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范围包括肝、胆、胰、脾外科疾病、门脉高压、外科营养等的临床防治与实验研究。主要栏目:述评、热点聚焦、学术思考、论著、实验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等。该刊自1999年起成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是国内外同行了解我国肝胆胰脾外科专业现状和趋势的重要资料源和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胆道肿瘤手术规范的研究进展

    刘颖斌颜伟康
    4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道肿瘤的手术具有难度大、并发症多、预后差的特点,建立手术规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胆道肿瘤手术规范由术前评估处理和手术方式组成.在术前评估处理方面,术前减黄和肝叶增生技术仍有争议.在手术方式方面,肝脏切除的合理范围、胆管切缘的处理、血管侵犯时是否应该切除重建和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了解这些争议和重点问题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制定更合理的手术规范提供帮助.

    胆道肿瘤可切除评估术前胆道引流肝叶增生技术

    胆囊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对T2b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霖李雪川刘珂邹路...
    407-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胆囊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对T2b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的47例T2b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30例,年龄68(58,72)岁.依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将患者分为区域淋巴结清扫组(n=28)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组(n=19).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糖类抗原199、肝组织切除方式、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以电话或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区域淋巴结清扫组患者相比,扩大淋巴结清扫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195(167,220)min 比 165(152,175)min],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12(9,14)个比 8(7,9)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区域淋巴结清扫组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3%(4/28)和21.1%(4/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区域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4%、59.4%和52.8%,扩大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2%、62.7%和43.0%,两组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糖类抗原199>40 IU/ml(HR=2.98,95%CI:1.24~7.18,P=0.014)、肝脏楔形切除(HR=4.01,95%CI:1.36~11.87,P=0.011)和淋巴结转移阳性(HR=2.99,95%CI:1.22~7.34,P=0.016)是T2b期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短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区域淋巴结清扫相比,胆囊癌根治术中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延长T2b期胆囊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

    胆囊肿瘤淋巴结清扫T2b期

    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患者再次行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陈天宇刘子瑜尹梦秋陈曦...
    41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患者再次行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疗效,并与开腹胆囊癌根治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2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6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6例,女性40例,年龄(64.7±7.9)岁.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接受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腹腔镜组(n=45);接受开腹胆囊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开放组(n=61).记录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和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45例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的患者.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00±25)ml比(200±46)ml]和术后住院时间[3(2,5)d比5(4,7)d]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3/45)和13.1%(8/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P=0.041).腹腔镜组意外胆囊癌患者胆囊癌根治术后的累积生存率优于开放组(x2=4.58,P=0.032).结论 与开腹胆囊癌根治术相比,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患者再次行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时间方面均有优势.

    胆囊肿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再手术5年生存率

    本刊对表格的要求

    416页

    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与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张雪明成功张雷明王逻逻...
    417-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与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手术切除治疗的13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女性79例,年龄(67.7±10.1)岁.收集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血管侵犯情况、神经侵犯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等临床资料,计算术前mGPS,并基于mGPS将患者分为3组:mGPS 0分组(n=78)、mGPS 1分组(n=39)和mGPS 2分组(n=20).以门诊复查和电话沟通的方式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的因素.构建并验证胆囊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mGPS 0分组、mGPS 1分组和mGPS 2分组胆囊癌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前肿瘤糖类抗原19-9以及R0切除比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GPS 0分组、mGPS 1分组和mGPS 2分组胆囊癌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x2=28.13)和无复发生存率(x2=25.39)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HR=2.433,95%CI:1.396~4.242,P=0.002)、血管侵犯(HR=2.809,95%CI:1.598~4.941,P<0.001)、神经侵犯(HR=1.980,95%CI:1.188~3.300,P=0.009)、TNM 分期 Ⅲ~Ⅳ 期(HR=2.689,95%CI:1.069~6.762,P=0.036)、mGPS 2 分(HR=2.496,95%CI:1.372~4.541,P=0.003)的胆囊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短的风险高.基于上述5个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胆囊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810(95%CI:0.769~0.85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收益,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符合度.结论 术前mGPS与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相关,mGPS高是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基于mGPS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胆囊癌患者切除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情况.

    胆囊肿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预后列线图

    论文作者署名与志谢的要求

    423页

    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患者神经侵犯状态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齐作超杨镇玮李青山袁浩...
    424-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并验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患者神经侵犯(PNI)状态的机器学习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45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以及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为了构建和验证机器学习模型,329例患者分为训练集(n=231)和测试集(n=98).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等临床特征.通过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确定预测变量.选择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基于线性核的支持向量机等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PNI的模型.使用混淆矩阵计算模型的性能指标,筛选最终模型.在测试集验证模型表现.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最终模型,使用帕累托图对预测变量按重要性进行可视化排列.结果 LASSO回归确定了 9个预测变量纳入预测模型,包括:肿瘤糖类抗原19-9(CA19-9)、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白蛋白、中性粒细胞乘以谷氨酰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负荷评分.在经过训练的6个模型中,RF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灵敏度为0.842,准确度为0.870,与RF模型的AUC相比,其他5个模型的AUC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F模型预测测试集肝内胆管癌患者PN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AUC为0.736.校准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RF模型预测肝内胆管癌患者PNI的曲线和代表理想模型的对角线贴合良好.帕累托图显示,CA19-9是该模型中最为重要的预测变量,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论 本研究基于RF算法建立的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PNI状态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PNI状态.

    胆管肿瘤肝内胆管癌神经侵犯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经皮经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范锦明叶永青王平龚靖霖...
    431-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Ⅰ期胆道造瘘(PTOBF)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3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TOBF取石术治疗的7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42例,年龄(48.9±17.5)岁.根据结石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复发组(n=25)与未复发组(n=45).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手术次数、带管时间等临床资料.通过电话和门诊复查方式进行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年龄、结石长径、结石数量、Ⅰ期未解除狭窄和手术次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结石长径≥20 mm(OR=4.389,95%CI:1.111~17.340,P=0.035)、Ⅰ期未解除狭窄(OR=4.638,95%CI:1.170~18.385,P=0.029)、手术次数多(OR=1.842,95%CI:1.031~3.290,P=0.039)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PTOBF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风险高.结论 结石长径≥20 mm、Ⅰ期未解除狭窄、手术次数是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PTOBF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石肝胆管复发危险因素

    一种改良Trocar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优势分析

    陶崇林张杰徐启纲黄侠鸣...
    435-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与常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行对比,分析改良Trocar入路LC的临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改良Trocar入路LC(改良组)的202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4例,女性118例,年龄(49.58±13.03)岁.纳入同期行常规三孔法LC的606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45例,女性361例,年龄(50.99±12.5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转四孔法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术后满意度评分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改良组有3例(1.5%,3/202)中转四孔法,对照组有7例(1.2%,7/606)中转四孔法,两组中转四孔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28±13.51)min和(40.38±18.7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术后数字评分量表评分更低[(2.49±1.23)分比(3.02±1.48)分],术后住院时间更短[(2.87±0.93)d比(3.80±1.31)d],Kiyak评分更高[(4.31±0.66)分比(4.15±0.6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Trocar入路LC与常规三孔法LC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但改良Trocar入路LC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疼痛更轻、疤痕更隐蔽、患者满意度更高.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改良疗效比较研究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唐昌乾郭宇麒任泳年朱恒立...
    439-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探讨其对TO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D治疗的205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117例,年龄(61.3±9.8)岁.依据患者术后是否达到TO分为两组:TO组(n=113)和非TO组(n=92).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量、胰腺CT值、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D术后达到TO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性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化程度越高(高分化比中分化:OR=7.20,95%CI:1.20~43.28;高分化比低分化:OR=16.55,95%CI:2.01~136.11)、CT 值>38.45 Hu(OR=0.29,95%CI:0.13~0.65)、输血量 ≤350 ml(OR=8.05,95%CI:2.94~22.01)和手术时间≤407.5 min(OR=10.88,95%CI:3.90~30.41)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PD术后越容易达到TO(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PD术后预测TO的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63(95%CI:0.816~0.911),ROC曲线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4和0.752,校准图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效益.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CT值、输血量、手术时间是胰腺导管腺癌患者PD术后达成TO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TO的预测性能良好.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教科书式结局胰腺导管腺癌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