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胆道恶性肿瘤化疗联合靶向免疫的综合治疗

    王健东全志伟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道恶性肿瘤(biliary tract cancers,BTCs)是起源于胆道系统的异质性明显的一组肿瘤,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肝门部胆管癌、远端胆管癌及胆囊癌。绝大多数BTCs为腺癌,侵袭性强,预后极差。在世界范围内,BTCs是第二大肝胆胰肿瘤,占所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73年至2012年的大数据中可见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率大幅上升(350%),肝外胆管细胞癌发病率则稳步升高(20%)[1]。由于BTCs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临床就诊时往往已到中晚期,5年总生存率5%~15%,即使相对早期发现能够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仍高于50%[2]。随着手术技术、手术器械及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BTCs的手术范围不断扩大,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尝试了包括肝外胆管切除、半肝切除、肝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术式,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大范围肝切除及扩大淋巴结清扫、肝移植等术式,肝外胆管细胞癌施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但不幸的是对提高生存率无任何帮助。BTCs与其它肿瘤一样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单纯的外科手术不能治愈,故必须有综合治疗的理念。

    胆管肿瘤综合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胆管损伤修复后再狭窄原因与处理

    王向张永杰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是胆囊切除手术最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5%~0.36%[1]。肝切除手术亦可能并发严重胆漏或胆管损伤,尤以半肝切除后的对侧胆管损伤常见[2]。随着治疗理念和操作技术的提升,BDI的外科修复疗效已有长足进步,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修复后再狭窄需再次甚至多次接受手术治疗。约2/3的再狭窄发生于修复术后2~3年内[3],术后2年胆肠吻合口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3.6%[4]。然而,2~3年的时限尚不足以确认胆管的恒久通畅,迟发型再狭窄并非罕见,约15%的胆管再狭窄可发生于术后5~10年内[3,4]。

    胆管损伤胆肠吻合口狭窄复发性胆管炎胆管通畅度再手术

    胆囊癌外科规范治疗的难点与焦点

    王坚杨传鑫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1]。其早期诊断困难,易发生侵袭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5年生存率仅为18%[2]。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治愈胆囊癌的唯一有效手段。如何提高根治性手术的效果,规范外科手术方式,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手术安全性,达到最佳手术风险与手术效益比,一直是胆囊癌外科治疗的难点与焦点问题。

    胆囊肿瘤外科手术围肝门技术围手术期医护

    胆囊癌肝切除范围再认识

    杨新伟杨平华闫兴州邢相磊...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6位,且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1]。大多数胆囊癌就诊时已是疾病进展期,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望治愈的方法[2]。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发布的第8版TNM分期中,原发肿瘤T分期是手术方式和肝切除范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2019年日本第3版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推荐≥T1b期的胆囊癌行肝切除,但并未明确肝切除范围[4]。关于胆囊癌的肝切除范围仍存在诸多争议,我们根据最新的AJCC指南结合我们自己的临床数据和经验进行分享。

    胆囊肿瘤肝切除术TNM分期外科手术

    胆囊癌临床分型研究现状及进展

    张东耿智敏全志伟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1]。胆囊癌因其发病隐匿、异质性高、侵袭性强等特点导致预后较差,总病死率高达87%,5年总生存率仅5%~15%[2,3]。根治性手术是胆囊癌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治疗方式,目前胆囊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肿瘤的TNM分期,但术前往往难以获得准确的分期信息。此外,TNM分期判断预后的危险因素仅为浸润深度和范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方式和生长方向考虑不足,存在一定的缺陷。

    胆囊肿瘤临床分型TNM分期

    胆管癌局部治疗技术应用进展

    李卓群任冯刚王荣峰张东...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根据起病部位不同,主要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CCA)和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CA)。近年来,CCA发病率逐年升高,疾病负担日益严重。CCA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因胆道梗阻表现就诊时大多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手术机会[1]。胆管癌因其复杂异质性和肿瘤生物学特点,多数患者对放化疗反应不佳,导致中晚期患者治疗手段十分有限。近年来,针对胆道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基于超声引导或ERCP等技术,通过微创途径对胆道肿瘤施行局部治疗,辅以置入胆道支架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CA局部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决策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胆管肿瘤射频消融不可逆电穿孔光动力治疗局部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及其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单季军李相成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管癌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癌症,可发生在胆道树内的任何地方。根据解剖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发生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亦称高位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是胆管癌中最常见类型,约占所有胆管癌总数的60%[1]。HCCA患者因胆道梗阻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为皮肤黄染、小便颜色加深、陶土样便、血清胆红素升高、肝酶异常等。高胆红素血症及肝功能异常会对手术安全性产生极大影响。胆道梗阻是HCCA的重要标志,评估胆道梗阻的程度,结合适当的胆道引流计划,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常用的术前减黄方式包括PTCD、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biliary stenting,EBS)、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3种。笔者在本文对HCCA患者术前是否需要常规行减黄治疗,应该采取何种减黄方法及术前减黄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作一阐述。

    肝门部胆管癌胆管肿瘤术前减黄外科手术安全性

    免疫治疗在胆道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蔡晨龚伟
    16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道肿瘤(biliary tract carcinoma,BTC)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起源于胆囊及胆管上皮的癌症。根据解剖学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CCA)、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CA)及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1]。BTC起病隐匿且恶性程度高,近年来全球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其在亚洲及拉丁美洲国家[2]。因缺乏早期诊断特异性标志物,约70%的患者一经发现即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患者预后差,5年总体生存率5%~15%[3,4]。根治性手术是治愈BTC的有效方法,但肿瘤复发和转移概率高,BTC术后患者复发的风险高于50%[5,6]。ABC-02临床试验确立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为目前晚期BTC的一线化疗方案,但治疗组中位总体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均不足1年,对于BTC的其他化疗方案效果不尽如人意[7]。近年来,免疫治疗在BTC的探索和应用逐渐展开,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重要进展[8]。本文就免疫治疗在BTC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综述。

    胆道肿瘤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进展

    劈离式肝移植血管分割与重建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华南劈离式肝移植联盟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分割与重建是劈离式肝移植的最关键技术之一,为规范劈离式肝移植血管分割与重建的技术流程,优化手术细节,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进而促进我国劈离式肝移植快速发展,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华南劈离式肝移植联盟组织国内领域知名专家,针对供肝血管评估、分割原则、供受体匹配、血管重建等技术细节和方案制定中国专家共识。

    劈离式肝移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血管分割与重建指引

    胆囊癌临床分型的合理性及其与预后关系——单中心486例分析

    付佳禄张景玮金哲川张东...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临床分型的合理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486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64例,女322例;年龄30~88岁,中位年龄63岁。胆囊癌临床分型:腹腔型234例,肝脏型138例,肝门型49例,混合型65例。临床分型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临床分型与预后的关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建立胆囊癌树增强朴素贝叶斯(TAN)网络生存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分型与患者的年龄、术前TB、CEA、CA19-9、CA125(H=20.45,56.90,24.10,55.62,31.19;P<0.05)以及病理分型、组织学分化、血管侵犯、神经浸润、T分期、N分期(χ2=11.50,15.44,119.69,38.95,255.57,25.34;P<0.05)有关。腹腔型、肝脏型、肝门型、混合型胆囊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7、18.5、17.0、10.0个月,临床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χ2=71.14,P<0.05)。TAN网络生存预测模型显示,胆囊癌临床分型和T分期、周围组织器官侵犯、CA19-9及TB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对胆囊癌患者术后1、2、3、5年生存预测的AUC分别为0.83、0.78、0.70和0.69,准确度分别为0.76、0.66、0.73和0.84。结论:胆囊癌临床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基于临床分型建立的TAN网络生存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预后,本中心数据验证了该临床分型的合理性。

    胆囊肿瘤临床分型预后外科手术生存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