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谭涛胡志刚周兵海吴华俊...
    179-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建立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4例,女84例;年龄31~83岁,中位年龄61岁;随访期间复发78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A19-9升高、T3~T4分期、N1~N2分期是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901,21.462,2.558;P<0.05)。基于3项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828,该模型对患者术后1、2、3年无复发生存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97、0.99,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校正曲线显示较好的一致性。决策分析曲线显示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CA19-9、T分期、N分期是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胆囊肿瘤外科手术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铁死亡相关lncRNA预后模型

    莫建涛杨沛泽曹瑞奇马清涌...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36例ICC和9例正常人群基因表达数据及相应临床信息,提取与预后相关的铁死亡lncRNA并构建预后模型。通过Cox回归模型和ROC曲线验证铁死亡相关lncRNA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AL161431.1和LINC01587两个铁死亡相关lncRNA为ICC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HR=2.99,7.23;P<0.05)。建立ICC患者lncRNA预后模型,风险评分=1.096×AL161431.1+1.979×LINC0158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的总体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铁死亡相关lncRNA风险评分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R=1.12,P<0.05)。该模型1、2、3年生存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3,0.837和0.853;而肿瘤分级、分期的1年生存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AUC分别为0.598、0.637,该模型生存预后预测能力明显优于肿瘤分级和分期。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铁死亡相关lncRNA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ICC患者的生存。

    肝内胆管细胞癌胆管肿瘤铁死亡长链非编码RNA计算生物学

    经动脉放疗栓塞术治疗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吴添庆王炯亮郑梽楷李文轩...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动脉放疗栓塞术(TARE)治疗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TARE治疗不可切除ICC的所有英文文献。采用主题词联合自由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词为cholangiocarcinoma、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unresectable、advanced、TARE、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等。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4月1日。主要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指标为1、2、3年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tata 12.0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739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显示,TARE治疗不可切除ICC的ORR为20.5%。其中钇90树脂微球组ORR为22.9%,钇90玻璃微球组为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体力状况较好组ORR为22.3%,体力状况较差组为12.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05,P=0.15)。TARE治疗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9.8%、17.9%、5.5%。TARE治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发生率39%;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肝衰竭和消化性溃疡,发生率3.2%和2.9%。结论:在不可切除ICC患者中,TARE的疗效尚可,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经动脉放疗栓塞术肝内胆管细胞癌Meta分析

    基于术前检测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壶腹周围癌病理类型中的价值

    王琦琦龚梦元冯正源韩亮...
    19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术前检测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壶腹周围癌病理类型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5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其中男159例,女97例;年龄39~88岁,中位年龄64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收集患者术前数据和术后病理类型,建立预测壶腹周围癌病理类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随机选取192例作为训练集,64例为测试集,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用于交互验证模型预测价值。结果:所有患者病理类型中,肠型99例,胰胆管型157例。基于肿瘤直径、Hb变量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信息准则(AIC)值达到最低24。根据AdaBoost算法结果,CEA、CA125、ALB、肿瘤直径、CA19-9等是影响决策树的重要因素,分别设置随机种子为91和62得到相应决策树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测试集验证Logistic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度依次为0.810、0.766、0.766,敏感度依次为0.848、0.775、0.956,特异度依次为0.706、0.750、0.316,AUC依次为0.764、0.762、0.698。结论:基于肿瘤直径、Hb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在术前较为准确判别壶腹周围癌的病理类型,指导术前辅助化疗。

    壶腹周围癌病理类型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

    一期与二期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中国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安全性与疗效比较Meta分析

    涂建华史亚波李杨刘华兵...
    20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和比较一期与二期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我国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一期与二期PTCSL治疗中国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对照研究,年限为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检索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主要中文检索词为:肝内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一期,二期,经皮经肝胆道镜。主要英文检索词为:hepatolithiasis,one stage,second stage,percutaneous hepatocholangioscopy。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信息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研究3篇,队列研究5篇,总样本量748例,一期组350例,二期组3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一期与二期PTCSL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D=0.20,0.97;P>0.05),结石清除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RR=1.04,1.31;P>0.0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二期组(MD=-2.36,P<0.05),但一期组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二期组(RR=1.79,P<0.05)。结论:与一期PTCSL相比,二期PTCSL治疗中国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但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较低。

    胆结石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Meta分析

    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T管延迟拔除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构建

    李子寒濮天陈江明郭旗...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T管延迟拔除(>2个月)的影响因素,并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留置T管引流的180例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4例,女126例;年龄15~85岁,中位年龄57岁。对术后留置T管延迟拔除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价值评价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验证和ROC曲线。结果:T管留置中位时间为2(1,3)个月,其中术后T管延迟拔除7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内结石未即时清除、肝内结石双侧分布、肝内胆管狭窄、术前WBC升高、术后第1天TB≥34.2 μmol/L和胆汁培养阳性为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T管延迟拔除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09,2.684,5.250,4.794,4.035,2.991;P<0.05)。采用这些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800(95%CI:0.735~0.866),总分最佳截断值为134,该Nomogram模型的敏感度为0.56,特异度为0.88。结论:肝内结石未即时清除、肝内结石双侧分布、肝内胆管狭窄、胆管炎症和损伤为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T管延迟拔除的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初步预测患者术后短期恢复效果。

    肝内胆管结石引流术危险因素列线图

    血栓弹力图测定对远端胆管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预测价值

    李杰任加强马坚王铮...
    21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远端胆管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栓弹力图(TEG)对术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的162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0例,女62例;年龄39~78岁,中位年龄64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出血组(29例)和未出血组(133例)。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将患者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和TEG相关指标纳入术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判断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胃排空障碍、90 d死亡分别为19、25、5例,未出血组分别为79、57、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17.899,11.390;P<0.05)。出血组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0,4)、22(17,34)d,明显长于未出血组的1(0,2)、16(14,19)d(Z=2.014,4.00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EG测定凝血形成时间K和Plt是远端胆管癌患者PD术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93,0.298;P<0.05),以两者建立的模型预测术后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95%CI:0.637~0.847)。结论:远端胆管癌PD术后出血患者容易出现胰瘘、胃排空障碍、早期死亡,基于术前TEG测定及Plt构建模型对术后出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胆管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出血血栓弹力图

    ERCP在胆胰疾病微创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郭世龙杨潇胡欢欢杨梁...
    216-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ERCP在胆胰疾病微创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潜江市中心医院接受ERCP治疗的177例胆胰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5例,女102例;平均年龄(62±13)岁。胆道结石151例,胆道恶性梗阻15例,良性梗阻5例,胆漏4例,胰管结石2例。观察ERCP治疗胆胰疾病的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RCP治疗成功率为98.3%(174/17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6/177),其中术后急性胰腺炎3例;十二指肠乳头出血2例;肠穿孔1例,该例患者术后死亡。151例胆总管结石中,行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131例,乳头切开术(EST)20例,结石清除率为97.3%(147/151)。15例胆道恶性梗阻中,ERCP手术失败1例,改为PTCD减黄;2例恶性肿瘤ERCP下病理活检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减黄后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余12例行胆道支架置入。5例胆道良性梗阻均成功实施ERCP球囊扩张,置入胆道支架引流。4例胆漏ERCP引流后保守治疗痊愈。2例胰管结石ERCP取石后置入胰管支架,患者腹痛明显缓解。结论:ERCP治疗胆胰疾病安全、有效,规范的操作和严密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疾病外科手术,微创性治疗结果安全性

    十二指肠侧视镜引导下ERCP在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郝杰李宇陈晨杨雪...
    22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侧视镜引导下ERCP在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诊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治疗的45例消化道重建术后并发胆胰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48~73岁,中位年龄65岁。既往消化道重建手术包括毕Ⅰ式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6例,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采用十二指肠侧视镜引导下ERCP进行诊治。分析ERCP进镜成功率、进镜时间、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毕Ⅰ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进镜成功率为3/3,中位进镜时间为15(13~25)min;插管成功率为3/3,插管时间为14(4~16)min。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进镜成功率为91%(29/32),进镜时间为35(26~48)min;插管成功率为93%(27/29),插管时间为26(11~42)min;其中2例进镜失败患者行超声内镜(EUS)下胆道穿刺引流。Whipple术后患者进镜成功率为6/6,进镜时间为106(46~177)min;插管成功率为3/6,插管时间为28(15~52)min。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患者进镜成功率为2/4,进镜时间为38(30~63)min;插管成功率为2/2,插管时间为20(20~36)min;2例进镜失败患者行EUS下肝胃吻合术。所有患者总体进镜成功率为89%(40/45),进镜时间为35(13~177)min;总体插管成功率为88%(35/40),插管时间为27(4~52)min。术后发热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十二指肠侧视镜引导下ERCP治疗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患者是安全、可行的,EUS下胆道穿刺引流可作为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失败的补救措施。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重建胆胰疾病

    生物信息学分析前折叠蛋白家族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福平王茂程瑞李尚朋...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前折叠蛋白(PFDs)家族在肝细胞癌(肝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利用GEPIA2数据库获取PFDs家族成员的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数据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数据。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PFDs家族成员的表达与肿瘤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利用HPA数据库获取PFDs家族成员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免疫组化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PFDs家族成员表达对肝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同时从TCGA下载肝癌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对PFDs家族成员和其他相关病理参数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利用DAVID 6.8生物信息学工具对PFDs家族蛋白进行富集分析。通过TIMER 2.0数据库分析PFDs家族成员的表达与肝癌免疫浸润的关系。结果:PFDN1、PFDN2、PFDN3、PFDN4的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并与肝癌患者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成正相关(P<0.05)。PFDN1、PFDN2、PFDN3、PFDN4基因过表达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更短(HR=1.47,1.45,1.61,1.66;P<0.05)。PFDN1、PFDN2、PFDN4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8,1.64,2.04;P<0.05)。基因本体(GO)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PFDs家族分子主要发挥着RNA和mRNA的剪切和分解功能,并参与RNA运输、mRNA监控途径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合成等相关信号通路。PFDs家族成员的表达还与肝癌中辅助T细胞(Th)2、CD56+NK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成正相关,而与Th17、中性粒细胞和中央记忆T细胞的表达成负相关。结论:PFDs家族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PFDs生物学功能与剪接体及免疫细胞浸润密不可分。

    癌,肝细胞前折叠蛋白预后计算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