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器人肝切除技术的优势与劣势

    张立鑫朱建交李敬东
    47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腹腔镜技术的延伸与突破,机器人手术系统也已引入外科领域20余年。自2003年Giulianotti等[1]报道世界首例机器人肝切除术以来,国内外对于机器人肝切除术的研究逐渐增加,主要报道内容也由早期个案报道逐渐发展至单中心较多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及经验总结等。随着对精准外科、快速康复观念的提倡,关于机器人肝切除术的研究报道也成为热点。Kingham等[2]、Machado等[3]和Perrakis等[4]均报道了机器人肝切除术在国外多个医疗中心的成熟应用。机器人肝切除术在国内起步虽晚,但研究更广,颇有后来居上之势。王晓颖[5]于2014年成功完成亚洲首例机器人活体肝移植左肝供肝切取、亚洲首例机器人ALPPS、国际首例机器人联合肝脏、直肠及肺等多器官同步切除等复杂手术。截至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刘荣等[6]报道完成的机器人肝胆胰手术已超过3 000例,其中机器人肝切除手术超过1 000例。苗毅和奚春华[7]也提到机器人到底是工具抑或是玩具,中国年青一代的肝胆外科医师是否应该拥抱新时代,接受新科技呢?为此,笔者就近年文献报道的机器人肝切除技术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综述。

    肝切除术机器人腹腔镜复杂肝切除术大范围肝切除术5G远程手术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肝癌诊疗中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韩冰顾劲扬
    480-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肝癌)是2020年全球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和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1]。2003~2015年肝癌是我国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12.1%,在所有侵袭性癌症中排名第二[2]。可以说肝癌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健康问题,随着医疗设备、药品开发和治疗技术的飞跃,数十年内肝癌的在诊断和治疗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进展。然而,数千年来,以一位医师或几位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依据其理论基础和既往经验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为核心的医疗模式从未改变。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快速发展逐渐显示出对这一核心医疗模式的重大挑战。特别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出现,尤其凭借其在图像处理方面显示的独特优势,可能会在医学领域带来划时代的变化。

    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DL)卷积神经网络(CNN)肝肿瘤原发性肝癌诊断治疗

    晚期肝癌综合治疗模式与策略

    何传超肖治宇
    486-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科手术切除仍是原发性肝癌(肝癌)最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目前我国肝癌初诊患者可手术切除率仅为30%。初诊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40%~70%[1]。较低的初诊可切除率以及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是制约我国肝癌总体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之下,有效提升肝癌可切除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成为提升肝癌治疗效果的攻关课题。近年来,围绕上述课题,多种治疗策略、技术手段、系统治疗方案百花齐放,涌现出大批典型案例及突破性临床研究成果,有效方案被录入2022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改变了肝癌治疗的局面。本文以围绕手术治疗为中心的肝癌综合治疗现状作一论述。

    肝肿瘤癌,肝细胞降期治疗转化治疗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肿瘤生物学特征在肝癌肝移植治疗中的意义

    王孟龙
    490-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其中肝细胞癌(HCC)占85%~90%[1]。85%~95%的HCC患者有肝硬化背景,每年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率为2%~4%,HBV、HCV、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均是HCC的高危因素[2]。肝移植因其既解决肿瘤又解决肝硬化背景而成为HCC治疗的理想选择。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hina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CLTR)数据显示,2018~2020年国内肝移植数量平均约6 000例/年,其中肝癌肝移植占比为35.0%[3]。然而,肝移植术后仍面临着肿瘤复发问题,而HCC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则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4]。因此,本文拟就其在肝移植的选择、桥接治疗与降期处理以及预后中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

    癌,肝细胞肝移植肿瘤生物学特征标志物

    浅谈腹腔镜肝切除术出血防控策略

    马俊永王毅州李锡锋吴雅丽...
    495-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领域的应用相较于其它手术起步较晚。1991年Reich首次报道了肝脏边缘的良性肿瘤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1]。3年后笔者所在中心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伟平报道了国内首例LH[2]。究其原因,一方面肝脏本身特有的脉管系统纵横交错,切除过程中极易出血;另一方面,腹腔镜下肝脏分离暴露困难、操作空间受限、止血手段少、缝合打结困难,且技术娴熟程度以及腔镜器械较为单一,限制了其普及和推广速度。LH容易引起出血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如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肝脏质地和肿瘤特征等客观因素;主刀和团队的腔镜经验和操作熟练程度等主观因素,因此很难单纯通过提高技术来完全杜绝出血的发生[3]。LH的难点在于出血的预防与控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LH适应证的扩大、手术难度的提高、断肝过程复杂性的增加,术中管道损伤、出血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笔者结合文献及所在团队的经验对LH出血陷阱的防控策略作以下总结,希望对同行们能有所裨益。

    肝切除术腹腔镜出血防控

    原发性肝癌的分子诊断

    王楚风蒋安
    499-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肝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病死率位居全球第4位[1,2]。肝癌具有起病隐匿、进展速度快、异质性强、病理机制复杂、预后差等特点,我国肝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0%,发现时往往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探索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针对肝癌的早发现、早筛查、早诊断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肝穿刺活检虽然是肝癌确诊的金标准,但面对分化程度较好的肝癌组织时容易误诊。另外,患者的依从性以及肝穿刺可能发生并发症也决定了肝穿刺活检并不是肝癌早期诊断的首选。因此,寻找肝癌早期诊断方法,对肝癌患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生存率提高有重大意义。

    肝肿瘤分子诊断液体活检外泌体甲胎蛋白高尔基蛋白73(GP73)微RNAs(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环状RNA(cirRNA)

    肝血管瘤治疗指征及治疗策略

    李双喜胡宗凯赵静黄洁...
    504-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血管瘤为先天性良性血管错构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由胚胎发育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异常有关。肝血管瘤可分为4种类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占比最大,约占肝血管瘤96%。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分为厚壁型及薄壁型两类:厚壁型血管腔小,又可称为低流量海绵状血管瘤;薄壁型血管腔大,又可称为高流量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发生率为0.4%~20%,见于各年龄人群,常见于30~50岁女性[1]。肝血管瘤常为单发且较小(直径<4 cm),多发病变约占10%,大部分肝血管瘤生长缓慢,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原因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2,3,4]。部分患者因肿瘤直径较大或压迫胃肠道等邻近器官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胀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极少数患因肝血管瘤破裂出现腹腔出血等严重腹部并发症[5]。本文肝重点探讨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征及外科治疗策略。

    血管瘤肝脏外科手术剥除术肝切除术治疗指征

    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转化治疗

    李斌奎
    51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肝内胆管分支衬覆上皮细胞,以腺癌最为多见。2020年统计约有906 000例新发原发性肝癌,其中ICC占10%~15%,即9.1~13.6万例[1]。IC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低,但在泰国和中国等地区发病较高[2]。ICC的危险因素包括肝硬化、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饮酒、糖尿病、肥胖、吸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吸虫感染,以及胆道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aroli病和炎症性肠病等[3]。

    肝内胆管细胞癌胆管肿瘤转化治疗肝动脉灌注化疗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安全性与疗效

    王峰杰王礼光廖珊刘颖...
    517-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LRH)治疗肝细胞癌(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5例,女10例;年龄29~74岁,中位年龄52岁。肝功能均为Child-Pugh分级A级,肿瘤直径<8 cm。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RH组与开腹右半肝切除术(ORH)组,两组均采用标准化、流程化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术后并发症等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LRH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52)min,明显长于ORH组的(287±59)min(t=3.316,P<0.05)。LRH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5±0.9)d,明显短于ORH组的(2.8±0.8)d(t=-3.119,P<0.05)。LRH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2)d,明显短于ORH组的12(4)d(Z=-3.210,P<0.05)。LRH组无围手术期死亡,ORH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LRH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ORH组为33%(2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7,P>0.05)。LRH组无肝切缘旁复发,腹腔种植性转移1例;ORH组肝切缘旁复发1例,腹腔种植性转移2例,切缘旁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腹腔种植性转移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05)。LRH组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0%、62.6%,ORH组相应为65.6%、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5,P>0.05)。LRH组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为96.0%、75.4%,ORH组相应为88.3%、76.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5)。结论:标准化、流程化前入路LRH治疗肝癌安全、可行,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无瘤生存及总体生存等方面与ORH相当。

    癌,肝细胞腹腔镜肝切除术安全性治疗结果

    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临床疗效分析

    张海涛贾哲马超张其坤...
    523-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RFA)治疗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治疗的219例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9例,女50例;年龄34~76岁,中位年龄55岁;肿瘤≤4 cm。121例患者行肝切除治疗(LR组),98例行RFA治疗(RFA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患者进行1∶1匹配,分析PSM后两组术后肝内复发、肝外复发、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体生存期(OS)。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结果:PSM后两组各60例患者,LR组术后1、3、5、7年PFS分别为93.7%、69.0%、58.0%、53.8%,RFA组相应为89.2%、45.4%、30.1%、14.1%,LR组术后PFS明显优于RFA组(HR=1.09,P<0.05)。LR组术后1、3、5、7年OS分别为99.4%、90.5%、89.4%、87.9%,RFA组相应为98.9%、89.3%、79.1%、74.1%,LR组术后OS亦明显优于RFA组(HR=1.35,P<0.05)。LR组术后1、3、5、7年累积肝内复发率分别为5.0%、20.1%、32.6%、40.1%,而RFA组相应为12.9%、40.3%、70.3%、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3.16,P<0.05)。LR组术后1、3、5、7年累积肝外复发率分别为1.2%、4.4%、7.8%、10.5%,RFA组相应为1.6%、6.6%、13.5%、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47,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R组门静脉周围型肝癌患者肝内复发、肝外复发、PFS和OS均明显优于RFA组(HR=0.24,0.68,0.25,0.22;P<0.05);而LR组肝静脉周围型肝癌患者仅肝内复发优于RFA组(HR=0.16,P<0.05)。结论:对于血管周围型单发小肝癌,手术切除提供了较RFA更好的长期肿瘤控制和OS,特别是对于门静脉周围型肝癌的患者,如果具备手术切除的条件,应将手术切除作为首选。

    癌,肝细胞射频消融肝切除术倾向性评分匹配血管周围型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