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中胰腺超声弹性成像在胰腺质地评估中的应用

    杨天池韩威邱枫祁佳慧...
    646-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胰腺超声弹性成像在胰腺质地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7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行术中胰腺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的19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58~76岁,中位年龄66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壶腹周围肿瘤组(10例)和对照组(9例)。术中超声检测患者胰颈部SWE杨氏模量值,探索胰腺SWE杨氏模量值范围;分析术中胰腺SWE杨氏模量值与术前胰腺CT值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结果:患者术中胰腺SWE杨氏模量值的中位数为13.4(11.5,17.7)kPa,其中壶腹周围肿瘤组为16.0(11.4,19.2)kPa,对照组为13.2(11.5,15.6)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4,P=0.905)。术前胰腺平扫CT值为34±12,术中胰腺SWE值与平扫CT值呈负相关(rs=-0.555,P=0.014)。结论:术中胰腺SWE杨氏模量值可尝试作为量化胰腺质地的指标,初步判断胰腺质地。

    胰腺质地超声检查实时弹性成像胰腺CT值

    不同部位外生型肝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术后肝内复发和预后影响

    张文华陶焠胡添松
    651-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外生型肝癌(PH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术后肝内复发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87例P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41~69岁,中位年龄54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膈面PHCC组(膈面组,39例)和脏面PHCC组(脏面组,48例)。分析两组患者病理特征差异,并分析术后3年肿瘤肝内复发率和术后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术后PHCC肝内复发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膈面组PHCC临床症状出现率64%(25/39),明显高于脏面组PHCC的39%(11/48) (χ2=15.047,P<0.05)。膈面组PHCC肿瘤直径>8 cm、切缘距离≤1 cm、微血管侵犯患者分别有32、17、21例,脏面组PHCC相应为16、6、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0,4.440,5.228;P<0.05)。术后3年肝内复发率为44%(38/87),死亡率为37%(32/87);肿瘤包膜不完整、切缘距离≤1 cm、微血管侵犯、脏面生长是术后3年肝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2.113,2.866,3.025,2.534;P<0.05);肿瘤直径>8 cm、包膜不完整、微血管侵犯、脏面生长是PHCC患者术后3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OR=2.336,2.857,3.044,2.758;P<0.05)。结论:膈面PHCC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早、易早期发现,而脏面PHCC患者发现时往往肿瘤直径较大、且易发生微血管侵犯、根治性切除率低。脏面生长患者术后肝内复发高,且术后预后差。

    癌,肝细胞外生型肝癌膈面脏面复发预后

    供肝灌注液病原菌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李秉林吕少诚潘飞姜涛...
    656-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供肝灌注液病原菌与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138例受者临床资料。受者或(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16例,女22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50岁。分析供肝灌注液培养结果与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情况。结果:138例肝移植受者中,供肝灌注液病原学培养阳性率51.4%(71/138),共分离菌株104株,常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5株)、屎肠球菌(9株)和大肠埃希菌(7株)。受者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28.3%(39/138),共培养分离出81株病原菌,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株)和大肠埃希菌(7株)。供肝灌注液培养阳性组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9.4%(28/71),明显高于阴性组的16.4%(11/67) (χ2=9.009,P<0.05)。28例阳性组术后发生感染的受者中,9例受者供肝灌注液与术后感染培养出相同病原菌;其中最多的是肺炎克雷伯菌,供肝灌注液培养阳性6例,术后感染培养阳性5例,一致率5/6。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发生率高,供肝灌注液病原学培养结果阳性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阴性受者,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具有病原菌高度一致性。

    肝移植灌注液病原菌培养术后感染

    改良金氏评分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急性肝衰竭肝移植手术时机评估中价值并文献复习

    吕垒冯啸何凯明曾凯宁...
    66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金氏评分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急性肝衰竭(WD-ALF)肝移植手术时机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4例儿童WD-A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8~15岁。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收集分析患儿病史、一般情况及诊疗过程,使用改良金氏评分对患儿手术时机进行动态评估,评估患儿肝移植手术疗效。检索2000年1月至2023年5月PubMed和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英文检索词:Wilson's disease,liver transplantation,pediatric acute liver failure,operation timing等;中文检索词:儿童肝豆状核变性、肝移植、儿童急性肝衰竭、手术时机等。结果: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均予内科支持治疗,3例患儿改良金氏评分分别为15、15、11分,分别于入院后3周、5天、3天时行肝移植手术,术后均康复顺利。例4患儿经积极内科治疗后,改良金氏评分从10分逐渐下降至4分,病情缓解出院,暂未接受肝移植治疗。文献复习共检索到9篇相关文献,共10例患儿,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5~17岁,中位年龄13岁。其中有胆红素水平、INR、AST等完整信息的文献8篇共9例患儿,其改良金氏评分为11~16分,中位数14分。大部分评分>11分的患儿接受肝移植手术后预后良好,而2例未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患儿改良金氏评分为14、15分,分别于入院后第10天和第8天死亡。结论:肝移植治疗可有效改善WD-ALF患儿预后,改良金氏评分可精准评估患儿病情,把握肝移植治疗的手术时机,评分≥11分的患儿应尽早接受肝移植治疗。

    肝移植肝豆状核变性肝衰竭儿童手术时机改良金氏评分

    MRI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非肝硬化乙肝患者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韩宇张武李安琪陈文颖...
    669-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RI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对非肝硬化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腹部MRI增强扫描检查,并经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无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患者16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27例,女34例;年龄28~71岁,中位年龄49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了知情同意要求。由2名放射科医师同时对161例患者MRI图像进行LI-RADS v2018分类,并达成共识得到病灶最终LI-RADS v2018诊断结果,将其与金标准比较,其中恶性病变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良性病变以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至少2年的结果为金标准,计算LI-RADS v2018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161例患者161个病灶,其中HCC病灶71个,非HCC恶性肿瘤23个,良性病变67个。最终138个病灶经病理诊断证实,23例通过临床和随访MRI图像证实。MRI强化特征中,非环形动脉期强化占67.1%(108/161),弥散受限占83.9%(135/161),稍高T2WI信号占80.1%(129/161)。LI-RADS分类为LR-1、LR-2、LR-3、LR-4、LR-5和LR-M的病灶数分别为6、43、15、12、70、15例。LR-5中,HCC 64例,非HCC的恶性肿瘤5例,肝腺瘤1例。LR-5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0.901、0.933、0.914、0.923和91.2%。LR-M中,HCC 4例,非HCC的恶性肿瘤11例。结论:MRI增强检查LI-RADS v2018评价体系对非肝硬化乙肝患者H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包括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

    癌,肝细胞磁共振成像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成像系统非肝硬化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单中心12例诊治与疗效分析

    唐灿李向阳秦浩然李婧...
    674-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治及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PHNE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6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2019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分级标准分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治情况、生存状况。结果:腹痛为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腹痛8例,2例表现为腹部包块。肿瘤单发4例,多发8例。神经内分泌瘤(NET)7例,其中G2级6例,G3级1例;神经内分泌癌(NEC)5例,其中大细胞型3例,分型不清2例。超声造影检查动脉期表现为整体高增强发生率3/5,增强CT边缘环状强化发生率6/12。MRI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发生率9/12。神经无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6/10,铁蛋白阳性率5/9,CA19-9阳性率5/12。免疫组化法染色Syn阳性率11/12,CD56阳性率9/12,CgA阳性率2/12,CD34阳性率10/10,CK-19阳性率7/9。5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射频消融+化疗,1例行TACE治疗,1例行化疗+放疗治疗,1例行依维莫司+奥曲肽治疗,3例行穿刺活检后放弃治疗。随访时间1.0~2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随访期间7例存活,多为手术、射频消融、TACE积极治疗患者;5例死亡,多为放弃治疗患者。结论:PHNEN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有一定影像学检查特征,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积极手术切除,联合TACE、化疗及靶向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癌(NEC)神经内分泌瘤(NET)肝肿瘤肝切除术

    Alagille综合征疑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一例并文献复习

    许丁伟马江云李新成黄洁...
    681-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Alagill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例疑诊先天性胆道闭锁后确诊Alagille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患儿男,10岁9个月,"因反复皮肤黄染伴瘙痒10年余,再发加重1周"于2021年11月以"先天性胆道闭锁"收入院。体检:发育明显障碍,头围偏小、前额突出,眼距中度增宽,尖下巴,四肢关节畸形。肝脏肋下3 cm触及,质软。ALT、AST、TB、DB、ALP、GGT等肝功能指标不同程度升高。MRCP示肝内胆管分支不清,未见扩张,肝外胆管纤细,特异性胆管炎可能。超声检查示胆管纤细,肝损伤声像。ERCP示胆总管线性狭窄、肝总管囊状扩张。检索万方、维普、CNKI、PubMed、MEDLINE数据库中儿童Alagille综合征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21年11月25日患者行胆管支架胆道植入术,术后3 d腹痛剧烈,急诊行胆管支架取出,同时行PTCD。多学科讨论后行血液全外显子靶向捕获-高通道测序,结果显示JAG1基因的c.439C>T(p.Q147*)变异,JAG1基因的编码区域检测到1个杂合无义变异。该变异导致JAG1基因第147位密码子由编码谷氨酰胺变为终止密码子。根据患者存在JAG1基因突变,且有前额突出、眼距增宽的特殊面容和慢性胆汁淤积两种典型表现,明确诊断为ALGS。结论:ALGS在临床中非常罕见,往往导致漏诊、误诊,且预后较差。基因检测普及使更多ALGS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大部分患者由于心脏疾病或重症肝炎死亡,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肝移植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

    Alagille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诊断治疗JAG1基因

    TACE术后并发肝脓肿的临床诊治分析

    崔佳琪吴迪陈海艳周惠敏...
    68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TACE术后并发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57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18例,女339例;年龄38~80岁,中位年龄61岁。分析TACE术后肝脓肿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结果:857例患者共行1 164例次TACE手术,7例发生肝脓肿,其中含气液平面肝脓肿5例。肝脓肿发生率0.60%(7/1 164),肝脓肿死亡率2/7。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70±9)岁;合并HBV感染4例,2型糖尿病2例;肝细胞癌3例,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1例,转移性肝癌3例;肿瘤直径(8.6±2.1)cm。每例患者TACE次数为(4±2)次;碘化油使用剂量(12±5) ml;载药微球5例,明胶海绵2例。术后出现肝脓肿时间3~20 d,中位时间7 d;治疗时间8~28 d,中位时间16 d。肝脓肿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腹痛;7例均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使用抗生素治理;5例行穿刺引流术;并发双侧胸腔积液6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其中3例行右侧胸腔穿刺引流。脓液送检阳性率1/8,其他培养均提示革兰氏阴性杆菌6例,其中1例产气肠杆菌兼为厌氧。与TACE术前比较,发生肝脓肿后患者的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代谢功能下降。结论:TACE术后肝脓肿发生率较低,脓肿大多含气液平面,细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肝脓肿对肝损害较大,抗生素及穿刺引流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患者年龄、肿瘤栓塞次数、脓肿大小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对此类患者要严密随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肝脓肿肝肿瘤手术后并发症化学栓塞,治疗性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IPO7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维志刘连新
    694-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输入蛋白7(IPO7)在肝细胞癌(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IMER 2.0、UALCAN及CPTAC数据库分析IPO7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从GEO数据库下载多个基因芯片进一步验证。基于GEPIA2、UALCAN数据库分析IPO7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利用TCGA肝癌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并验证IPO7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基于GEPIA2、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IPO7表达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Cox回归模型进一步评估IPO7的预后价值,并进一步构建列线图评估肝癌的预后。基于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IPO7在肝癌中的共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生物学功能。通过STRING数据库进一步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于TIMER 2.0数据库,分析IPO7表达与肝癌组织免疫浸润水平的关系。两组IPO7表达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临床分期与IPO7表达关系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PO7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IPO7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为16.9(10.7,23.7),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的11.9(10.3,14.1) (P<0.05)。GEO数据下载多个基因芯片进一步验证,肝癌组织IPO7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CPTAC数据库进一步验证,肝癌中IPO7蛋白表达量为0(-0.778,0.654),亦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的-1.582(-2.367,-0.559) (P<0.05)。GEPIA2数据库显示,随着肝癌分期增高,IPO7表达量逐渐升高(F=4.83,P<0.05)。UALCAN数据库显示IPO7 mRNA表达与肝癌患者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TP53突变有关(P<0.05)。GEPIA2数据库分析显示,IPO7高表达组总体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FS)更短(HR=1.700,1.400;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IPO7基因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75,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STRING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显示,IPO7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质核输入、细胞周期调控、转录调节、有丝分裂纺锤体调节和有丝分裂过程的协调、rRNA加工等活动。TIMER 2.0数据库分析显示,IPO7的表达与CD8+T细胞、CD4+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r=0.191,0.364,0.270,0.450,0.485,0.310;P<0.05)。结论:IPO7可作为肝癌预后不良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其可能通过调节核质转运影响细胞周期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通路调控肝癌的发生与发展。

    癌,肝细胞输入蛋白7预后生物信息学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CCN4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陈安冯娟杨振宇杜锡林...
    702-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细胞通信网络因子4(CCN4)基因在肝细胞癌(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肝癌组织中CCN4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利用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CCN4蛋白表达与肿瘤纯度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CCN4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与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检验蛋白之间的相关性。CCN4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提取TCGA肝癌数据集,共获得371例患者临床信息和相应RNA测序表达谱数据,数据分析显示,肝癌患者CCN4蛋白表达与种族、T分期、病理G分级有关(χ2=9.055,14.012,17.163;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生存分析显示,肝癌CCN4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期较短(HR=1.50,95%CI:1.05~2.14,P<0.05)。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肝癌CCN4表达与肿瘤纯度呈负相关(rs=-0.397,P<0.05),而与B细胞、CD8+ T细胞、CD4+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M2巨噬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rs=0.306,0.279,0.460,0.490,0.465,0.404,0.532;P<0.05)。PPI网络分析显示,与CCN4主要相互作用的蛋白是核心蛋白聚糖(score=0.953)。结论:CCN4蛋白表达与种族、T分期、病理G分级有关,可作为肝癌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机制可能与免疫细胞浸润、M2巨噬细胞极化及基质纤维形成相关。

    癌,肝细胞CCN4基因WISP1基因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