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匡安仁

双月刊

2095-2848

zhhyx@pub.wx.jsinfo.net,zhhyx1981@sina.com

0510-82731904;82721344;82715010

214002

江苏省无锡市大娄巷23号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核医学领域的权威性和专科性杂志,全面反映我国医用核仪器、核试剂的研制,实验核医学研究,临床核医学方法的建立与提高,体外分析方法的创新和推广等,及时报道我国核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核医学学术交流。2007年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携手推动医药信息服务,该刊电子版已独家授权万方数据来实现其数字化服务推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示踪剂68Ga-NOTA-CD44的制备与生物学评价

    王波李莉宇雪张楚欣...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靶向透明质酸(HA)新型动脉粥样硬化(AS)示踪剂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CD44,并进行生物学评价及分子显像研究.方法 选取小分子人重组CD44蛋白,在该蛋白羧基末端(C端)通过磺基化修饰后偶联双功能配体NOTA,合成靶向HA的核素标记分子探针68Ga-NOTA-CD44.研究探针的标记率、体外稳定性等生物学性质,并对3只AS斑块模型小鼠及3只正常C57BL/6小鼠行68Ga-NOTA-CD44 microPET/CT显像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合成的探针68Ga-NOTA-CD44放化纯大于99%,比活度为62.22 MBq/nmol;探针在PBS中稳定性良好,放置3 h放化纯大于90%;探针经静脉注射后主要经肾代谢,在肝、肺及血液中代谢依次减低.AS模型小鼠microPET/CT显像示,该探针注射后60 min腹主动脉斑块处摄取较高,SUVmax与靶/本底比(TBR)max分别为1.14±0.02及4.95±0.93,具有一定的AS侵蚀斑块靶向性,与病理结果一致.结论 新型分子探针68Ga-NOTA-CD44的制备简便且标记率高,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及体内生物学性质,靶向显示AS侵蚀斑块的灵敏度高,其分子影像在早期无创识别AS侵蚀斑块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抗原,CD44同位素标记镓放射性同位素小鼠

    伴H3K27M突变的脊髓弥漫性中线胶质瘤18F-FDG PET/CT显像1例

    田苗苗尚华颜铭郭小瑞...
    109-110页

    18F-FDG PET/CT诊断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感染1例

    李剑明刘晓程
    111-112页

    不寻常的骨骼肌摄取

    吴美其罗亚平
    113-115页

    深度学习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的研究进展

    宋昊武志芳柴象飞郗锐...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深度学习(DL)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医疗已成为AI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作为评估心肌血流最准确的无创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利用DL算法基于MPI图像建立学习模型仍处于研究阶段,实现广泛推广还需开展更多的外部验证及迭代更新.该文拟对DL算法在MPI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学参照.

    心肌灌注显像深度学习发展趋势

    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桂斌姜楠邓倾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红外光(NIR)根据其波长可分为NIR-Ⅰ(650~900 nm)和NIR-Ⅱ(900~1 700 nm).相较于传统的NIR-Ⅰ荧光成像,NIR-Ⅱ荧光成像的组织吸收和光子散射值更低,组织穿透性和分辨率更高,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最有前景的1种光学成像技术.此外,结合多模态或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NIR-Ⅱ荧光成像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定位及引导治疗,对肿瘤的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NIR-Ⅱ荧光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监测转移以及治疗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肿瘤光学成像荧光发展趋势

    PET/MRI改善癌症患儿管理

    Lucia BarattoK.Elizabeth HawkLisa StatesJing Qi...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体化PET/MRI通过一站式成像提供肿瘤解剖学及功能评估,且与18F-FDG PET/CT相比其辐射暴露量减少80%,因此对癌症患儿的分期与再分期具有显著临床价值.该文回顾了 18F-FDG PET/MRI在小儿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尤其关注PET/MRI在患儿管理中的价值.来自4个不同机构的PET/MRI应用先行者分享了他们对PET/MRI技术在癌症患儿评估中特殊优势的见解.文章作者讨论了全身PET/MRI在评估某些解剖区域(如软组织和骨髓)中的价值以及儿童特殊的PET/MRI影像学特征,并强调了全身PET/MRI如何通过在不失去诊断准确性的同时减少所需放射学检查次数(因此减少辐射暴露),改善淋巴瘤、肉瘤和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管理.文章论述了PET/MRI如何帮助区分恶性肿瘤与感染性或炎性疾病;另外,简要探讨了 PET/MRI用于接受免疫治疗的患儿疗效评估以及对不同诊疗一体化药物评估的未来研究方向.从儿童应用中所获得的经验也可拓展至成人患者的评估中.

    肿瘤学儿科学PET/MRI癌症儿科肿瘤学

    本刊有关文章涉及课题基金项目的标注要求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部
    128页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