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王兴

月刊

1002-0098

cjst@cma.org.cn

010-85158255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8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口腔医学界公认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性。读者为广大口腔医师。本刊有由国内著名权威专家撰写的“述评”、“专论”、“回顾与进展”、“专家笔谈”;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拟订的“诊疗指南”;有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会议纪要”;有规范临床操作的各种系列“讲座”等,还有按专业分栏目的论著。本刊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等10余个著名国际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一直保持着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荣誉称号;连续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精品工程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70年中国口腔医学史研究巡礼——以《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刊载学术成果为中心

    张净秋张荣霞余谦王松灵...
    1185-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口腔医学杂志》70年(1953-2022年)发展历史中,共刊载口腔医学史研究论文80篇.以杂志成长的3个历史时期为线索,统计刊载数量和主题内容可知:论文发表数量在不断增加,主题也由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史向现当代口腔医学史转变.研究方法则从比较单一的文献、文物资料归纳与总结,向多学科交叉,文史考证的方向发展.早期研究有周大成、毛燮均等老一代大家的积淀与引领,近年来则逐渐形成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凝练出若干研究主题.随着口腔医学史研究的深化,学术成果发表的平台不断扩展,触及的学科不断增加,出版的口腔医学史、口腔医学教育史专著也有多部,周大成先生的《中国口腔医学史考》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口腔医学其他研究领域相比,目前我国口腔医学史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较大的开掘空间,前景十分广阔.学界应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方法、博物馆建设、中西医学合作等几个方面不断强化,助力研究的长足发展.

    牙科学史口腔医学史期刊论文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周大成

    《非麻醉医师实施口腔诊疗适度镇静/镇痛专家共识》解读

    汪伟张伟徐礼鲜
    1193-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由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制订的《非麻醉医师实施口腔诊疗适度镇静/镇痛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该专家共识对临床口腔医师实施适度镇静/镇痛的基本条件、实施方案、风险防范、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提出建议.本文旨在对该专家共识进行要点梳理和解读,以帮助口腔医师更好地理解这一专家共识,对非麻醉医师实施口腔诊疗适度镇静/镇痛进行规范化指导.

    镇痛镇静非麻醉医师口腔诊疗专家共识

    口腔力医学

    张辉李晔裴丹丹徐峰...
    1197-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疾病的诊疗虽然已有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无法有效再生口腔组织等诸多挑战,亟待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系统,力贯穿于组织器官发育、功能发挥、疾病诊疗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口腔疾病的诊疗中更应关注力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力在口腔诊疗中的潜在价值至今未得到充分探索.近年来,伴随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力学相关的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创新技术及新型材料在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口腔力医学"这一概念.随后,从口腔生物力学、口腔力生物学、口腔力诊断学及口腔力治疗学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力在口腔疾病发生与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实现对口腔疾病更准确地诊断、更有效地治疗和更全面地管理;最后,对口腔力医学的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旨在为口腔医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方法.

    口腔医学口腔力医学口腔生物力学口腔力生物学口腔力诊断学口腔力治疗学

    体表标志辅助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扫描定位的应用研究

    王港王家柱徐晨赵晶...
    1206-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对颞下颌关节(TMJ)和耳屏、眼外眦等体表标志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拍摄TMJ锥形束CT精准临床摆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初诊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77例,年龄(25.6±9.8)岁(范围12~66岁).将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Medical 21.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对选定的面部体表标志点和同侧TMJ分别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的投影点之间的相应距离进行测量,包括:正面观眼外眦至通过同侧髁突中心点垂线的水平距离(dx)、侧面观通过耳屏后缘最凸点的水平线至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的垂直距离(dy1)、通过耳屏后缘最凸点的水平线至下颌乙状切迹的垂直距离(dy2)、侧面观耳屏后缘最凸点至通过同侧髁突中点垂线的水平距离(dz).并对左右侧及不同性别、年龄之间(12~18岁为青少年组,33例;>18岁为成人组,79例)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对比采用探视图定位及使用体表标志点辅助定位拍摄TMJ小视野锥形束CT髁突中心点偏离视野中心的距离(探视图组,25例;体表标志辅助定位组,12~18岁及>18岁各25例共计50例),验证本研究所获取的体表标志点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结果 共纳入112例患者的224侧TMJ,正面观,dx为(8.59±3.13)mm,左右两侧之间、男女之间的d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dx[(7.43±3.02)mm]显著小于成人组[(9.07±3.06)mm](t=-3.68,P<0.001).侧面观,dy1为(14.80±3.90)mm,左右两侧、男女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y2为(6.82±3.95)mm,青少年组dy2[(5.88±4.13)mm]显著小于成人组[(7.22±3.83)mm](t=-2.33,P=0.021),左右两侧及男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z为(11.73±3.16)mm,左右两侧及男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dz[(10.92±2.74)mm]显著小于成人组[(12.07±3.27)mm](t=-2.52,P=0.012).验证结果显示两种定位方法均能完整显示TMJ,探视图组髁突中心点偏离视野中心的距离[(8.84±3.79)mm]大于体表标志辅助定位组[(6.50±2.88)mm](t=4.20,P=0.032).结论 眼外眦及耳屏可以作为稳定的体表标志点辅助TMJ锥形束CT扫描定位.

    颞下颌关节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体表标志耳屏眼外眦

    生成对抗神经网络辅助病损下颌骨三维形态补全的临床初步应用

    梁烨王倩张一祎浣晶晶...
    1213-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生成对抗神经网络(CTGANs)算法在下颌骨重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路径,以期为下颌骨重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临床探索性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需进行下颌骨重建的患者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6.6±11.5)岁,其中下颌骨缺损跨中线者7例.使用CTGANs生成器生成100张下颌骨图像,通过均方误差(MSE)计算任意两幅生成图的差别.选择5例患者术前锥形束CT数据,构建有标签的测试库,分为正常上颌骨、正常下颌骨、病变下颌骨、噪声组(每组70张断层图像),使用CTGANs鉴别器评价各组损失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使用自主研发的KuYe多输出智选生成系统(KMG)软件,对27例患者锥形束CT下颌骨定义三维补全区域,应用CTGANs算法,获得下颌骨参考模型;通过软件进行腓骨段重建下颌骨的虚拟手术,设计手术预期模型.用第二代联合骨切除和预弯重建板位置方法,设计手术导板并三维打印手术导板,借助手术导板对27例患者进行下颌骨重建手术,比较术后锥形束CT重建的下颌骨形态与手术预期模型、下颌骨参考模型的三维偏差.结果 CTGANs生成器MSE值为2 411.9±833.6(95%CI:2 388.7~2 435.1).正常下颌骨和病变下颌骨组损失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损失值的绝对值均显著小于上颌骨和噪声组(P<0.001).27例患者均成功获得下颌骨参考模型和手术预期模型;术后锥形束CT重建的下颌骨形态与手术预期模型相比,共观察到14 162个负偏差点和15 346个正偏差点,均值分别为-1.32 mm(95%CI:-1.33~-1.31 mm)和 1.90 mm(95%CI:1.04~1.06 mm).结论 CTGANs能生成多样的、符合下颌骨自然特征且匹配患者自身形态的下颌骨参考模型,进而可用于设计手术预期模型.这一方法可应用于下颌骨缺损跨越中线的患者.

    人工智能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下颌骨重建生成对抗网络图像补全

    数字化设计结合内镜微创拔除牙根与下颌管接触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王悦陈克难姜俊岐王珺林...
    1221-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数字化设计结合内镜和三维打印模型微创拔除复杂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的患者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为27~57岁.所有患者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均与下颌管关系密切,且部分牙体组织进入下颌管内.术前通过数字化设计,模拟术中动力系统分牙去骨操作以及牙齿分块脱位路径,分析拔牙阻力.采用光固化树脂喷墨三维打印下颌牙、下颌管及颌骨模型,术中使用内镜结合三维打印模型,微创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前、术后2 d、术后7 d分别对患者手术侧进行下唇皮肤定量感觉测试,采集手术时间等临床数据,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术后2、7d与术前的数据差异.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设计、模型打印及微创手术.术前设计牙齿分块数为(4.4±1.3)块,实际手术操作中牙齿分块数为(4.0±1.1)块;手术时间为(33.3±13.0)min,患者均无下唇麻木等术后并发症.内镜观察到术中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均暴露于拔牙窝内.术后2d患者的压力痛觉阈值(0.601±1.170)显著低于术前(1.251±1.109)(t=2.83,P=0.025).结论 对复杂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可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三维打印模型,在内镜辅助下进行微创拔除.

    牙,阻生磨牙,第三数字化设计三维打印内镜下牙槽神经血管束

    基于100名个别正常成人下颌运动轨迹的平均值架关键参数初探

    单珅瑶朱玉佳王俊杰温奥楠...
    1228-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下颌运动轨迹数据获取健康人群平均值架关键参数的方法,以期为平均值架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面向北京市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100名个别正常健康志愿者(男性42名,女性58名),年龄18~55岁,收集下颌运动轨迹数据.通过下颌运动分析系统中生成的架参数值,获取左右侧前伸髁导斜度(SC[)及侧方髁导斜度(TCI).按性别分组,并分别计算两组及整体样本的SCI和TCI;比较两参数的性别差异以及整体样本的两参数均值与平均值架经验值(SCI为35°,TCI为15°)的差异.结果 男性SCI(35.8°±7.4°)和TCI[11.2°(11.3°)]与女性相应参数[分别为 35.6°±8.3°和 10.8°(9.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P=0.922;Z=-0.60,P=0.552);整体样本SCI(35.7°±7.9°)与平均值架经验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221),TCI[10.9°(10.3°)]显著小于平均值拾架经验值(W=5 825.00,P<0.001).结论 本项研究100名个别正常成人下颌运动轨迹数据显示,性别因素不影响平均值架关键参数的设置,平均值架经验值的SCI适宜,TCI存在偏大的可能,临床使用架协助修复体设计时应根据患者牙列及其下颌运动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参数值.

    牙架牙下颌运动轨迹平均值架前伸髁导斜度侧方髁导斜度

    数字化技术构建三维颜面对称参考平面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初步应用

    马丽娟余向海尹东朱玉佳...
    1234-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三维颜面对称参考平面(SRP)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适用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24年2至5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的20例前牙美学修复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赋权普氏分析(WPA)算法、本体-镜像关联法的普氏分析(PA)算法和迭代最近点(ICP)算法,构建患者三维颜面部模型SRP(WPA、PA、ICP组).同时,以1名副主任医师定义的SRP为真值(真值组).比较WPA、PA、ICP组与真值组SRP的角度误差;选择最优的算法构建SRP,结合三维数字化微笑设计构建虚拟患者,设计前牙修复体(算法组),以常规数字化设计的修复体为常规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由患者对虚拟患者两组前牙修复体的美学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分.结果 WPA、PA、ICP组SRP角度误差分别为 1.43°±0.66°、1.82°±0.88°和4.74°±2.03°,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0,P<0.001).两两比较显示,WPA组SRP角度误差显著小于ICP组和PA组(P<0.05).以WPA算法构建SRP,并设计前牙修复体.虚拟患者前牙美学修复效果评分结果显示,常规对照组VAS总分为(6.30±1.38)分,算法组VAS总分为(8.09±0.74)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P<0.001).结论 使用WPA算法构建的SRP与专家定义的真值平面角度误差最小,是临床实践中最佳选择,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美学,牙科对称参考平面普氏分析迭代最近点数字化微笑设计数字化口腔医学

    WW域转录调节因子1对人牙髓干细胞的衰老调控作用研究

    李丹丹刘慧娟王燕陈增国...
    1240-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牙髓干细胞(hDPSC)随传代次数增加衰老相关表型和分子的改变,探究含WW域转录调节因子1(WWTR1)在hDPSC衰老中的作用.方法 组织块法原代培养hDPSC,根据培养出的hDPSC来源受试者的年龄、细胞代数及细胞敲低和过表达WWTR1后将细胞分为4组.I组:人牙来源的hDPSC根据受试者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15-25岁)和中年组(40~50岁).Ⅱ组:根据hDPSC不同传代分为年轻细胞组(传至第3代)和年老细胞组(传至第10代).Ⅲ组:hDPSC敲低WWTR1,分为敲低组和敲低空载体组.Ⅳ组:hDPSC过表达WWTR1,分为过表达组和过表达空载体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Ⅰ、Ⅱ组WWTR1表达量的变化,对Ⅱ、Ⅲ、Ⅳ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阳性率、RT-qPCR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53、p2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衰老细胞占比随连续传代培养逐渐增加,与年轻细胞组相比,年老细胞组hDPSC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均显著降低(P<0.001),年老细胞组hDPSC衰老相关基因p53(2.09±0.24)、p21(4.91±0.54)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年轻细胞组[p53:(1.08±0.09),p21:(1.09±0.08)](P<0.01,P<0.001).与青年组和年轻细胞组 hDPSC 相比,中年组和年老细胞组hDPSC的WWTR1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敲低组(44.50±2.42)较敲低空载体组(22.27±0.56)衰老细胞占比显著增加(P<0.001),hDPSC敲低WWTR1后衰老相关基因p53、p2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1),敲低组hDPSC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较敲低空载体组显著降低(P<0.001).过表达空载体组(20.40±0.79)较过表达组(10.07±0.61)衰老细胞占比显著增加(P<0.001),hDPSC过表达WWTR1后衰老相关基因p53、p2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过表达组hDPSC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较过表达空载体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 WWTR1可以抑制衰老相关基因p53、p21的表达进而延缓hDPSC衰老,且能提高hDPSC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

    细胞衰老人牙髓干细胞含WW域转录调节因子1增殖成骨分化连续传代间充质干细胞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伴重度牙槽骨缺损多学科治疗1例

    潘莲菲释栋郑春艳
    1248-1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