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王兴

月刊

1002-0098

cjst@cma.org.cn

010-85158255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8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口腔医学界公认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性。读者为广大口腔医师。本刊有由国内著名权威专家撰写的“述评”、“专论”、“回顾与进展”、“专家笔谈”;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拟订的“诊疗指南”;有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会议纪要”;有规范临床操作的各种系列“讲座”等,还有按专业分栏目的论著。本刊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等10余个著名国际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一直保持着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荣誉称号;连续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精品工程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H响应性新型叔胺单体改性树脂粘接剂对变异链球菌和干酪乳杆菌体外双菌种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张嘉欣李博磊周学东程磊...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pH响应性新型叔胺单体(DMAEM)改性树脂粘接剂(DMAEM@RA)防治继发龋的应用前景.方法 按粘接剂改性的方法,向树脂粘接剂中添加5%DMAEM,改性合成DMAEM@RA.以变异链球菌(Sm)和干酪乳杆菌(Lc)双菌种生物膜为研究模型,分别在树脂粘接剂(对照组)和DMAEM@RA(DMAEM@RA组)上进行培养.分别设置pH值为7.4、6.0、5.5和5.0的培养体系.通过定量PCR分析菌量,通过扫描电镜和胞外多糖染色分析DMAEM@RA对双菌种生物膜表型、菌量及胞外多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DMAEM@RA对Sm致龋毒力基因的影响.结果DMAEM@RA在酸性条件下可显著降低Sm和Lc的菌量,特别是Lc.pH=5.0时,DMAEM@RA组共培养 Sm 菌量对数值[lg(CFU/ml)](7.58±0.01)显 著低于对照组(7.87±0.03)(t=14.32,P<0.001),Lc菌量对数值[lg(CFU/ml)](7.29±0.0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7.93±0.15)(t=6.93,P=0.002).扫描电镜下也可观察到DMAEM@RA组菌量减少,同时有细胞碎片出现.此外,DMAEM@RA可在酸性条件下显著减少双菌种生物膜的胞外多糖生物量,pH=5.0时DMAEM@RA组胞外多糖生物量值[(25.13± 3.14)mm3/mm2]显著低于对照组[(42.66±7.46)mm3/mm2](t=3.75,P=0.020).DMAEM@RA可在酸性条件下显著上调Sm的gtfB、gtfC基因表达,pH=5.0时gtfB、gtfC基因分别显著上调(14.64±0.44)和(2.99±0.20)倍(t=-42.74,P<0.001;t=-13.55,P<0.001).结论 DMAEM@RA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具有防治继发龋发生发展的良好潜力.

    龋齿链球菌,变异干酪乳杆菌生物膜叔胺单体抗菌作用继发龋pH响应

    本刊对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53页

    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控变异链球菌耐酸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机制研究

    黄珊杜景云李艺君吴敏婧...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对变异链球菌(Sm)593号(Sm 593)临床株耐酸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Sm 593及其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为研究菌株,采用全自动生长曲线测定仪检测并绘制pH=5.5环境中各菌株的生长曲线;用菌落计数法检测细菌的适应性耐酸能力;使用Laurdan探针、氢-钾腺苷三磷酸(ATP)酶试剂盒、质子通透性检测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探究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介导的耐酸机制.体外构建各菌株的生物膜,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菌落计数法、SYTOX探针检测法和蒽酮-硫酸法探究各菌株的生物膜总量、活菌数、胞外DNA(eDNA)和胞外多糖含量;采用RT-qPCR法检测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H=5.5环境中,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5).适应性耐酸曲线显示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固有耐酸和适应性耐酸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对三菌株无预酸化处理20和40 min以及预酸化处理20和40 min后,liaS基因敲除株生存率[(8.98±2.00)%、(0.18±0.07)%、(14.88± 8.64)%、(0.82±0.91)%]和 liaR 基因敲除株生存率[(0.38±0.19)%、(0.34±0.18)%、(7.89±2.02)%、(1.52±0.37)%]均分别显著低于野生株[(32.49±9.75)%、(1.27±0.32)%、(62.76±29.06)%、(8.02± 1.25)%](均P<0.05).此外,liaS和liaR敲除株膜流动性(0.18±0.04和0.18±0.05)均显著低于野生株(0.08±0.05)(均P<0.01);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基因fabM表达水平(0.52±0.11和0.57±0.05)与野生株(1.04±0.30)相比均显著降低约 1/2(均 P<0.001);H+-ATP 酶活性(917.06±59.53 和 469.53±47.65)与野生株(127.00±50.71)相比显著升高7.22和3.70倍(均P<0.001),且编码H+-ATP酶基因atpD的表达水平(3.39±0.21 和 1.94±0.17)也较野生株(1.00±0.15)显著升高3.39和 1.94倍(均P<0.01).liaR基因敲除株的终末pH值(4.76±0.01)显著低于野生株(4.90±0.00),liaS基因敲除株的终末pH值(5.19±0.01)显著高于野生株(均P<0.001).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Sm 593生物膜总量未发生明显变化,生物膜活菌数均显著少于野生株(均P<0.05),且eDN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株(均P<0.01).liaS基因敲除株生物膜水溶性多糖含量与野生株相比显著增加1.88倍(P=0.003).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gtfD表达水平较野生株显著升高47.43和16.90倍(均P<0.05),liaS基因敲除株中gtfC基因比野生株显著高表达1.65倍(P=0.014).结论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通过调控膜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胞膜流动性,参与Sm 593的耐酸过程;LiaR反应调节蛋白还可参与调节膜质子通透性,增强Sm 593的耐酸能力;此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可负向调控生物膜胞外基质的产生.

    龋齿链球菌,变异生物膜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耐酸

    变异链球菌反义vicK RNA对口腔链球菌多菌种生物膜致龋性的抑制作用

    陈虹许萌萌孙雨婷余霜...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变异链球菌(Sm)反义vicKRNA(ASvicK)对3种常见口腔链球菌[Sm、血链球菌(Ss)和戈登链球菌(Sg)]构建的多菌种生物膜致龋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重组质粒构建ASvicK过表达株,以Sm标准菌株UA159和ASvicK过表达株分别与Ss及Sg构建的多菌种生物膜(分别为UA159+Ss+Sg组、ASvicK+Ss+Sg组)为研究对象,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结构;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菌生物膜总量的差异;通过乳酸试剂盒及蒽酮法评估生物膜产酸产糖能力;利用TaqMan荧光定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生物膜中3种菌的比例及Sm致龋相关基因的改变;进一步构建人牙釉质片生物膜脱矿模型,用显微硬度仪检测牙釉质表面硬度变化.结果ASvicK过表达后,Sm+Ss+Sg多菌种生物膜结构疏松.相较于UA159+Ss+Sg组,ASvicK+Ss+Sg组生物膜总量、乳酸产量分别显著降低78.93%及62.23%(均P<0.001),而生物膜水不溶性和不溶性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显著降低39.13%及68.00%(均P<0.001).与UA159+Ss+Sg组相比,ASvicK+Ss+Sg多菌种生物膜中致龋菌Sm比例显著降低33.00%(P<0.01),Sm致龋相关基因vicK/X、gtfB、gtfC、gtfD和ftf表达显著下调(P<0.05),牙釉质片脱矿后显微硬度值显著上升至183.84%(P<0.001).结论ASvicK过表达可降低口腔链球菌生物膜中致龋菌Sm的比例,并减弱口腔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毒力及致龋性,可能减缓龋病的进展.

    龋齿链球菌,变异反义vicKRNA血链球菌戈登链球菌

    基于深度学习的锥形束CT钴铬合金全冠金属伪影去除研究

    贾泠卉林泓磊郑松炜林秀娇...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金属伪影去除系统(MARS),评估其对锥形束CT影像中不同厚度金属产生的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 采用三维打印的光敏树脂制作标准牙列模型(60mm× 75 mm×110mm),设计目标牙位(上颌、下颌双侧第一和第二前磨牙)为可拆卸替换牙位,通过置人不同厚度(轴面及(牙合)面厚度均分别为1.0、1.5、2.0mm,即A、B、C组)的钴铬合金全冠试件,获得完全配对的含有或不含有金属伪影的锥形束CT影像,并通过结构相似度(SSIM)及峰值信噪比(PSNR)评估不同厚度钴铬合金全冠试件产生伪影的范围.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与U型网络(U-net)的MARS(CNN-MARS及U-net-MARS),检验CNN-MARS和U-net-MARS两种系统去伪影前后图像的SSIM值和PSNR值,评估其去伪影效果;通过可视化方式分析两种系统去除锥形束CT影像中金属伪影的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两种系统的SSIM值和PSNR值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A、B、C组钴铬合金全冠试件的SSIM值(分别为0.916±0.019、0.873±0.010、0.833± 0.010)和 PSNR 值(分别为 20.834±1.176、17.002±0.427、14.673±0.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7.89,P<0.001;F=796.51,P<0.001),并且随着钴铬合金全冠试件厚度增加,其SSIM及PSNR值均显著增加(P<0.05).对含有同一厚度钴铬合金全冠试件的图像,采用CNN-MARS与U-net-MARS去伪影后的SSIM和PSNR值均显著高于伪影去除前(均P<0.05).使用CNN-MARS去U-net-MARS伪影后,含不同厚度钴铬合金全冠试件图像的SSIM值和PS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N-MARS与U-net-MARS去伪影后图像与原始图像的相似度较高;相比U-net-MARS,CNN-MARS去伪影后仍可见较清晰的金属边缘,目标区域的组织结构恢复更完整.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锥形束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CNN-MARS与U-net-MARS模型,均可有效去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升图像质量,且去伪影效果不受金属厚度的影响.相比于U-net-MARS,CNN-MARS对恢复伪影周围组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卷积神经网络U型网络金属伪影去伪影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及联系方式

    79页

    两种数字化转移方法定位后上颌牙列三维位置的比较

    彭体武马腾杨志康张敏迪...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数字化转移方法定位后上颌牙列三维位置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23年3-5月获取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15名实习医学生的上颌牙列数字化模型及石膏模型.使用解剖式面弓(AFB组)和下颌运动分析仪(JMA组)转移上颌牙列位置至虚拟(牙合)架,通过exocad义齿设计软件的虚拟(牙合)架模块测量两组(牙合)平面倾斜角度、上颌左侧中切牙近中切点至虚拟(牙合)架双侧髁球外侧中心点的距离、上颌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至虚拟(牙合)架同侧髁球外侧中心点的距离以及两组上颌牙列相同标志点(上颌左侧中切牙近中切点、上颌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间距离,并计算3点间均方根误差.结果AFB组(牙合)平面倾斜角度(9.11°±3.85°)显著大于JMA组(4.94°± 2.69°)(t=10.45,P<0.001).AFB组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至左侧髁球外侧中心点的距离、上颌左侧中切牙近中切点至左侧髁球外侧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91.75±3.05)、(129.09±4.60)mm]均显著小于JMA组[分别为(95.68±5.45)、(132.41±5.64)mm](t=-4.48,P=0.001;t=-4.21,P=0.001).两组模型上颌中切牙近中切点间距离为(8.81±2.56)mm、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间距离为(7.56± 2.49)mm、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间距离为(7.13±2.77)mm;均方根误差值为(7.93±2.94)mm,与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P<0.001).结论 使用两种方法(解剖式面弓和下颌运动分析仪)转移上颌牙列位置至虚拟(牙合)架中的三维空间位置存在差别.

    牙(牙合)架牙模型成像,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义齿修复术

    单向滤膜减压保髓新技术用于不可复性牙髓炎活髓保存治疗1例

    郑颖陈雪姣王倩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牙髓出现炎症时,继发髓腔内高压及血液循环障碍是牙髓炎出现不可逆缺血坏死的核心环节.单向滤膜减压保髓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对髓腔开窗,采用具有阻止口腔微生物入侵牙髓组织的单向滤膜,持续对髓腔进行减压,改善牙髓血液微循环,待炎症的牙髓组织恢复正常后,再行永久性盖髓治疗.本研究应用此项技术,对1例不可复性牙髓炎进行活髓保存治疗,随访4年,效果良好.

    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单向滤膜减压保髓技术活髓保存牙髓血液微循环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88页

    深覆(牙合)美学缺陷全数字化修复1例

    侯玮玮卢洪叶金霏徐霞...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覆(牙合)患者前牙的拉伸和剪切应力较大,前牙修复体破损或折断的风险较高.本文完整展示1例伴前牙牙折及过小牙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及深覆(牙合)病例的全数字化修复过程,采用口内扫描、面部扫描、下颌运动轨迹描记采集患者相应数据,从而进行数字化美学分析及咬合设计,通过三维打印数字化诊断蜡型,计算机辅助制作树脂贴面,最后完成计算机辅助制作瓷贴面修复,并改善患者前牙美学缺陷.该病例的全数字化修复流程提示,数字化技术在提高修复体制作精确度、缩短临床调(牙合)时间、减小修复风险的同时,可获得预期的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