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李立明

月刊

0254-6450

lxbonly@public3.bta.net.cn

010-58900730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传染病所B11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专业学术期刊, 是国内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4-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定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并被美国国立图书馆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读者对象为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与教学)和健康相关学科的科研、疾病控制、临床、管理和教学工作者。本刊设有述评、论著(原著)包括现场调查、监测、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疾病控制、国家课题总结、国外杂志华人研究导读、文献综述、问题与探讨等重点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母亲孕期吸烟及子代遗传风险与全肿瘤死亡风险的队列研究

    庞官连马志敏诸铭轩葛文静...
    1045-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吸烟和子代遗传易感性对全肿瘤死亡风险的独立和综合影响.方法 基于英国生物银行(n=419 228)数据,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母亲孕期吸烟对子代全肿瘤(包括男性16种和女性18种恶性肿瘤)死亡风险的影响,并分析母亲孕期吸烟与子代遗传因素的联合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 母亲孕期吸烟与子代全肿瘤死亡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其中男性增加13%[风险比(HR)=1.13,95%CI:1.06~1.20],女性增加 19%(HR=1.19,95%CI:1.11~1.27).与低遗传风险者相比,高遗传风险者的全肿瘤死亡风险最高(男性:HR=1.42,95%CI:1.30~1.55;女性:HR=1.38,95%CI:1.25~1.52).与母亲孕期未吸烟、低遗传风险的参与者相比,母亲孕期吸烟且高遗传风险的男性全肿瘤死亡风险增加 56%(HR=1.56,95%CI:1.37~1.77),女性增加 59%(HR=1.59,95%CI:1.39~1.83).结论 母亲孕期吸烟可能会增加子代的全肿瘤死亡风险,且在高遗传风险的个体中母亲孕期吸烟的危害更严重.

    母亲孕期吸烟多基因风险评分全肿瘤死亡风险前瞻性队列研究

    河南省成年居民生活方式与死亡结局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范雷戚敏杰邢天放侯刚...
    1052-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河南省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以河南省16个县(区)参加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99 133名成年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调查获取健康生活方式类型,通过中国CDC死因监测系统获取终点事件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生活方式与死亡风险关联和人群归因分值(PAF).结果 河南省成年居民有1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为50.6%,有全部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为0.1%.平均随访4.5年,共观察到死亡病例2 685人,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病例1 283人.不吸烟、适量饮酒、充足运动和健康饮食人群死亡风险分别为0.85(95%CI:0.77~0.94)、0.75(95%CI:0.63~0.89)、0.73(95%CI:0.67~0.79)和0.86(95%CI:0.77~0.96),对全因死亡的调整 PAF分别为5.2%(95%CI:2.5%~7.9%)、24.0%(95%CI:10.7%~36.4%)、19.4%(95%CI:13.8%~24.8%)和 12.3%(95%CI:3.4%~20.9%).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数量越多,对死亡结局影响越大,有全部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PAF上升至49.1%.结论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河南省成年居民死亡风险,健康生活方式数量越多,死亡风险越低.

    健康生活方式死亡风险前瞻性研究

    空气污染物对肺功能变化的影响:一项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人群关联研究

    诸铭轩吉晨朱夏庞官连...
    1059-1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空气污染物对肺功能动态变化的影响,探索遗传因素在肺功能及其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英国生物银行中14 506名拥有基线和随访2次完整肺功能测试数据的参与者,采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估算颗粒物[包括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和≤10 µm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二氧化氮(NO2)和氮氧化物(NOx)浓度,利用基线和随访的肺功能测试结果计算肺功能年均变化值,使用遗传变异构建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相关多基因风险评分(PRS),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浓度与肺功能变化的关联,并分析遗传因素对肺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 PM2.5、PM10、NO2和NOx与FVC变化均呈负相关[PM25:-6.66(95%CI:-9.92~-3.40)ml/年;PM10:-0.40(95%CI:-0.77~-0.03)ml/年;NO2:-1.84(95%CI:-2.60~-1.07)ml/年;NOx:-1.37(95%CI:-2.27~-0.46)ml/年],且 PM2.5、PM10、NO2与 FEV1变化呈负相关[PM2.5:-3.19(95%CI:-5.79~-0.59)ml/年;PM10:-3.00(95%CI:-5.92~-0.08)ml/年;NO2:-0.95(95%CI:-1.56~-0.34)ml/年].肺功能PRS与基线肺功能(FVC、FEV1和FEV1/FVC)及肺功能变化均呈正相关(均β>0,均P<0.001).在不同PRS分层分析中,空气污染物对肺功能变化的影响效应依旧显著,且不存在明显异质性.结论 肺功能遗传评分与基线肺功能和肺功能变化显著相关,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会加速FVC、FEV1等肺功能指标下降,在不同遗传风险评分的个体中空气污染物的效应一致.

    空气污染物肺功能变化遗传因素关联分析

    1990-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率变化及发病趋势预测

    李丹妮赵琦徐飚
    1066-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1990-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疾病负担变迁,预测2020-2030年结核病发病情况.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描述1990-2019年金砖国家结核病发病率变化趋势和流行特征,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金砖五国2020-2030年结核病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1990-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同,中国降幅最大,南非降幅最小.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情况均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除南非外,其余四国结核病ASIR均为男性高于女性;除南非和俄罗斯外,结核病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020-2030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率预计均呈下降趋势,但俄罗斯女性的结核病发病率可能上升.与2015年相比,2030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率预计下降均不足80%.结论 金砖五国结核病防治行动已取得积极成果,但结核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不同国家结核病发病存在人口学差异.

    结核病金砖国家发病率贝叶斯分析

    2018-2023年中国尖锐湿疣流行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

    梁诗晴陈泽伟岳晓丽李婧...
    1073-1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8-2023年中国尖锐湿疣流行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8-2023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尖锐湿疣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数据,应用Joinpoint 4.9.1软件进行时间趋势分析,应用ArcGIS 10.5软件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SaTScan 10.1.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8-2023年尖锐湿疣报告发病率由7.26/10万下降至7.19/10万,平均年变化百分比为-0.26%,发病率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t=-0.26,P=0.806).全局Moran's I值范围为0.55~0.60(均P<0.001),表明各县(区)尖锐湿疣报告发病率呈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全局G系数检验统计量均Z(G)>1.96,表明尖锐湿疣报告发病率呈高值聚集模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测到各年热点地区的数量分别为256、244、246、284、308和315个,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云南省和重庆市.时空扫描分析共识别7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覆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论 2018-2023年中国尖锐湿疣报告发病率略有下降,热点地区和时空聚集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

    尖锐湿疣发病率流行趋势时空分析

    北京市2007-2020年60岁及以上户籍居民死亡率趋势及死亡谱特征分析

    苏健婷王晶杜婧王苹...
    1079-1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07-2020年北京市≥60岁户籍居民死亡率趋势及死亡谱特征.方法 死亡数据来源于北京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计算分性别、年龄组、死亡原因的死亡率及构成比等指标,采用Joinpoint 4.3.1软件计算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07-2020年北京市≥60岁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从27.62‰下降至23.55‰(AAPC=-1.18%,P<0.001),标化死亡率从25.39%e下降至19.85‰(AAPC=-1.68%,P<0.001).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前5位死因占总死亡的87.1%;呈下降趋势的为心脏病(AAPC=-1.08%,P=0.024)、脑血管病(AAPC=-3.79%,P<0.001)、恶性肿瘤(AAPC=-0.31%,P=0.006)、呼吸系统疾病(AAPC=-5.56%,P=0.007),呈上升趋势的为损伤中毒(AAPC=1.54%,P=0.001),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的死亡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1.46%,P=0.054).结论 2007-2020年北京市≥60岁户籍居民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应作为老年人防控的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

    死亡率死亡谱老年人

    天津市2003-2021年伤害死亡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

    尹晓林江婷婷王士玉王德征...
    1084-1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量化伤害相关死亡对于期望寿命性别差异(GGLE)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略寿命表法对2003-2021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性别计算期望寿命.应用SPSS 24.0软件计算天津市户籍居民伤害标化死亡率.使用Arriaga死因分解法计算2003年和2021年伤害相关死亡对特定年龄和城乡GGLE的影响.结果 2003-2021年天津市GGLE为2.63~4.47岁.男性伤害死亡率大幅下降,女性没有明显变化.伤害死亡率下降对男性19年间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为0.47岁(13.68%),明显高于女性(0.06岁,1.09%).2021年伤害死亡导致的GGLE(0.34岁,7.64%)低于2003年(0.54岁,20.40%),且在农村地区降低更多.相比2003年,2021年5~49岁组伤害死亡对GGLE的贡献率降低最明显,累计降低了 12.11%.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意外中毒和触电的贡献率均降低,只有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贡献率位次上升,位于2021年GGLE伤害死亡贡献率第一位.自杀的贡献率在25~29岁组中明显升高;意外跌落的贡献率在50~79岁组中升高,在≥85岁组中降低;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的贡献率在≥85岁组中降低明显.结论 天津市女性的伤害干预应受到更多关注,尤其是预防≥85岁老年女性发生意外跌落以及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男性伤害的预防仍不容忽视,应努力降低天津市农村地区男性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重视男性尤其是25~29岁男性的自杀干预以及预防50~79岁中老年男性发生意外跌落.

    期望寿命性别差异伤害期望寿命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组成人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1092页

    深圳市2014-2021年户籍人口死亡负担分析

    蔡丹张佳刘家荣杜昕蓉...
    1093-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4-2021年深圳市户籍人口死亡负担,为制定疾病精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死因监测数据描述2014-2021年深圳市户籍人口及不同亚组中的死亡率、死因顺位及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率,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描述死亡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2014-2021年深圳市户籍人口累计死亡49 734人,平均粗死亡率为140.90/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为366.77/10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表现为2014-2016年波动上升[年变化百分比(APC)=20.72%,P=0.048;APC=28.59%,P=0.016]、2016-2021 年波动下降(APC=-1.55%,P=0.317;APC=-1.89%,P=0.190);<20和20~岁年龄组死亡率均随年份下降,其中<20岁年龄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11.91%,P<0.001],≥40岁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随年份上升,其中≥80岁年龄组死亡率2014-2016年上升(APC=45.25%,P=0.016),2016-2021年下降(APC=-2.18%,P=0.280),其他年龄组死亡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4-2021年深圳市户籍人口前3位死因相同,均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2021年的粗死亡率分别为49.59/10万、47.95/10万和7.90/10万;2014-2021年,YLL共计1 003 287.43人年,总人群、男性和女性YLL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结论 2014-2021年深圳市户籍人口老年人群死亡负担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死亡负担早死寿命损失年平均年变化百分比

    老年人跌倒及跌伤常见11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价

    李伟强饶蓁蓁傅晏红宁佩珊...
    1103-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既往文献报道的11个常见老年人跌倒及跌伤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方法 数据来自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2、3、4、5和7年随访数据.拟合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与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11个影响因素与跌倒及跌伤的相关性,采用(β)绝对值比较11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 5次随访分别纳入9 279、6 153、4 142、4 148及3 583名老年人,其中随访2、3、4、5 和 7 年的跌倒累计发生率分别为 19.4%(95%CI:18.6%~20.2%)、22.1%(95%CI:21.0%~23.1%)、31.9%(95%CI:30.4%~33.3%)、35.1%(95%CI:33.6%~36.5%)和 43.2%(95%CI:41.6%~44.8%),5次随访对应的跌伤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4%(95%CI:7.8%~8.9%)、9.4%(95%CI:8.7%~10.1%)、15.1%(95%CI:14.0%~16.2%)、16.2%(95%CI:15.1%~17.3%)及 22.0%(95%CI:20.6%~23.3%).跌倒与跌伤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及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1个因素中仅性别、跌倒史、是否具有抑郁症状在5次随访中为我国老年人跌倒和跌伤的共同危险因素(均P<0.05);跌倒史的(β)绝对值在所有模型中均排在首位,性别除5年跌伤模型外均排在第二位.结论 既往文献报道的11个跌倒及跌伤的影响因素在我国老年人的2、3、4、5和7年随访中,仅性别、跌倒史、是否具有抑郁症状被识别为共性危险因素.跌倒史和性别对我国老年人跌倒及跌伤发生的相对重要性较大.

    跌倒跌伤老年人影响因素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