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内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王海燕

月刊

0578-1426

cjim@cma.org.cn

010-85158279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内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我国内科领域高级学术期刊。重点报道内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诊疗经验,以及对内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内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广大内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被众多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为国内核心类期刊。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辟有专论、内科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会议纪要、继续教育园地、标准与讨论、临床病理(例)讨论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经遗传病近十年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吴志英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方面,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神经遗传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尤其在新致病基因的发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治疗策略方面,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如ASO和siRNA)以及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为神经遗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经验的积累,神经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神经遗传病基因突变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3页

    基于回归或机器学习方法的个体预后或诊断的多变量预测模型透明报告(TRIPOD+AI)解读

    闫明海赵延延刘鑫李卫...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方法在预测模型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个体预后或诊断的多变量预测模型的透明报告(TRIPOD)2015指南已无法全面适应当下研究需求.本文旨在介绍和解析新版报告规范基于回归或机器学习方法的TRIPOD(TRIPOD+AI),通过详尽剖析27项清单条目,帮助研究者在比较TRIPOD 2015与TRIPOD+AI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更新的指南,以提高预测模型研究的报告质量、透明性和可重复性.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TRIPOD+AI报告规范

    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专家意见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心力衰竭中心专家组杜昕马长生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具有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流行特征.流感病毒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心脏损伤.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将面临更高的风险.流感疫苗接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相关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现阶段,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为此,本文整理了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及相关指南,参考心血管患者接种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合各领域专家的经验,提出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的专家意见,旨在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流感预防意识,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结局.

    心血管疾病预防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专家组蒋晨阳付华...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我国房颤患者人数超过1 200万,且新发患者不断增加.房颤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等风险.导管消融是目前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在近年来国内外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中,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逐步扩大,推荐级别不断提升,全国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射频消融是最常使用的导管消融方式.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联合40家心律失常中心、60位房颤导管消融领域资深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房颤相关指南及共识,结合我国近年来积累的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从围术期管理、房间隔穿刺、建模与标测、消融、并发症识别与处理5个部分拟定本通用标准,用于指导房颤导管射频消融的实际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团体标准

    新闻报道中的部分禁用词

    《编辑学报》报社
    35页

    精神压力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迟云鹏张丽军黄晓蓉沈笑然...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自我感知的精神压力程度、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冠心病患者,用压力知觉量表(PSS-14)评估患者近1个月精神压力程度,PSS-14评分14~42分为精神压力正常,43~70分为精神压力增高.冠脉狭窄程度评估,根据Gensini评分系统计算总分,对每支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定.检测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包括:成熟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及绝对值(CD3+)、辅助/诱导性T细胞百分比(CD3+CD4+%)及绝对值(CD3+CD4+)、细胞毒性/抑制性T细胞百分比(CD3+CD8+%)及绝对值(CD3+CD8+)、B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19+%)及绝对值(CD3-CD19+)、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CD3-CD56+16+%)及绝对值(CD3-CD56+16+)、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比值(Th/Ts).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3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1(56,68)岁,其中男性203例、女性120例.精神压力增高的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精神压力正常的冠心病患者[37(19,64)比28(12,50)分,Z=-2.19,P=0.029].精神压力增高的男性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CD3+CD8+%、CD3+CD8+绝对值均显著高于精神压力正常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分别为[39(20,58)比 26(12,45)分,Z=-2.37,P=0.018;28.3%(23.6%,36.6%)比 25.9%(21.0%,32.4%),Z=-2.05.P=0.041;485(346,675)比 396(309,510)个/μl,Z=-2.55,P=0.011].男性冠心病患者,PSS-14 评分与 Gensini 评分(r=0.181,P=0.011)、CD3+CD8+绝对值(r=0.162,P=0.038)均呈正相关.结论 研究显示精神压力程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且有性别差异,知觉到的精神压力越高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越重,其潜在机制可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有关.

    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压力淋巴细胞亚群免疫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作者署名规范

    44页

    衰弱对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高亮吕华胜汤宝鹏周贤惠...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治疗的心衰患者的衰弱状态,进而探索衰弱在这类患者接受器械治疗后全因死亡以及因心衰再次入院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RT-D治疗的心衰患者374例,根据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结果,将其分为衰弱组175例(46.8%)及非衰弱组199例(53.2%),对两组间基线资料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374例患者,年龄25~93(68±11)岁,男性患者273例(73.0%)、女性患者101例(27.0%),衰弱组175例(46.8%),非衰弱组199例(53.2%).中位随访时间23(5,45)个月,共35例(9.4%)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其中衰弱组30例(17.1%),非衰弱组5例(2.5%);共有174例(46.5%)患者发生因心衰再入院事件,其中衰弱组122例(70.1%),非衰弱组52例(29.9%).Cox分析显示,衰弱是CRT-D心衰患者全因死亡事件(HR=21.25,95%CI 3.99~113.30,P<0.001)和因心衰再入院事件(HR=2.52,95%CI 1.73~3.68,P<0.001)发生的预测因素.log-rank检验显示,衰弱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非衰弱组患者(HR=7.22,95%CI 2.80~18.60,P<0.001),而衰弱组患者发生因心衰再入院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衰弱组(HR=2.75,95%CI 1.98~3.81,P<0.001).结论 衰弱是CRT-D心衰患者术后发生全因死亡和因心衰再入院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心力衰竭预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设备衰弱

    重症肌无力患者扩大胸腺切除术后延迟拔除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美平孙雪琪姜利娄然...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肌无力(MG)患者扩大胸腺切除术后延迟拔除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确诊为MG并行扩大胸腺切除术且存在气管插管、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是否超过48h,分为延迟拔管组和成功拔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G患者扩大胸腺切除术后延迟拔除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结果95例患者中,延迟拔管组15例(15.8%),成功拔管组80例(84.2%).与成功拔管组比,延迟拔管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94.0 h比15.5 h,P<0.001)、住ICU时间(7.1 d比1.7 d,P<0.001)、总住院时间(16.0d比9.1 d,P<0.001)明显延长.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分型、病理分型、术前用溴比斯的明剂量、围手术期肺炎、肺功能异常、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通过率、抬颈时间>20 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服用溴比斯的明的剂量每增加60 mg/d、病理分型为胸腺瘤、围术期肺炎、术前肺功能异常,使延迟拔管的风险分别增加29%(OR=1.290,95%CI 1.090~1.714)、1%(OR=1.009,95%CI 1.002~1.034)、3.9 倍(OR=4.977,95%CI 1.486~10.939)及64%(OR=1.635,95%CI 1.396~2.682).抬颈时间>20 s可使延迟拔管的风险降低48%(OR=0.524,95%CI 0.322~0.794).结论 术前服用较大剂量的溴比斯的明、术前肺功能异常、病理分型为胸腺瘤及围术期肺炎是MG患者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抬颈时间超过20 s可降低延迟拔管的发生风险.对延迟拔管高风险的MG患者拔管前行抬颈试验判断肌肉力量,可降低气管插管复插率及其副作用.临床应早期识别此类患者,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谨慎拔管,避免再次气管插管给患者带来损伤.

    重症肌无力扩大胸腺切除术延迟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