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智慧农业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省农村新型职业教育研究

    程姗姗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围绕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深入探讨江苏省农村新型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融合模式.通过评估现行教育模式的成效,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此外,该文还创新性地提出农职教育融合的新模式,分析影响融合发展的内外因素,并对政策环境与实施成效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突显教育融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新型职业教育融合模式影响因素江苏省

    "太行山精神"与课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数字农业技术课程为例

    刘伟娜李东明谢云芳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对实现"三全育人",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育人工作改革与"太行山精神"高度契合.以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的数字农业技术课程为例,将"太行山精神"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建立彰显鲜明河北农业大学特色的思政育人教学模式,把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渗透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既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意识,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又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

    课程思政太行山精神数字农业技术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农林高校开展粮食安全教育的价值意蕴、理论遵循与实践创新

    谢智飞吴丹贤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农林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粮食安全教育,既回应社会公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又肩负起为国培育爱农兴农人才的时代任务.开展粮食安全教育,要有明确的理论遵循,也要有实践创新.在教育实践中,要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安排以国情农情粮食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此外,借助劳动教育、校内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方式,推动学生将粮食安全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总之,粮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粮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他们为农业强国贡献力量的信心与能力.

    粮食安全教育农林高校理论遵循教育实践教学创新

    基于产教融合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李晓静孙晓华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旨在将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专项融合,进而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通过解析产教融合与地方院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产教融合在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为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新农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设施园艺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裴芸徐秀红李经纬须文...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一种全方位育人模式.该文以设施园艺学为例,从学情调查分析、教学大纲重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课程思政设施园艺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与实践——以种子生物学为例

    伊六喜李志伟于晓芳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生物学是研究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种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从生物学观点理解和掌握植物种子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各种生命现象的变化及其与环境条件的联系,能从基础理论方面加深对种子的认识,为后续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种子贮藏与加工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种子生物学中包含大量多姿多彩专业内容以及丰富历史文化元素,就需要将其当成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一门示范课.该文在种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种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举措进行综述,为种子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植物生产类种子生物学课程思政融入实践

    寓教于行——信息技术背景下植物野外分类识别实习模式探究

    王海霞王霞霞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植物学教学中理论课和实验课衔接不紧密、野外实习时间有限、植物分类识别片面和难以学以致用等问题,该文探讨如何高效利用学生碎片时间将短期性的实习长期化,集中化的实习分散化,提升传统植物学教学中户外实习的教学效果,强化植物学实习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克服外界因素对实习教学的限制,还能增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管理碎片时间的能力.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植物识别鉴定信息化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课程教学与探索

    蒋倩倩张妍翟俊杰闫攀...
    1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微观构造、生长发育规律、药用成分与功效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药鉴定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先行课程,课程综合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践教学作为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桥梁,能够激发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兴趣,夯实学生识别药用植物的基础,拓展学生野外实践的能力.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见习时间不当、教学模式固化、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该文"聚焦靶点",从见习时间、路线选择、教学手段等角度"多核联动",对野外见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解决问题的举措进行探讨,旨在完善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效果.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教学改革聚焦靶点多核联动

    新农科背景下案例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张娜袁胜亮闫红飞王树桐...
    155-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保护学通论是非植物保护专业的业务素质课.为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探索了案例教学法结合思政教育在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典型案例解析和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植物保护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用植物保护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思政元素用于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植物保护学的专业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案例教学结合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多学科人才提供思路.

    植物保护学通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表现、困境及对策研究

    李青文
    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以及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维护主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乡村振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发挥农民主体性面临主体意识淡薄、传承载体缺失、发展路径受阻和内生动力消减等困境.对此,要着力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唤醒主体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担当主体责任,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农民的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农民主体性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