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编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编辑
中国编辑

张增顺

双月刊

1671-9220

010-58582210/2208/2209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中国编辑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编辑》杂志为中国编辑学会会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现为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   《中国编辑》自2002年创刊以来,努力为出版和传媒产业搭建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其前沿视野、新颖视角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关注。它以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改革和繁荣,促进编辑学的研究为宗旨;以各类编辑人员、编辑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编辑专业的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举凡关于编辑工作的、与编辑工作相关的、编辑所关注的均列入视野,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资料性的统一为其特色。核心内容是反映中国编辑的工作及生活,研究中国编辑出版的历史及现状,关注全球报刊等媒体发展趋向,介绍海外编辑出版现状。是研究编辑理论的净土,交流编辑经验的园地,提高编辑素质的课堂,更是编辑人的精神家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主体意识到普遍意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化路径

    胡正荣叶俊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重要使命.鉴于概念对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本文从主体意识、理论基础、学科逻辑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入手,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概念化路径进行了考察.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提高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主体意识,提升概念化、范畴化、普遍化的建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学科建设国际传播中国式现代化

    数智时代编辑力重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与践行路径

    崔波王婷瑜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印刷时代至今,编辑生态位具有历史连续性和技术适应性,科技发展是推动编辑生态位演进的最终动力.现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加快了出版新质生产力的生成,编辑生态系统加速演变,编辑与技术的生态位竞合将成为主流,但是知识把关力、价值判断力、演化适应力仍是编辑力的核心所在.数智时代编辑生态位的再造与重构,一方面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突破传统出版的边界,实现出版行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须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博弈中,确立在知识权力结构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引领人类主流伦理和文化价值.

    编辑力生态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编辑生态

    数据要素赋能出版业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探讨

    杭敏陆泓承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整合数据要素资源、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构建数据要素体系对于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从资源禀赋、出版价值链和出版产业链三方面来探讨数据要素赋能出版业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数据要素与出版业优质内容资源相结合,将形成独特的资源禀赋,开辟产业价值增长的新空间;数据要素也可以赋能出版价值链中各节点的数智化转型,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整合数据要素还能够驱动生产关系变革,塑造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为出版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要素融合转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AIGC与出版行业的结合之契:技术逻辑、创新应用与优化路径

    刘志国高叶儿
    24-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了各行各业.AIGC创意工具的功能显著,可以赋能出版行业,辅助编辑采集市场信息、策划出版选题、加工整理稿件、营销宣传和整合反馈信息等.本文回溯ChatGPT这一代表性AIGC创意工具的技术特征,分析新媒介形式与出版行业结合的契机与效用;聚焦AIGC在出版行业的实际应用,分析AIGC对出版流程的创新与再造;展望AIGC在出版行业的优化路径,分析其如何更合理化地赋能出版行业,进而展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价值.

    AIGCChatGPT编辑出版技术赋能数字出版

    智能媒体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运作逻辑与实现路径

    匡文波姜泽玮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媒体新质生产力是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后,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驱动生产力.智能媒体新质生产力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内容生产、精准匹配用户需求的传播渠道生产、智能技术成为传播者的机器主体生产以及人机传播过程中的新型人机关系生产四个维度.为适应和支持智能媒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系统性地变革与创新传播内容、渠道、主体与关系.提升内容生产与分发中的人机交互能力,研究与适配用户的媒介使用心理,突出智能传播的差异化特征与补偿性价值,优化政策环境与媒体体制机制改革是现阶段推动智能媒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

    智能媒体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数智化

    模拟真实、权力让渡与镜像困境:生成式平台嵌入新闻生产的三重逻辑

    郭栋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Sora类生成式大模型拟真化地生成虚拟世界,使人和技术之间由"它异关系"转变为"具身关系".辅助新闻内容创作是生成式AI在新闻创新中的主要应用,新闻内容的生产从图片视频化发展到文字视频化,过去由文字建构的"影壁真实"转变为"全息真实",传播者将采访、编辑和核查等权力让渡于新技术,数字在场与肉身在场之间产生张力.人工智能存在技术幻觉和真实性困境,"人在环中"策略在模型开发与运行的各阶段嵌入人的判断和价值观,消弭能力沟、驯化技术和重构编辑力是内在需求.

    人工智能全息传播幻觉驯化人机协同新闻生产

    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传播的实践进路

    施广东
    43-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推进了媒体融合的广度、深度与效度,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媒传播开辟了新赛道,培育了新势能.做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媒传播,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传播的高度契合性,要从构建内容策略、创新技术表达,把握平台规律、坚持技术驱动,形成团队合力、提升运营能力三个方面找准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传播要求的着力点,进而从增强内容产品意识、创新技术赋能思维、优化文化传播策略等方面提出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传播的实践进路,切实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数字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传播内容策略技术驱动

    面向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本体转型与未来进路

    李沁姜俣刘入豪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交流互鉴对国际传播提出了系统化升维的历史需求,带来了文明叙事与媒介转型的国际传播新本体.面向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传播应当通过全景化知识体系建设、协同式行动网络激活与复合式评估框架构建以推动实现能力体系优化与文明共同繁荣.

    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传播中华文明知识体系行动网络评估框架沉浸传播

    文化自觉与传播同构:文化译转视域下东南亚华文媒体实践研究

    吴梅红施天陈想
    56-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跳出传统的媒体研究框架,文化译转视域下东南亚华文媒体对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具有积极作用.其在异质文化协商中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译转空间的非典型性阈限状态释放华文媒体居于"文化之间"的创造性,译转机制的一次性转码利于弥合与主流社会的文化间距,以及译转动力源于具有内生性的强化文化认同的生存实践.实践层面对华文媒体参与中华文化传播同构的文化赋能可以从文化的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进行,即延展传统的媒体合作方式,提高文化译转效能;创新文化符码,打造共通语义的"第三空间";重视新生代华文媒体"进场",铸牢文化认同意识.

    华文媒体文化译转文化自觉传播同构文化认同

    新闻传播学科教材建设要重点处理的三组关系

    黄子祺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媒介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面对骤然扩大的知识版图,新闻传播学科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机遇,也面临不少转型期的新挑战.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育人育才的重要支撑和依托,也是巩固教学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学科教材建设要着重关注的三组关系: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处理好学理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处理好交叉融合性与学科主体性的关系;多元扩展、平衡兼顾,处理好教材正文与数字资源的关系.

    新闻传播教材建设实践性学科交叉数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