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茶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茶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茶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黄飞

月刊

1000-3150

chinatea@mail.hz.zj.cn

0571-86650241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中国茶叶/Journal China Te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茶叶生产、科研、流通、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先进经验、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方法,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学术动态等。本刊是广大茶叶干部、技术推广人员、茶叶经营者、茶厂(场)员工、茶农和茶艺工作者、茶叶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茶叶科研人员、茶叶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冲泡用水对龙泉金观音茶汤品质的影响研究

    任姝帆苏祝成周陈清沈学政...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质及冲泡条件对茶汤品质的影响,探究茶叶最佳冲泡方案,选用金观音茶树品种制作龙泉金观音乌龙茶(浓香型及清香型)和龙泉金观音红茶2种茶类,共3个茶样,选用龙泉山泉水、龙泉深层地下水和纯净水为试验水样,对不同水质在不同冲泡条件下冲泡茶样的感官品质及理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水样水质差异明显,其中龙泉深层地下水离子化合物含量和电导率均最高,龙泉山泉水次之,纯净水最低.此外,经响应面分析可得浓香型龙泉金观音乌龙茶最佳冲泡方案为温度90 ℃、时间4 min、茶水比1:25,清香型龙泉金观音乌龙茶最佳冲泡方案为冲泡温度90 ℃、时间5 min、茶水比1:25,龙泉金观音红茶最佳冲泡方案为温度100 ℃、时间5 min、茶水比1:50.

    水质茶汤品质冲泡龙泉金观音

    茶叶美拉德反应物的制备及其在卷烟增香中的作用

    王倩李军王译婧韩颂彦...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绿茶、红茶浸提物为原料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备具有烘烤香、焦甜香的香料用于卷烟增香.对原料品质进行分析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优美拉德反应条件,结果表明,绿茶浸提物的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红茶浸提物,更适宜作为底料进行美拉德反应;绿茶浸提物的最适美拉德反应条件为茶水比1∶10,pH为8,反应温度100 ℃,反应时间2h,此条件下制得的反应物可明显降低卷烟刺激性并增加其烘烤香、焦香;红茶浸提物的最适美拉德反应条件为茶水比1∶10,pH为7,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1h,此条件下制得的反应物可赋予卷烟焦甜香与烘烤香,并使其口感柔和.茶叶美拉德反应物可显著提升卷烟的感官品质,本研究可为卷烟美拉德风味香料配方的优化提供借鉴.

    茶叶浸提物品质成分美拉德反应卷烟加香

    铁观音初制过程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吴煜铭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观音属于半发酵乌龙茶,独具"兰香音韵",其独特的风味品质源于其独特的半发酵工艺,铁观音加工最核心的技术在初制环节,然而铁观音初制环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采摘水平、茶青情况、天气情况、环境条件、做青过程等等,在变量众多的情况下,许多从业者以"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经验指导初制实践,缺乏相关的技术提炼和理论总结,较难进行标准化操作与带徒教学,较难进行技术传承.文章从铁观音初制技术进行分析,就初制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注意事项进行技术总结,以供从业者参考交流.

    铁观音半发酵初制技术要点

    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栽培技术

    刘新永林忠宁陆蒸范颖洁...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是一种低碳循环的农业模式,不仅能够增加茶园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升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文章分析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模式的优点,并根据生产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的栽培技术要点.

    生态茶园灵芝套种茶菌融合

    "土特产"视域下茶产业的发展路径——以犍为茉莉花茶为例

    唐晏吴雪飞刘骏锋沈邦琼...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经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与基础.文章基于全国茉莉花茶竞争态势、市场前景和消费基础,概述了我国茉莉花茶四大产区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以犍为茉莉花茶为例,凝练了其产业发展的措施和成效,分析了应对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变化中存在的资源挖掘利用不足、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和产业未实现有机融合3个问题.最后紧扣"土特产"发展内涵的新要求,从创新发展、突出特色、产业链融合3个维度提出促进犍为茉莉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提供参考.

    犍为县土特产特色产业茶产业茉莉花茶产业链融合

    《中国茶叶》征稿简则

    《中国茶叶》编辑部
    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