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彭卫

季刊

1002-7963

010-85195836

100732

北京市建内大街5号

中国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读书札记和书评等。以刊登名家名作为主,适当选登新人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汉刘氏长沙国含长沙、武陵两郡考述

    王勇
    8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马楼西汉简中多个长沙相史举劾武陵地方官吏的案例,反映出武陵郡在西汉中期应该归长沙国所有.基于刘氏长沙国含长沙、武陵二郡,重新思考长沙国封域变迁过程,可对既有认识做出调整.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长沙郡置国,封子定王发,景帝后元二年(前142)益封武陵郡.此时长沙国的疆域,可在周振鹤所考刘氏长沙国初封时疆域基础上,加上包括镡成在内的武陵郡各县,而减去属南郡的华容、州陵、孱陵,属豫章的艾县.此后长沙国裂分王子侯国的过程如周振鹤所述,而顷王附朐继位前后朝廷以孱陵交换了长沙国的耒阳、便县,剌王建德时又削去长沙国八县,此八县因脱离长沙国后不久即回归长沙、武陵郡,现已不可考.元帝初元元年(前48)长沙国因无后废除为长沙、武陵两郡,安城、容陵、攸、茶陵及剌王时所削八县回归两郡.初元四年(前45)以长沙郡重置长沙国时,武陵郡不再回归长沙国,回归长沙郡的安城等地亦不再划出,从而形成《汉志》十三县的规模.

    走马楼西汉简长沙国武陵郡长沙相史

    魏晋南朝郊祀配位理念钩沉

    牛敬飞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初元年(237)魏明帝以先妣配享方丘、北郊,自此主流郑学多持先妣配地之说.西晋初年晋武帝一反曹魏旧制,选择从王肃之学除去北郊先妣神位.东晋南朝郑学影响提升,诸朝遂又形成先妣配地传统.但魏晋之际产生的郊祀无配说和先妣不配北郊说也流传至南朝,特别是魏明帝之师高堂隆提出的先妣不配北郊说在南朝影响颇大并被收入《宋书·礼志》.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下陈文帝一度改以祖父景皇帝配北郊.要言之,郑、王二学在郊祀细节上并非泾渭分明,南北朝郊祀制度之差异亦非南用王学、北用郑学所能概括.

    郑玄王肃先妣配地《宋书》

    吐蕃德论会议考

    陆离
    11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蕃统治河陇西域等地的管理机构德论(bde blon)会议(vdun sa)成员有2-4人,其中有德论1人,其驻地在霞代三村(zhavi bde sum tshal).霞代三村即霞(zha)地,在原唐朝廓州州治广威县,位于今青海化隆县群科镇.该机构在吐蕃东道节度使宰相大尚论的直接管辖之下,对瓜州、萨毗、凉州、河州、鄯州、黄河、河西北道等节度使(khrom,军镇)以及吐蕃统治下青海吐谷浑王国等地的政治、宗教等事务进行管理或审理,并为庆祝吐蕃、唐、回鹘三方会盟和好而建寺祈福,是协助由吐蕃宰相担任的东道节度使处理原属唐朝的河陇、西域以及青海吐谷浑王国等地政务的行政机构,在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新占领地区及处理吐蕃与唐朝、回鹘汗国关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吐蕃德论会议河陇西域吐谷浑

    宋太祖撤坐故事与五代宋初朝礼改革

    黄晓巍
    12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太祖撤坐故事描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取消早朝赐坐,导致宰相奏事由"坐"而"立"的变革过程.通考唐宋朝会礼制,唯延英奏对兼有宰相奏事、赐坐之制,但流程是先站立奏事,后赐坐吃茶;其他朝会宰相奏事皆站立.因此,宰相立奏事是唐宋通制,不存在由坐而立的转折.延英奏对及赐坐礼仪的废止发生在五代后唐而非宋太祖朝.五代宋初朝礼改革的重心不是取消赐坐,而是以五日起居取代延英奏对,简化朝参礼仪并扩大早朝官员范围,以表达团结百官、重建秩序的态度.宋太祖撤坐故事的书写,源于士人以现实礼制比附经典话语的观念,并受书写者时代、身份、立场影响,具有制造祖宗故事鉴戒当代的倾向,遂致偏离历史事实.

    宋太祖撤坐延英奏对赐坐坐而论道

    皇权的虚与实:宋孝宗朝的两宫体制运行

    胡斌
    14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孝宗朝长期处于太上皇与皇帝同时在位的状态.关于"双重皇权"的性质,既有研究在未详察孝宗朝两宫体制运行的情况下,认定太上皇高宗掌握着朝政裁处权.本文通过考察德寿宫内廷机构的性质、"太上皇帝圣旨"行遣范围以及过宫礼中君臣空间位置关系等,发现太上皇高宗没有建立裁处朝廷政务的制度路径,其所居德寿宫与朝廷在政治空间上处于区隔状态.孝宗朝"双重皇权"以唐玄宗、肃宗和宋徽宗、钦宗的两宫关系为制度原型,基本结构是:太上皇高宗将大部分决策实权让渡给孝宗,仅保留父权权威之虚权及支持此种权威的有限实权.孝宗虽站到朝廷政务处理前台,但运用实权却以得到太上皇权威支持为前提.高、孝两宫对于虚、实皇权的分割掌握,既保障了太上皇高宗得享尊荣,也为孝宗以"独断"方式处置朝廷内政事务提供了空间.而两宫体制以"孝"为纽带的脆弱性,也为光宗朝两宫矛盾埋下隐忧.

    皇权两宫体制权威信息沟通政务运行

    穆宗遇弑与辽初君主之困境——兼论辽世宗、景宗与贵戚的交锋

    田志光李杰文
    15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前期贵戚势力强大,导致君权不振,变乱多起肘腋.疾病使辽穆宗失去斗志,表面上政局由之转稳,实则暗流涌动,将穆宗遇害导向必然.其时行宫宿卫已较为完备,御帐内外层层设防,然辽主遇险时宿卫却无作为,出身戚属是其渎职的主要因素.辽世宗试图利用贵戚之力加强皇权却被后者欺蔽,辽穆宗与贵戚达成妥协却陷入孤立,辽景宗区别对待宗室成员,尝试集权.对辽初君主困境的探究,既可加深对辽初行宫宿卫作用的认识,又有助于理清世宗、穆宗、景宗三朝与贵戚势力角逐过程的脉络,亦可为五代宋初对辽政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辽穆宗宿卫皇帝遇弑贵族政治

    黑水城出土历书与西夏皇后

    聂文华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水城出土历书残片Инв.No.5469保存两条"皇后大忌"的记载,历法史研究者或因其残阙不全,无益于历书定年,多未加注意.对比现存《大宋宝祐四年会天历》中国忌笺注情形,此残片中"皇后大忌"记载格式与之完全一致,故可将其内涵比拟为宋朝的国忌笺注入历制度.再通过比对传世文献中皇后谥号和报哀时间,考证出"宪皇后"是西夏历史上著名的梁太后,可见此历确系西夏编制刊印.进而辨认出另一残阙的皇后忌日属于西夏晚期政治史上的罗太后,为她的结局提供新的证据,或可修正传统的西夏政治史叙述.此外,此历揭示出西夏亦有国忌制度,并受宋朝影响,其仪式内容或可比定为多地出土的佛经愿文所记布施活动,从而为西夏出土佛经提供一个制度性解释.

    黑水城具注历国忌西夏皇后比拟

    春秋战国灵谥非恶说

    李竞艳
    189-195页

    《元史·文宗纪》校正一则

    张晓非
    196-197页

    清代南书房翰林值庐探析

    李娜
    198-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