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郑凌志

月刊

1001-8158

bianjibu@zgtdkx.com

010-66562683 66251520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中国土地科学/Journal China Land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

    刘康张寒王玲郑伟伟...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土地高效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11-2021年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能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新型城镇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3)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大规模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研究区应扎实推进以高效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助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

    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黄土高原

    中国耕地补充与撂荒的空间关系识别及其失衡归因

    郭维红陈浮杨斌蒋非非...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均补充率为1.39%,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年均撂荒226.68×104 hm2,年均撂荒率为1.19%,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2)耕地补充和耕地撂荒之间以轻度失衡和不失衡为主,但极度失衡和重度失衡的单元数量逐年增加.至2020年,中度、重度和极度失衡的单元占16.87%,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3)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是耕地补充和撂荒失衡的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高—高集聚区集中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长江中游、西南和北部沿海地区.(4)坡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为耕地补充与撂荒空间失衡主要的自然资源驱动因子,非农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耕地补充和撂荒之间空间失衡具有复杂性且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未来应基于不同的情景和目标综合确定最优的利用模式,为高质量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补充耕地撂荒空间关系失衡指数增强回归树模型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南方冬季耕地资源利用潜力空间布局及优化——以鄱阳湖平原为例

    申格刘航余强毅吴绍华...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背景,分析冬季耕地资源利用现状,模拟其兼并作物类型和种植窗口的利用潜力空间布局,评估对区域粮食的增产效应,并探究空间优化方案.研究方法:EcoCrop 模型、全球农业生态区划(GAEZ)模型、文献归纳法等.研究结果:(1)鄱阳湖平原近30年冬季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平均为50%左右,以2007年为突变年份呈显著减小趋势.(2)冬季耕地资源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提升粮食产量均具有较大潜力.研究区97%耕地适合冬种,完全利用可实现约440万~490万t的产量提升,同时促使水稻增产约42.2万t.(3)冬种作物在不同种植窗口下的分布和产量均存在空间差异,可细化作物种植时空分异性的布局特征,实现协同高适宜性和高产量的空间优化.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兼并作物类型和种植窗口的冬季耕地资源利用潜力空间布局和优化方案,对实际农业生产更具指导价值,可为区域耕地集约化管理和利用、种植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路径选择和决策建议.

    作物适宜性空间布局EcoCrop模型冬闲田粮食安全